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代才让,1981年9月18日生于甘肃甘南夏河,祖籍青海。

发表有大量的诗歌作品。

曾荣获“中国十大少数民族诗人”等称号。

作品入选各种年选等选本。

80后著名藏族诗人。

光明与黑暗间的觉醒

———藏族诗人嘎代才让及其诗歌


  
我是个汉族人,这一点从小我就知道,但我并不是一个狭隘的人,我从没有认为我的诗歌是“汉族诗歌”同样,藏族诗人写的,也不应该仅仅是“藏族诗歌”。诗歌这一高度浓缩的文学样式,应该属于全人类而不是某个民族或国家,这一点我时常告诫自己。
  
2004年10月,一个很偶然的机缘,有幸结识了一位年轻的优秀诗人,他对于我来说,是那样陌生,而又异常的熟悉,他名叫嘎代才让,来自青海,一位藏族的青年。刚认识他时,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可能因为我的一位藏族师兄也是青海人,也在西宁的缘故,而更重要的是,我一直深信藏族,是最有热情,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能够保持一种近乎于纯粹的热情与态度的民族。很多城市里的人不可能理解西藏的老阿妈们佝偻着背,手里摇晃着玛尼转经轮蹒跚的走在被炽热的太阳烤得发烫的土路上是为了什么。就好象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科技高度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空前繁荣的时代里会有一群自诩为诗人的人在坚守着自己心中那块纯洁的精神高地。是的,纯洁,在这里我应该,或者说必须要提到这个词。第一次看到他的诗歌作品,说实在话,让我感到惊讶,原因在于他竟然能够如此的熟练的把诗歌提升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精神高度:落日前后,我仍记得你的眼睛/那时我认为爱是惟一的/刹那间使人变得欣慰和快乐/爱不只一次,也不是一次性的燃烧/上个月的今天,就是遇见这位蒙古姑娘的/现在我已忍耐时间对所有苦痛的超越/爱会再来,生活也会继续。(《倒淌河小镇遇见一位蒙古姑娘》)初读到这首诗时其实我并无太多感觉,我认为平淡,宁静,仅此而已,但是几天之后,在他把自己的作品整理之后我再次阅读时,毫不夸张的说,我被一股热流所击垮,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那种感觉,纯洁,我无法回避和抛弃掉的巨大的纯洁,嘎代才让在这首诗里从容的讲述着他和一位蒙古姑娘的爱情,可能他俩的故事在短短的一面之缘以后没有任何发展,没有情节也没有结果,姑娘走掉了,嘎代才让也回到了家中,但是他对于这个姑娘的爱并没有消失,它将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并得到延续,诚如诗人自己所说:“爱会再来,生活也会继续。”
  
众所周知,藏族是一个笃信佛教的民族,再没有一个民族对于宗教有着如此强烈的信仰和崇敬,去过藏区的朋友都知道,大街上,公路上最常见的就是一些大礼拜去朝圣的信徒,他们忘我而坚忍,在长长的望不到边的路上五体投地,向着心中的神山和圣城朝拜。根据藏传佛教的说法,西藏是观世音菩萨的化土,观世音菩萨化现出一只猴子与罗刹女相交而有了藏族人民,使雪域高原成了佛国净土。嘎代才让也是一个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信奉者,我和他也经常聊一些佛教的话题,从他的口中我知道,他十分的景仰格鲁派的创派祖师宗喀巴大师,这位文殊师利菩萨化身的高僧成为了嘎代才让心中的导师,看吧,诗人曾经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写下了:山高水长,就在万物复活的时刻/神灵在一张沉痛的羊皮上刻出传奇和谣曲/不停地诵念/――那最高的,天上打坐的人/是跟我失散已久的宗喀巴大师。(《大昭寺的壁画》)。
  
嘎代才让的诗歌我承认我十分喜欢,原因是他不同于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诗人那样一味歌颂自己的民族或者草原的风光,这样做时常使诗人陷入一种无有东西可写的境地,也很容易陷入空泛的歌颂和抒情的浅薄中,而嘎代才让很明显的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开始警惕,开始挖掘自己诗歌中更深刻的感情,他将藏民族的风土人情,自己的感情于对于这个世界,对于爱情,对于家,出走,对于生活的认识与态度很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让观者不仅能够体会出单纯,美好,安详,也能找到一份自己所熟悉的城市生活的图画。
  
