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滋养的诗意灵魂,终要情归洮河岸上

——完玛央金散文集《洮河岸上》小论


卢七主曼


        认识完玛央金,是从阅读她的诗歌开始的。是自己也被文字吸引、坠入文学之爱河起始的那会儿,是很早的事情了。其实,直到今天,自己认识的也只是她的文字而已。要说认识她,我们至今都还未曾谋面。

        缘于喜欢,就一直留心她的创作动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贡嘎山》杂志刊登了阿罗的一篇评论,其中提到她并评论说她是解放后第一个出版汉语诗集的藏族女诗人。

        记得是上中学时候的暑假里,我整个假期都是陪着阿妈阿保去田里劳动,偶尔也陪着大弟小弟们去沟里牧场里放牧牛羊。那些假期里,亦农亦牧的日子让一家人非常忙,晴天大大小小一家人收割打碾抢收粮食,雨天跟着我不惧风雨不畏劳苦的母亲,行走在山里的牧场。但遇上连日大雨,一家人忙中偷闲,阿保捻羊毛,阿妈做针线活,弟弟他们看着缺页少篇的连环画,我也读着自己喜欢的书,是那时候的某一期《格桑花》,刚好我从里面读到了完玛央金的诗歌,其中有一句是:

                ……

                滚落下来的手镯声响,

                送给树梢上寂寞的月亮

                ……

        那一天,刚好是天晴云退,太阳出来比较迟的一天,八月的晴天是很金贵的,一天都不敢浪费。那天早上10点多的时候一家人才摊开了架上的青稞,摊场、打场、翻场、清场的,碾场到了结束时,已经很迟了。月亮已经亮亮的挂在东边天上了,它照亮着洮河两岸,也照亮着打碾场上我的一家。我的阿保、阿妈、阿绍一人一张簸箕,她们用簸箕筛选、清洁着粮食,唰唰唰……唰唰唰……有节奏地高扬着青稞,她们胳膊上的银子手镯由于碰撞着发出叮当叮当的声响,场边是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月亮从树的缝隙中射出明亮的光,从远处望过去,月亮就好像是在树梢顶上一般,它高高在上,它是皎洁的是孤独的是寂寞的。她的诗,就逼真地写下了那一夜晚的那一场景。她的诗,我就和那晚晴朗的天空皓月、丰收的堆堆青稞、银色的满圆明月、诗意的朦胧气息以及微老的阿保、年轻的阿妈、漂亮的阿绍和她们佩带的银饰一起溶入了那个被月光、被晚风、被青稞、被勤劳、被丰收填满了的秋日之夜晚。

        那时候夜晚村子里人很少,很安静。

        空寂的打碾场上,那些“滚落下来的手镯声响”是送给高高挂在树捎上寂寞月亮的最好礼物……那情景,深深嵌入了脑海,成了永不能忘却的温暖与幸福,也成了那晚淡淡而久久的忧伤。

        人们常说“秀色可餐”,其实“好诗亦可餐”!我深知被好诗喂养的那种饱满与富有的感觉,“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作家王小波曾说,那时那刻,我真真实实拥有了诗意的世界,处在一种美妙的诗境之中,大地散发着庄稼的清香与月亮迷人的气息,因了那份诗意,就连夜晚也变得渐渐丰盈起来了。而完玛央金是我懵懂人生里的初次遇到的营造朦胧诗境的第一位女诗人。

        以后,但凡见到她的作品,都要认真的阅读,每一次的阅读,总是让我发现她文字里的不同之处,找到她文字的灵动与细腻,温暖与和谐。

        不久前,我有幸得到了完玛央金的一本散文集《洮河岸上》,它是由“从沼泽来”“卓尼卓尼”“无尽丧事”“捋艾花”四个卷本构篇、布局、成书的。


从沼泽来


        散文集首篇是《心倚洮河》,也是“从沼泽来”卷里的第一篇。是作者撰写大型电视专题片《写意洮河》解说词时沿着洮河实地行走的所见所闻,行走在洮河岸上,探访性地叩问一条大河的来龙去脉,进而展现了洮河流域历史性的文化与地理流向。《从沼泽来》等散文,在叙述性的回望中,情真景真地尽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三十年前、四十年前、五十年前或者更早,卓尼这块地上当时特有的面貌,加之她自己善于分析观察,以自己为轴心,以自己身边亲戚朋友为弧线展开了一个独有的血缘群体世界,这是一片较为开阔的生长地,给予了作者难忘的记忆,也给了卓尼那个时代的逼真画像。


