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东查仓部落的人们自称为格萨尔王的后裔,千年来传承着史诗的珍贵传统。但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史诗传承危在旦夕,在一个特殊时刻,千年前被格萨尔打败而压伏到黑塔下的魔王伺机破塔而出,寄魂于世,破坏史诗空间,害死老一代神授艺人,企图获得新的能量,重新统治世界。在浓郁的史诗氛围中长大的男孩阿旺罗罗,本性善良纯真,天赋异禀,他临危受命,走上了格萨尔大王的寄魂山阿尼玛卿,在转山过程中,通过寻找、体验、求教和学习,经过不懈努力和执著追求,寻师、寻父、寻找自我,在多位得道大师、史诗人物、山神地衹的帮助下,最终获得传统的艺人帽和珍奇的圆光技艺,成长为新一代神授圆光艺人。
众所周知,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青藏高原上藏族历史记忆的当代遗存,是关于民族神话英雄格萨尔斩妖除魔、安定四方、实现民族统一的英雄叙事。它是藏族文学中影响深远的民间文学代表作。格萨尔的故事,就像是永远挖不完的宝藏,等着我们不断去挖掘。
在21世纪“新神话主义”思潮的影响和诱发下,产生了“重述神话”的思潮,使我们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重新感受到遥远的神性召唤,既而使浪漫的神话再度走进我们的文化视野。2005年英国出版人杰米·拜恩发起“重述神话”的工程,邀请世界知名作家改写本民族的神话故事,力图为现代人类重新挖掘神话所蕴藏的精神财富。英国作家凯伦·阿姆斯特朗的《神话简史》、简妮特·温特森的《重量》、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珀涅罗珀记》等作品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在国内,很多作家也积极利用传统资源进行新的创造。比如,阿来的《格萨尔王》、次仁罗布的《神授》等。藏族作家梅卓潜心创作的长篇小说《神授·魔岭记》,也是以文学重述神话的一次成功尝试。
在格萨尔史诗传承中,说唱艺人一直以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本身也堪称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艺人们的说唱中,格萨尔王“活着,巨大的光罩升起,保护着世界的安全,只要艺人在,光罩就在,山河大地的原生样貌就在,人与动物、自然与生灵的最初平衡就在”。因此,在这部重述神话的小说中,梅卓将小说主人公设定为一个即将成为格萨尔史诗传唱人的13岁孩子,这既是作家寻找到的独特视角,也是对格萨尔传唱者的身份确认。主人公从此时起,将不再是一个孩童,人们将以成人的要求期待他承担起重担。一场成人礼般的蜕变,将由这个表现与众不同的孩子呈现出来。在格萨尔史诗的流传中,藏族人民对格萨尔艺人怀有无比的敬仰。因此,13岁的阿旺罗罗自从显露出自己的不同一般之后,得到的是众人的倍加关爱与诸神的频频加持,这也是对其神授艺人身份的再次确定。
随着阿旺罗罗成为格萨尔说唱艺人的神奇经历,我们在作家的笔下看到了史诗中有超人的智慧和本领、一生征战打败了一切敌人的英雄格萨尔王的神性,以及他赋予藏民族悠远绵长、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当然,我们也看到了阿旺罗罗在神话与现实之间的游弋,他历经磨难却始终不渝的坚定信念。通过族群的历史记忆和作家梦幻般的书写,我们也洞察了历史上复杂的部落关系。作家熟谙本民族文化的表达习惯,庞杂交错的叙事脉络、细致精微的心理刻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其中,既富有民族特色,也不乏时代精神,魔幻与现实的双重叙事使小说具有了很强的表现力。
整部小说视角独特,结构缜密,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行云流水的诗意叙述中尽显史诗与当代的交融、神话与现实的撞击。通过对谚语、民间风俗、仪轨等民族性和地方性知识的熟稔运用,作家建构了一种可以被“他者”所认识和理解的民族特性,以文学的样式从区域生态、物质生活、精神信仰等方面再现并传播藏民族独特的文化风貌。值得一提的是,在梅卓的笔下,这种独特性,并非魔幻与神奇,而是这片土地上民众最真实的现实生活。无论是阿旺罗罗和他的保护神扎拉相携而行的叙事线索,还是认识邻居的藏獒、通识人性的宝马,以及擅长言辞的乌鸦和高僧大德修行的山洞等等的描写,都最终在各种炫目的奇迹与缤纷的情节中戛然落地,回归当下。
小说中,空间是永恒的,历史和现实是并存的,这使小说的空间结构立体化,塑造的神话人物和现实人物因此更显得饱满。从众人传唱的史诗到作家笔下的小说创作,梅卓以灿烂迷人的笔法展示了格萨尔文化中极具魅力的神异禀赋,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藏民族生活独异的精神品质和心灵底色,彰显了一个民族心灵的博大与神奇。在小说中,我们既看到了格萨尔王扬善抑恶、降妖伏魔、英武神奇的英雄形象,也看到了阿旺罗罗历经磨难、不畏艰险、一心向善、立志成为格萨尔艺人的毅然决然,同时也看到了一些反面人物的凶相毕露、可恨可恶。整个小说中,每一类人物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作家娴熟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讲述曲折离奇的藏地故事,使小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在发展进程中都伴随着个人与集体的记忆,并不断强化为民族的意识和民族的文化。格萨尔史诗在千百年的演化进程中不断地融进神话、传说、宗教、信仰、风俗等复杂元素,成为了藏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见证。梅卓作为一名生活在青海高原的藏族作家,在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寻根中,自然就担负起了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使命。因此,在她对本民族英雄史诗的重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她对藏族文化历史的深情追溯,还看到了藏区雪域高原辽阔壮观的地域景观,以及生活在牧区的藏族人民的民俗风情和藏民族顽强奋斗的民族精神。她用娴熟的叙事技巧、细致的人物刻画以及生动的藏地风情描写为我们架构起了一座沟通魔幻与现实的桥,同时也在不断的时空交叉中向我们呈现了格萨尔艺人的活态传承,彰显了藏族人民隐秘的民族文化心理。
原刊于《文艺报》2020年4月13日
梅卓,女,藏族。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主席,《青海湖》文学月刊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青海省优秀专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太阳部落》《月亮营地》,诗集《梅卓散文诗选》,小说集《人在高处》《麝香之爱》,散文集《藏地芬芳》《吉祥玉树》《走马安多》《乘愿而来》等,作品入选多种选集。曾获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奖、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拔尖人才、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全国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中国作家百丽小说奖、青海省首届青年文学奖、第四、五、六届省政府文学作品优秀奖、青海省四个一批拔尖人才等。
毕艳君,女,土族。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文学研究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族》杂志编委。长期从事文学评论与民族文化研究工作,先后在《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文艺报》《青海社会科学》《中国艺术报》等报刊发表成果百余篇。合著有《古道驿传》《文成公主与唐蕃古道》《青海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三江源文化通论》《丝绸之路青海道志》等。曾获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青海省首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第四届青海青年文学奖以及青海省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学艺术创作政府奖,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全省优秀调研报告奖等奖项。2014年获“青海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