青海,一个我渴望去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那里出过一位杰出的诗人昌耀,也不仅仅因为诗人海子喜欢那里,而是那里离天堂最近,离诗歌最近,离嘎代才让最近,那天他给我发来了他的照片,好象是在塔尔寺拍的,眼前的他,留着及肩的长发,黑黝黝的脸上,满是笑意,淡定和从容,而他那强壮的身板,我想应该能够抵御住岁月与这个时代的侵袭,嘎代才让,在藏语里是幸福,长寿的意思,为了他所热爱的诗歌,为之奋斗的事业,今后艰辛的生活道路,我想他一定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在光明与黑暗交织成的网中,顺利觉醒,做一个生活与诗歌中觉悟的人:没有人相信我所经历过的一切/没有人相信我说出或正在说出的话……在我身边躺着一些死去的文字/这些文字将是速度加快的愿望/是我抵达世界末日的最后期限/安静并没有给我带来安宁了/最后我坚决地认为/光芒与黑暗是我身体苏醒的全部(《事件:光芒与黑暗间的阵痛》)


  
   2004.11.13草就于黄房子画室


雷炎,原名刘捷,20世纪80年代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自由画家,诗人,作家,前卫艺术家。诗歌,小说,评论作品散见《山东青年报》,《北京文学》,《中西诗歌》,《青年文学》,《piston--活塞》,《诗选刊》,《中国当代青年诗人十二家诗选》,《诗先锋年度诗选》,等刊物。著有诗集《帝国》,《黄色念珠》。先锋报纸<<吹猪>>主编.现居北京。

点一盏灯,让彼此看见
   ——与嘎代才让相遇

格桑拉姆


  

