微信图片_20250701143229.jpg摄影:觉果

众所周知,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就必然有它的发展、变化,直至消亡。这是客观规律,无法抗拒。人类社会由它错综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多种多样的外部形态所组成。家庭婚姻属于人类社会结构中的一部分,也就有它自身的发展、变化。譬如:由群婚而血缘家族,而亚血族群婚,而对偶婚,而一夫一妻制。恩格斯说:“群婚是跟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婚是跟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破坏夫妻贞操与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是跟文明时代相适应的。”由此更加明确婚姻的形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它将反映社会文化发展的程度,是社会的产物。婚姻既是社会的一种产物,他必将反作用于社会。

本文在这里想、探讨的是联姻在吐蕃王朝中的政治作用:

吐蕃王朝在七世纪初崛起于青藏高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处于藏族历史中的鼎盛时期,这与赞普松赞干布的雄才大略、深谋远虑是分不开的,他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执政措施,其宗旨是同四方邻邦建立关系,吸取先进民族的长处,推动吐蕃社会不断发展,但是作为一个落后的民族跟一个比较先进的民族建立关系,密切交往,那不是一项轻而易举的事情,万一失策,就有可能变为对方奴役的属民。这就意味着必须以新的措施、新的手段来对付这一严峻的问题,吐蕃王朝就十分敏锐地掌握了这项对策——以联姻达到其政治目的。

一、与象雄联姻

这一涂上政治色彩的婚姻应该从松赞干布与象雄公主通婚说起,因为,松赞干布以前的几十代赞普皆不曾对外联姻。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象雄是一个大国,它位于吐蕃西部,东与后藏玛庞雍措接壤,西至拉达克,并伸延到巴基斯坦及和園,甚至把势カ扩展到羌塘高原。史称:“东西千里,拥有精兵八、九万。”羊同人“辫发毡裘,畜牧为业。”,因此可见,此国地域广袤,经济较为落后,但因地近西域,商业发达,对外交往频繁。藏文史书中日:“这二位君臣(指布德巩夹及茹拉杰)之时,已出现雍仲苯教。它的教主是辛绕米沃,他出生在大食的魏莫隆仁地方。他将天界八部等苯教的一切教法,在象雄译成象雄语,使苯教弘传。”据此,它不仅在商业、外交上走在吐蕃之前,文化上亦进入文明时期。当吐蕃王朝开始向外扩张时,象雄因其武器精良,兵力强大,在吐蕃国境上构成威胁,故象雄国很自然地成为吐蕃赞普特别重视的对象。松赞干布首先将其妹赛玛矚嫁给象雄王里米夏,得以与象雄联盟。赞蒙赛玛噶赠后并不幸福,敦煌文献中记载,里米夏王子甚钟爱墟格妃,与赞蒙赛玛噶不和,故赞蒙一气之下另居别室。“此事传至长兄(松赞干布)耳中,谓赞蒙若此别居一室有碍政事,……令其整治李迷夏之内务并养育子女,”据此,不难看出松赞干布将其妹嫁给象雄王的政治目的。敦煌文献及不少藏文史书中尚记载,赞蒙赛玛噶如何将三十颗松耳石献于王兄,透露内政机密,结果吐蕃发兵征服了象雄全部,里米夏被废黜,象雄归于吐蕃辖下收为编氓。从吐蕃征服象雄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赞蒙赛玛噶所起的作用。

另《西藏王臣记》、《西藏王统世系明鉴》、《贤者喜宴》等藏文史书中记载的年代虽然不详,但都提到了松赞干布的王妃中有一个象雄妃,这就足以确定吐蕃王室与象雄王室有了双重婚姻关系。吐蕃王朝与象雄国的联姻,总的说来仍然是为了西藏高原统一的目的,但也沾染了政治色彩。当双方力量对峙时,这种婚姻关系是充当沟通双方政治联系的一种纽带;当一方的力量强大到足以兼并另一方或双方之间发生利害冲突时,这种婚姻关系又丝毫不能调解或阻挡它们之间的战争与吞并。象雄人民被征服以后并未停止反抗。六六七年,象雄又叛变独立,直至八世纪中叶オ重新被吐蕃王朝的另一位赞普赤松德赞所灭。正是因于象雄的不断反抗オ迫使松赞干布对唐朝等周围各邻国釆取睦邻政策,同时吐蕃王朝对属部或属国方面则加强控制,直至直接进行统治;另一方面,也稍稍减轻了对这些地区人民群众的压迫和剥削,以利于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和自然融合。