卓尼卓尼


        “卓尼卓尼”卷中,在散文《昨天的太阳当头照》中,墙、房子、巷道、菜园、院落,都成了作者细述的对象,借助这些时光里的意象,她的往事记忆如水般清凌凌地趟过被“时间霸气阻隔”着往昔;《出生卓尼》《我的五月》《卓尼卓尼》《迭部述说》《舅舅家》《窗花》《身边河南人》《洮河岸上》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童年时光进行了家谱式的铺陈与呈现,对卓尼人家的生活风土风物人情进行了独到的阐释与地域性的解读,张爱玲式的细腻地描述,准确地表达,试图还原那时那地的家乡面貌。行文以“真”取胜,即便是写到的一些历史事件,也是有根有据的,而散文就贵在“真”,所以读她的散文,给读者留下的是:真情、真事、真风俗人情、真人间烟火,身临其境,形同身受。


无尽丧事


        “无尽丧事”卷中,作者平静地叙述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我喜欢远远地看着外界”真如她自己在一篇专访中所说。在《二十五病室》《下葬》《八爪鱼》《无尽丧事》等散文里,我们看到的作者是一个全镜头的拍摄者,更是一个冷静的叙述者,时间是一剂忘情药。时隔四五十年后,一场场撕心裂肺悲伤过的亲人离世,都成了隔世的那坛老酒,长长的时光蒸发了往日的浓情新意,它深深酽酽但却不再浓烈。而她这样的笔法,恰好完整地把一场场伤心往事远镜头般全部推送到读者面前,把卓尼小城一隅的场院家事以及人物心理挨个掏摸过来,阅读时心里涌起的百般滋味,怎是一个“愁”或“悲”字了得?


捋艾花


        “捋艾花”卷里有《触动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他们》《捋艾花》《老师们》《杨树劫》《大院里的猫事与人事》等散文,作者是沉浸在故乡趣事的叙述里,有属于她自己的独特发现、体验和思考。行文活泼调皮,笔尖涌动着质朴、厚实之风,作者讴歌家乡、胸怀家乡。在一篇访谈里记得她说过:“母族和故乡对我意味着牵挂、思念、骄傲,还有坚定和踏实。”通读她的散文集,可以看到她不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叙事抒情中,而是时时都能感受到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她对故土、乡情的难忘、怀念、挚爱和她观照现实、观照社会大众审美需求的精神引领,“那些人类精神领域永恒常青的因质”,比如真、善、美,感恩和同情……是我们终极追求的,也是人类世界的普世认同的价值追求。就因为她书写着自己成长的村庄、自己生活的小城,展示着自己的精神向度,所以,她的文学信仰是坚定的、文学步履是踏实的,文学创作是自信的。她的散文用“温婉、细腻、隽永”的风格酿造的文学营养与滋养,对每一个阅读者是极为有意义的。

        “每个人一生心中都有一块圣地,那是留给故乡的。”她在千寻万觅中,必将寻找自己灵魂终归要憩息的洮河岸上……

卢七主曼2022.jpg

        卢七主曼,女,藏族,甘南州卓尼县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诗歌、散文、微小说、评论百余篇(首)。现供职于卓尼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

完玛央金.jpg

        完玛央金,女,藏族,甘肃卓尼人。1962年9月2日出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甘肃作协会员。现供职于甘南州文联。 1982年起发表诗歌、散文作品,在《诗刊》《民族文学》《星星诗刊》《飞天》《朔方》等刊物上发表多首(篇)诗歌、散文作品,撰写电视专题片《写意洮河》解说词,先后入选《她们的抒情诗》《中国当代女诗人诗选》《西部的抒情》《藏族当代诗人诗选》等专集,著有诗集《日影•星星》《完玛央金诗选》,散文集《触摸紫色的草穗》,曾获多种省级以上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