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沙冒智化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沙冒智化的最新诗集《活在家里的名字》是他诗歌创作生涯中的第九部作品。这部诗集以“家”为核心意象,通过75首诗歌,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共鸣与文化内涵的诗歌世界。诗人以新时代青年视角,书写西藏人民蕴含在生活气息里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这也是他一贯的写作习惯,即活在当下,书写当下。
在诗集中,每首诗歌都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名字为标题,诸如《玉忠拉姆》《仁青卓玛》《完代才让》等。这种别具一格的命名方式彰显了诗人对普通人的关注,这些名字串联起来,将西藏生活面貌呈现为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沙冒智化曾说:“当这些人物的名字全部聚集在一起,我感到这些名字的力量足够让这一本诗集变得像个村庄,一座站起身的村庄。在一个全新的概念中,这些名字变成了一个个的希望。”从这一层面而言,这部诗集可被视为“他们”与诗人共同完成的作品。
“家”作为核心意象,在这部诗集中被赋予超越物理空间的丰富内涵,更多地呈现为情感的集合。“他在当知山下/看着从一个村落开始远行的路”“在银碗里传承的爱/一口一口送给每一个青稞一般的人”。“当知山”作为“家”的延伸,链接着“他与远行的路”。“银碗里的爱”作为“家”的抽象表达,滋养着你我他。 在空间维度上,诗集中的“当知山”“冈底斯山”等地理意象将“家”与具体的地理、文化标识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自然的敬畏。在情感维度上,“银碗里的爱”体现了“家”作为情感纽带的功能,这种爱不仅是亲情的传递,也是对家乡和文化的深情寄托。在记忆与传承维度上,“从一个村落开始远行的路”展现了“家”在个人成长和历史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记忆和传承不仅是个体的,也是集体的,体现了“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此外,“家”还蕴含着从容不迫、睿智通达的处世之道。“一口一口送给每一个青稞一般的人”表达了“家”作为智慧源泉的角色,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对生活的理解上,也体现在对人性的洞察和对未来的希望中。
从这些维度来看,“家”在诗中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充满情感、记忆和智慧的动态集合体。诗人通过这种多维度的呈现,让“家”的概念更加丰富和立体,使其成为连接个体与社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诗句不仅是对个体经历的叙述,也是诗人向读者发出的善意提醒:只有当我们真正与“家”产生深刻联系,有归属感,才不会迷失方向。
诗集不仅聚焦个体与“家”的联系,更将这种联系拓展至家族历史与社会变迁的层面。例如,“他的爷爷是一名军人/他爷爷的爷爷也是一名军人/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每次经过村口/他要看远处的一朵云/他对白色的云朵有种期待/他希望他的孩子是他爷爷/这是他给孩子说的愿望”,通过几代人的经历,体现了家族传承与个人身份之间的关联和融合。其中,“白色的云朵”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期望后代能继承并发扬优良传统。这样的表达方式使诗歌不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文化与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
沙冒智化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一种对语言的极致敏感。他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生命力,例如“碗的里面是雪的颜色/外面包着吉祥八宝图/沉下心,能听见一条河”“这里的每一块石头上/都有一个睁着眼睛的人/你想想他们/一滴滴雨钻进他们的眼里/连眉毛都不动一下”……这样的诗句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将抽象的情感与具象的意象完美融合,展现出语言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或许因为沙冒智化是一名用汉藏双语写作的作家,他努力尝试拓宽语言的边界,让语言更加灵活和自如。当然,这样的诗歌语言也离不开诗人对日常场景的细腻捕捉和超现实的想象,比如“大地的骨头”“河的母亲”“眨破了眼睛的星星”等意象充满了生命感。诗人将生活中常见事物,转化为跳跃性的诗歌语言,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
诗集《活在家里的名字》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次心灵之旅,它邀请我们重新思考“家”的含义,并从中汲取面对挑战的智慧与勇气。
作者简介:尕旦才让,甘南佐盖人,现居拉萨。中央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硕士,西藏艺术研究所工作。
沙冒智化,原名智化加措。自由撰稿人,藏汉双语诗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达赛尔》等刊物发表藏文和汉文作品。出版诗集《厨房私语》(藏语)《掉在碗里的月亮说》(汉语)、《重生拉萨》(意大利文,Fiori Picco翻译)等八本诗集。2017年获首届“吐蕃诗人奖”、2020年获意大利金笔国际文学奖、2021年获西藏“新世纪文学奖”、2023年获第10届意大利国际阿波罗·狄奥尼索斯诗歌奖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意、西班牙等语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