二、迎娶泥婆罗公主

象雄被征服后,吐蕃王朝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境内诸部落的大业,从而使吐蕃王朝获得了对外扩张的空间和时间。当时的泥婆罗和唐朝都是文明古国,经济文化相当发达。这对崛起在中国西部的吐蕃王朝来说,必然有很大的吸引力。藏史中载:“以他(松赞干布)那无垢天眼看见西方泥婆罗雅布雅迦大城中,那政教兼备、富贵圆满的国王尼萨玛枳学,有一容貌美丽,令人悦意的赤尊公主,并有珍宝财库。”赞普倾心于泥婆罗的繁荣昌盛,遂以聘婚途径,加强与泥婆罗王室的关系。关于吐蕃王朝迎娶泥婆罗公主的情况,汉文中很少记载,藏文史料则有不少叙述。譬如《西藏王臣记》、《西藏王统世系明鉴》等书里叙述松赞干布想在雪域境内弘传大乘佛教,但三尊释迦牟尼之塑像,又分别在印度、泥婆罗、汉地。若迎娶泥婆罗公主可以得到释迦牟尼像及一切大乘佛法,故命大相噶东赞等赴泥婆罗迎娶赤尊公主。这些书因出自佛徒之手,宗教色彩较浓,但却从侧面揭示了迎娶泥婆罗公主的动机及目的。据史料记载,因双方军事上的悬殊以及泥婆罗国王的宽宏大量,这次联姻从表面上看比较顺利,达到了双方统治阶级的目的,但却违背了公主的意愿。正如恩格斯说的:“文明时代的贵妇人外表上受尊敬……,她们比起野蛮时代辛苦劳动的女性来,实处于无限低下的社会地位。”公主不愿意嫁给吐蕃赞普。“想要不去,父王之命又不可违抗。"其关键在于吐蕃王朝的经济、文化落后,“这从公主与国王的对话中可以知悉。因此,对吐蕃王朝来说,迎娶泥婆罗公主而带来的利益是不可估量的,除了公主的随从人员及数量可观的工匠,史书还吃载:“以及以七宝库为主要的一切用品等,都分賜给赤尊公主。”公主赴藏后,建造了许多堂皇富丽的宫殿,请来泥婆罗有精巧艺术的造像工人,在各个宫殿内精细雕塑出庄严神采、名目多样的神像。兴建布达拉山顶的红宫时,也招聘了不少泥婆罗工匠。总之,正如史书里写的那样:“成就王妃宝贵的姻缘,以此生出利乐似宝珍,满堆在藏民的受用器中,无有边际。"吐蕃王朝自迎娶泥婆罗公主后,手工业进一步蓬勃发展。

公元六四0年,泥婆罗国和吐蕃王朝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进展。此年,泥婆罗国因国王去世,而生政变,新王为其弟儒那所杀。新王之子那陵提婆逃入吐蕃,向松赞干布和泥婆罗公主求援。六四一年,松赞发兵护送那陵提婆回国,吐蕃军处死篡位国王儒那,立那陵提婆继承王位,并立石柱,声明泥婆罗每年向吐蕃王朝纳贡。通过这次废立,泥婆罗国也成了吐蕃的附属国。之所以出现这一局面,无疑是由联姻为导火线发展的结果。

