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二届(2016-2019)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揭晓,青海籍藏族作家梅卓的长篇小说《神授·魔岭记》、拉先加的中短篇小说集《睡觉的水》(藏文)分别获长篇小说奖、中短篇小说奖;龙仁青获翻译奖。这是青海文学界的一大喜事,显示出青海文学创作的蓬勃之力,并将激励和促进青海文学事业的更大发展。

        “骏马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举办的国家级文学奖,它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并称为中国作协主办的国家级四大文学奖。该奖项自1981年设立以来,先后推出了许多优秀作品,促进了大批少数民族作家的成长,对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鼓励优秀民族作家作品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截至目前,青海省作家、翻译家已有22人(次)获此殊荣。

        今日,本报“江河源”副刊特辟专版,约请此次骏马奖评委、著名评论家卓玛就本届骏马奖青海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相关作品撰写了评论文章。同时刊发的,还有三位获奖作者的获奖感言,请读者朋友留意。


        今年8月23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结果揭晓,25部作品和5名译者获得这个国家级文学奖项,作家和译者来自16个民族。其中三名青海籍作家获奖,分别是梅卓的《神授·魔岭记》获得长篇小说奖,龙仁青获得翻译奖,拉先加的藏文小说集《睡觉的水》获得中短篇小说奖,获奖率达到10%。这三位作家的获奖,是青海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水平的一次展示。此外,本届“骏马奖”参评作品共376部,译者19人。其中,青海省共有5个民族的19位作家申报了除报告文学之外的4个体裁21部作品,其中2名译者申报译作,整体参评率达到5.6%,反映出青海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参评作家、作品数量在全国占有一定优势。青海省参评作家中有藏族13人,撒拉族2人,土族2人,回族1人,汉族(译者)1人;体裁上有长篇小说8部,中短篇小说6部,诗歌集2部,散文集2部,译作3部。这反映出青海省近五年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在数量和体量相对比较丰富。

        此次参评作品及译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海省近年来文学创作的现状、样态和未来发展的可能。

        青海省少数民族文学小说创作的题材面向比较广泛。参评长篇小说中藏族作家阿琼的《渡口魂》、旦文毛的《王的奴》、回族作家冶生福的《蓝月亮》、撒拉族作家韩庆功的《黄河从这里拐弯》等作品取材源出历史文化,根植现实人生,民族视野、儿童视角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青海省长篇小说的创作艺术。获奖作品梅卓的长篇小说《神授·魔岭记》是作家出于重述《格萨尔》史诗的创作自觉和“为女儿写一部《哈利·波特》式的小说的冲动”而为读者奉献的一部新作。梅卓生长生活于这片土地,谙熟史诗的内涵、传播特点及其中蕴含的精神与信仰,在这一题材的虚构能力上具有先天的文化优势。因此,与梅卓早期诗化风格的中短篇小说以及带有历史传奇色彩的长篇小说不同的是,《神授·魔岭记》接续了神魔小说的传统,通过讲述史诗传承危在旦夕,魔王伺机破塔而出的危机,展示了男孩阿旺罗罗寻找、历险,经受考验,最终成长为新一代神授艺人的故事,展示出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动人的情感与细节。作为中国当代藏族作家的代表性人物,梅卓在小说中传递了藏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体现出别样的文化延续感。这种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转写”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下尤其富有意义。

        近年来,藏族作家拉先加创作颇丰,在全国藏族母语作家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因此,他的获奖并不意外。评委会对拉先加的藏文中短篇小说集《睡觉的水》的授奖词这样写道:“拉先加的《睡觉的水》,以简洁精确的风格刻写生活微澜,具有古老根性的心灵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微妙波动被赋予意味深长的形式和语言。”这一评价肯定了作家在小说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万玛才旦参评的中短篇小说集《乌金的牙齿》也呈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和较高的文学水准。他的小说全部取材于涉藏省区,其中一些作品集中展示了现代藏族人精神生活的深层状态。藏文硕士的求学经历使他受到过良好的母语教育。这也使他的汉文小说具有了某种特殊的气韵。

        青海省少数民族散文与诗歌创作力量比较雄厚,积淀较为厚实。此次申报散文集的有土族作家祁建青、藏族作家古岳,诗歌集有撒拉族诗人韩文德、藏族母语诗人完么措。记者出身的藏族散文作家古岳善于运用“新闻语态”,真实、直接,甚至锐利。他面对自然荒野时更多的是充满思辨精神和忏悔意识的哲理化表达。古岳说他关注三江源乃至青藏高原和地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持续了三十余年。借用美国生态学家、作家利奥波德的概念来看,作家坚持的是一种生态伦理,主张尊重所有生命与自然界本身,主张撕毁“人类中心主义”的羊皮书,写下“菩提树听雨”的贝叶经。这不仅仅是一种伦理,更是修复灵魂生态的一种修行。今天中国的生态文化表达,生态文学书写都离不开这样的作家和他们的创作。撒拉族诗人韩文德的《撒玛尔罕长诗选》是他的第6部诗集,诗人根植于撒拉人生命的田园,徜徉于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之中,以史诗的咏唱艺术和独特视角,显示出一位成熟诗人的纯熟诗艺。

        青海省有一支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工作者队伍,当然也得益于青海省民族文学翻译推介的长效机制的形成。伴随2011年青海省民族文学翻译协会的成立,2012年“野牦牛”民族文学翻译丛书的推出,到今天我们已看到诸多青海省母语文学译介传播工作的成果。此次申报的龙仁青和切蒋两位译者长期从事文学翻译工作。作为一位小说作家,笔者曾在一篇评论中这样评价龙仁青小说创作宽厚的背景与视野:“出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一个游牧家庭中的龙仁青从小就徜徉于汉藏双重文化之中,加之所受的良好的双语教育,使他能够自由穿行在汉藏文化时空中。赤岭东西两麓一直以来就是青海‘茶马互市’的重镇,民族交往呈现着纷繁复杂的状态,农民与牧民在经济、文化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上的交往互动更是频繁生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互动的历史、汉藏文化交流的背景,加之龙仁青个人的家庭背景三重因素使得龙仁青既拥有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穿越能力,又葆有一种恒定的悲悯精神。”这是交织在龙仁青小说中的不同文明形态构成的一个空间维度。在表现这个维度时,龙仁青像一个精心侍弄庄稼的老农一样,以丰富、宏阔的知识结构梳理了青海这片大地的肌理。他博闻强记,注重储备一个作家应该具备的常识。龙仁青的生活智慧和阅读资源的交织为其创作提供了足可支撑的细节保障。同样,这显然也构成了龙仁青小说翻译的重要储备与支撑。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集中反映了2016年至2019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成就。世居青海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六大民族是青海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勾画了青海多民族文学丰富的创作图景,成为青海文学个性与品质的重要保证。青海省的少数民族文学参评作品总体呈现出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生动丰富的时代图景。文学评奖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路标,提示我们更多从事文学创作的工作者未来尚可在题材的丰富性、艺术技巧的探索和语言的雕镂,以及更为纯粹的创作态度上积极掘进。


原刊于《青海日报》2020年10月23日


卓玛.jpg

        卓玛(1973~),女,藏族,青海天峻人,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青藏多民族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