三、迎娶文成公主

七世纪初,吐蕃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拥有强大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王朝,并开始与中原地区的唐朝建立往来。六三四年,松赞干布派遣使臣到长安通好。这是汉藏关系见于史籍记载的开始。唐太宗也曾前后两次派遣冯德遐为首的使团到吐蕃、当冯德遐最后一次返唐时,松赞干布派使臣正式向唐朝请婚。出乎意料的是,唐朝未之许。主要分歧在于各自的政治目的不同时。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国不久,旧部和被征服的其他部族只是畏成而服,正需要借助大唐的声威镇慑,这是吐蕃与唐联姻的目的之一,但从唐朝方面考虑,吐蕃僻处西南一隅,没有造成威胁,联姻显得并不重要、故未许嫁公主。这使赞普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觉得有损自己在西方各族中的威望,决定用侵略战争显示自己的力量,这样由婚姻拉开了对唐战争的序幕。公元六三八年,松赞干布亲率吐蕃大兵,首先攻破吐谷浑,向唐廷示威。并很快转移兵力,破松州西面的党项部落和松州北面的白兰羌,包围了松州,接着松赞又集兵二十万大规模地侵入松州,唐朝都督韩威为吐蕃军所败。此时,归属唐朝的党项羌相继叛唐,投附吐蕃,唐边疆从此大乱。唐廷乃派大总管侯君集等调兵赴松州应战,趁其不备袭击,吐蕃暂且失败,借此吐蕃以谢罪为名又一次向唐朝求婚。当时唐方正准备向东部的高丽进攻,双方这种军事实カ的较量,使唐朝重新考虑吐蕃的问题,为了缓和这一西部压カ,同意将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据史料载,吐蕃王朝的对外联姻,多半是在军事威胁的前提下促成的。但也不能因此而抹煞通过联姻给双方带来的友好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

文成公主进藏不久的公元六四八年,唐太宗派王玄策等到印度,途中遭到中天竺的袭击,王玄策只身逃至吐蕃求援,赞普令吐蕃和泥婆罗精锐部队达万余众攻打中天竺,大破之。公元六四九年唐太宗去世,唐高宗登基,松赞干布发函祝贺,高宗欣然,封松赞干布为西海郡王、附马都尉,后来又封賓王。公元六五0年松赞干布逝世,唐朝专派鲜于匡到逻些去吊唁。这些说明了当时吐蕃、唐两国间的关系友好是主流。

尽管文成公主入吐蕃“和亲",纯属“政治联姻’’。但公主入蕃后,她在加强蕃、唐之间的政治联系,沟通藏汉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吐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为此,她受到藏族人民的爱戴和深切怀念是理所应当的。

四、迎娶金城公主

吐蕃王朝对内进行了重大经济改革,农牧业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对外与吐谷浑、泥婆罗、天竺及大唐通好往来,特别与泥婆罗和唐朝的联姻,输入了中原文化与泥婆罗手工艺、雕刻建筑等等,使吐蕃文化有了空前发展,更加紧向四面扩张。首先蚕食唐朝所设生羌羁糜州三十处,公元六七0年,又攻破唐朝陇右道的龟兹、疏勒、于田、碎叶等西域四镇,蕃唐边境从此不靖,双方连年用兵,战乱迭起。至吐蕃赞普赤德祖赞时,双方在军事实カ上相等,处于相持阶段。于是统治阶级转而求助婚姻。

据汉、藏史料载,公元七0九年,吐蕃遣使向唐朝请婚,唐廷反应积极,目的也很明显。唐中宗在金城公主出嫁时所写的制书中说:“……则边土宁安,兵役服息,遂割深慈,为国大计,筑兹外馆,聿膺嘉礼,降彼吐蕃赞普。"公元七一0年中宗景龙四年,中宗亲至始平县送别,并将始平县改名为金城县,送别的地方改名为风池乡怆别里。公主进蕃时,“賜绵缗到数万,杂使诸エ悉从,给龟兹乐。”并将河西九曲为金城公主汤沐邑赐给吐蕃。《西藏王统世系明鉴》中日:“……皇帝与诸臣因为眷恋公主,送行到城垣巍峨的始平县,并设置大帐幕,宴请蕃地使臣。”这就足以说明唐朝对联姻的重视以及所釆取的积极态度。

金城公主入蕃后,蕃、唐来往密切,在一段时期,双方盟和息兵,并在赤岭(今青海日月山))划界互市。

吐蕃王朝没有因这次联姻而松懈对唐的注视,于公元七六三年广德元年,利用唐朝“安史之乱”之机,攻陷唐京城长安、代宗逃奔陕州,吐蕃大将马重英等,立金城公主之侄、广武王承宏为帝,并置百官,吐蕃大军占领长安十五日之后,オ大掠而去。”这是吐蕃王朝联婚并夺泥婆罗国权术的沿袭,只是未能得逞而已。故金城公主的进蕃,对加强蕃、唐团结和文化、经济交流皆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与吐谷浑联姻

史料记载:"……赞普亲自出巡,在北道,既未发一兵抵御,亦未发一兵进击,迫使唐人及吐谷浑人,岁输贡赋,由此,首次好吐谷浑人收归辖下。”。这说明吐蕃王朝早在贞观十年左右即击败了吐谷浑,但当时很快就退兵了。后吐蕃王朝通过与唐朝的交涉,オ逐渐认识到吐谷浑在两国间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史曰:”贞观十三年十月,吐谷浑诺曷钵至京师,迎公主,太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妻之,”从此可见,吐谷浑与唐朝的关系非同一般。为长远计,吐蕃王朝只有采取软硬兼施的对策。不久吐蕃将公主嫁与吐谷浑王诺曷钵结成甥舅之国够。至公元670年唐咸亨元年,吐蕃大相论钦陵在大非川大败唐薛仁贵军后,进一步巩固了对青海吐谷浑的统治。至唐广德元年以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陇之地,居此的吐谷浑又归吐蕃所统治。从此,吐谷浑成了吐蕃王朝每年征收“大料集”的宝地。

“大料集”不仅有征收贡赋的意义在内,而且主要是从军事编制上征集吐谷浑粮草,让他们服兵役,吐蕃王朝就是依靠吐谷浑的人カ物力跟唐朝抗衡的。吐蕃统治者对吐谷浑的上层贵族釆取笼络和控御的政策。吐蕃不仅将赞蒙嫁给吐谷浑王,而且吐蕃赞普也娶吐谷浑贋主为妃。《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皆记载,赞普松芒赞的王妃中有阿夏萨芒姆吉赤嘎(即吐谷浑公主)。吐谷浑亡后,原吐蕃妃所生的吐谷浑王子坌达延墀松,受到了重用,称“外甥”。坌达延墀松,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编年史里出现了三次:除了675年,他向赞普“贡金鼎”的记载,另两次是687、688年,记载他与其它吐蕃大臣“集会议盟”,还记载:“公元714年玄宗开元二年,……堂达延与尚、赞咄热拉金于“可古津”之“倭阔”地方征吐谷浑之大料集。”公元689年中宗嗣圣六年,太后永昌元年时,吐蕃公主即赞蒙樨邦嫁吐谷浑王为妻(此王不知是谁,待考)。由此可见,吐蕃王朝与吐谷浑的联姻从未间断,公元727年玄宗开元十五年,吐蕃王朝"任命外甥吐谷浑小王、尚"本登葱、韦•达扎禄恭三人为大论。”由此证明吐谷浑王室的成员也在吐蕃王朝中取得了很高的职务。编年史尚记载:“公元745年玄宗天宝四年,王(赞普)甥吐谷浑小王、论・莽布支二人攻下计巴堡寨,引军追击来犯之唐廷斥候军、于计巴、本昆,大城堡,唐军大半被歼。”从此看出,被姻亲连起来的吐谷浑王族与吐蕃王朝是利益攸关,并臣服于吐蕃的。

六、与南诏联姻

至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蕃、唐间的和睦彻底破裂,吐蕃与唐对峙,感到对手强大,索性将目标转入西南,欲以此围逼唐朝。正如吐蕃将领扬言,“吾欲取蜀以为东府”遂不断出兵西川和去南的西北部。公元678年,吐蕃大沦尊业多布(禄东赞之弟)率兵直接攻打西洱诸“蛮”,至仪凤年间,形势急剧变化,吐蕃一举占领西川重镇安戎城,使唐朝“断吐蕃通蛮之路”战略破灭。这是吐蕃王朝首次攻破西南大门的历史记载。藏文史籍中记载,公元703年赞普赤都松亲征云南丽江一带(降域),“向白蛮征税,乌蛮亦款服,兵精国强,为前王所未有。”这是吐蕃王朝将南诏诸蛮正式归于辖下并征其赋税的开始。此后,吐蕃王朝对待南诏采取加紧控御的办法,而联姻这一政治措施也在起作用。史曰:“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后,河西、陇右州县皆陷吐蕃,赞普更欲图西川,久攻维州不下,乃以妇女嫁于维州门者,二十年中生ニ子,迄中宗神龙公元705-707年中,蕃兵攻城,ニ子内应,维州乃陷,吐蕃号为无忧城。”可见吐蕃王朝联姻的政治目的。据《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西藏王统世系明鉴》等藏文史书中记载,赤德祖赞(公元704-公元754年执政)王妃江姆赤尊即南诏公主(藏语称南诏为江),吐蕃在经营西南的过程中仍然以联姻笼络和控御其臣属部族或附属国。

吐蕃王朝征服并经营西南众多部族的历史,促进了早期民族的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譬如:今天分布在川西高原的康巴藏族,嘉戎藏族和草地藏族就是吐蕃和当地居民,经过长期融合形成的。故吐蕃王朝的对外扩张,对藏族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大发展,它不仅融合オ许多部族,还吸收了许多民族的先进文化,形成了自己统一的语言、文字、宗教心理素质和共同的经济区域,使藏族在唐以后一千多年有相当的稳定性。除此之外,后来南诏之所以迅速强大起来,在云南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寻根追源,是吐蕃王朝经营西南的外力,加速了云南内部和外部各种矛盾激化,南诏就是各种矛盾孕育出来的产物。

七、与突骑施、小勃律联姻

由于安西四镇在军事上的重要,吐蕃和唐朝对其争夺甚为激烈,并持续了长期的战争,吐蕃王朝第一次占领安西四镇大约在公元662年,但到公元692年被王孝杰一举收复。当时',由于吐蕃エ朝没有考虑到与四邻部族取得合作,只凭单枪匹马攻下安西四镇,故未能长期经营。

吐蕃王朝北联突厥、突骑施诸部,西联勃律、大食诸都,为此,吐蕃王朝能否取得诸部族的配合或支持,直接关系到与唐争夺并长治久安地保住安西四镇。于是吐蕃王朝开始与诸部族建立关系。《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载曰:"公元729年,论・穷桑于齑,征集、增加预备军旅之数字,引兵赴突厥地。”由此可知,吐蕃王朝首先用军事威腕,诸部族,而后硬软兼施。至"公元734年玄宗开元二十年,大食与突骑施之使者前来費普王廷致礼。"可见,此时造部族已开始靠拢吐蕃王朝。紧接着,“公元734年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王(赞普赤都祖赞)姐卓玛类遣嫁突骑施可汉为妻。”可由此可见,突骑施已成为吐蕃部属,变敌为友,为攻破安西四镇创造了条件。“公元737年玄宗开元二十五年,论・结桑龙(东)则布引兵至小勃律国,……小勃律王降,前来致礼。"勃律归顺吐蕃,对唐朝来说是极其不利的。从此中断了唐朝通向中亚的要道。至“公元740年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嫁王姐墀玛类小勃律王为妻。”吐蕃王朝又将小勃律成为部属,为征夺安西四镇打下坚实的基础。后来于公元755年,再次夺取安西四镇。占据至公元866年,长达一百一十年左右。溯本寻源,是吐蕃王朝以联姻拉拢兼并诸部族的结果。由此可见,联姻所起的政治作用,是任何措施无法相比的。

综上所述,吐蕃王朝顺应历史潮流,将王室的联姻作为政治手段,加紧与周边部族或邦国通婚,以联姻的手段来巩固本国政权和扩大对外联盟。从而便吐蕃王室的婚姻沦为政治的奴婢,完全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服务。可见,当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古代社会里,统治阶级往往由于极端的私利,剥夺了婚姻本身所应具的权力和自由,为达到各自的政治目的而丝毫不顾及个人的情感。这一切正如恩格斯所说:“对于武士或男爵,象对于最有权势的王公一样,娶妻乃是一种政治的行为,乃是一种藉新的联姻以增进自己势カ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朝廷底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情感”。

但在客观上吐蕃王朝通过这种联姻,对本民族的形成、统一和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以及吐蕃社会的文明、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为神州大地各民族大融合及祖国统一建树了不朽的丰碑;促进了邻邦间的交际和文化交流。因此,这种联姻不仅对吐蕃王朝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人类文明史上亦有不可忽略的进步作用。

原刊于《西藏研究》 1988年第3期,注释及引用略。原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