翻遍了所有的记忆都想不起是怎样与嘎代才让初相识的。打开坛论相册,才知是一张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身着黑白的大花格衬衫,很随意地靠在一堵寺院的红墙上,一顶红五角星的蓝帽子,投下的阴影遮住了大半边脸,眼睛有点忧郁地望着远方,一头齐肩的长发,随意地披散着,完全一个现代青年的形象。那时我在论坛上偶尔读到一些他的诗歌,发觉他很少读别人的贴,很少给别人回贴,即使回就简单的几个字:“问好!”“提自已的!”给人的感觉是一个不善言词,性格内向而又很自信的一个人,也有点不懂人情,对别人的热心点评很少说一句感谢的话。那时我只知道他是一个写诗的,网名叫:西部藏人。当我第一次看到他这张照片时,感叹了一句:“西部藏人连站姿都象个诗人啊~~~”从此他发的诗歌贴,我基本都读过,常常摘一些精彩的句子胡乱地组合一下,以至于这个坏习惯到现在都没改变。让我来慢慢回顾一下那时与嘎代才让的相遇。
2004年8月1日他第一次在青坛发贴《等待》,他说:“其实我是一个愿意等待的人/更多的时候,喜欢在黑暗里观察闪亮的事物/不知不觉从中得到快乐”他洞察到情感的易变与美好事物的短暂,忧郁而孤独地向着一个方向等待,等待一场未知的命运。他说:“一场雨后的彩虹很少能坚持到天黑/现在,我将带走一点灰尘和气味/这样以来可以怀想大风穿透大地的身体/也可以把我的忧愁带走”“一群鸟陆陆续续地从天空中飞过/我看见他们只剩下眼睛和方向/坚持着,抵达暴雨后醒来的清晨/我再次看见还会有更多的相聚和别离”从诗中我能体会到他的隐忍与细腻,沉稳与理智,孤独与希望。我没回贴,那时我还没来这个坛,错过了一首诗给人带来的共鸣与感动,今天因回忆而翻贴时,才知原来他早已在路口等待着……
我回他的第一个诗贴是他12月1日发的《青海》。诗很短,只有三节,并贴了一张草原和帐篷的图片。我想可能是他想找个人说话,他的诗基本上都是毫不隐藏自已的情感,象面对一个朋友徐徐道来:“我怀疑窗外的世界将我丢下/一个人在黑暗中/寻找一丝光亮/后来从睡梦中醒来/我看见自己泪流满面/再后来月亮在深夜照出了我的骨头/和越背越沉的行囊”。我象坛子里的热情而善良的主人安慰他:“欢迎西部藏人回家常看看,满脸喜悦的诗人,世界不会残忍地将你丢下。”其实我并非青海的主人,我只是一个过客,一个偶然间便喜欢上了那儿质朴的人与美丽风景的一个网络游魂。实际上他才是真正的青海人,翻一下他的ID资料介绍:“青海制造,四海为家,天生偏左的无政府主义者,传播独立诗歌.”再看下他的座右铭,好家伙,口气还不小呢:“为革命杀人,为祖国赚钱,为贫农说话。”我曾问过他:“你不怕有天没写的了吗?”“不会,永远不会。”他自信地答道。当时坛子里有个征文稿的贴,有朋友向他征稿,他说:“藏人只写诗歌。”对于一天多产的看法,他认为并不是一天多产就不能写出好作品。说自已就是那样的人,而且写得很爽,他把诗歌当成了日记,用看似平淡实则经常能说出精典的让人深思的有着自已独特语感的句子,向认识与不认识的人诉说着自已和民族的喜怒哀乐。他说:“可以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对自已的描述是:“遇柔则柔,遇刚则刚。”他的ID也曾这样描述过自已:“一个编辑,一个酒徒,一个充满幻想的藏人.”他在五彩巾幡旗下守望,在大金瓦寺的黄昏下沉思,眼角闪过一丝深邃而狡黠的目光,好象在说:“只有我可以解释这一切/只有我/可以知道有关我的一切。”在林荫道上他露出洁白的牙,象高原的阳光笑得坦荡透明,就象他的诗歌毫不保留,不管是诗歌网页还是所写内容承载的情感与思想,哪怕是《在生活的最低处》,也要唱出最动听的歌:“我疑惑地望着黄河好久了/在我的呼吸之间,带风的幕后/我看穿了黑夜的速度与心神不定的呓语/从世界最贫穷的城市里,黄河向着/我的眼泪与风的方向私奔了”(《黄河向东流》)。他用独特的眼光打量着这个世界:“我并不爱生活,可它还是来找我了/来看我阴影处的相思,我的心是苦的/就像朋友的妈妈从西藏带回来的药片/如果有来生/还是就这样过下去吧”“我认为活在现实社会的人都很堕落/失去了男人的阳刚和女人的温柔/我是一个中性人,世界在我的眼里很渺小/就像去往单位的路上捡到的分分钱”“一百年后的再一百年以后的日子里/千 万不可能把我的头像印在万元钞上/我觉得你们不需要用这种方式来纪念我” (《在生活的最低处》)。即使在与朋友的对话中,除了谈“慢慢地钻到幸福的被窝”“在这个漫长夏天的凉席上建立一个漂浮的花园”“作为一个坦然的藏人”他还想要说什么?“我知道的不只是吐蕃时期的隐秘的史册/还有喇嘛诗人仓央嘉措撰写情歌的背景/以及史学家根敦群培的死亡和社会状况/请允许让我把话说完,我的话还有很多/刚好面对你,从过早凉下来的空气中央”“我们也可以有拥抱和亲吻,爱惜和别离/我们生来就别无苛刻的选择”(《在这样的年代和你相遇》)。读到这样的诗句,我只能是感动,感到对于千百年来相同情感的倾诉,在西部辽阔的大地上,经大风与雪暴洗礼过的人们的一种差异与厚度。
没想到回忆给他的第一个回贴时竟不能收住自已的思维,忆起了那么多关于他的一切,以至于发现不能再按照回贴的先后顺序来写此文了。那就让我遇到他的哪首诗就说哪首吧。
2004年11月3日,他发了《德令哈的夜晚(外两首)》。海子也写过一首《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的诗,海子说:“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虽然嘎代才让的那组诗写得并不是很完美,但是他说出了不同于海子的声音,有一种让人淡酒而入,醉酒而归的感觉。他轻轻地问:“谁能熬得过德令哈的夜晚,/ 谁能躲得过德令哈的雨水”(《德令哈的夜晚》)“傍晚的倒淌河小镇很安静/马路上的行人渐渐稀落——落日前后,我仍记得你的眼睛/那时我认为爱是惟一的/刹那间使人变得欣慰和快乐/爱不只一次,也不是一次性的燃烧”(〈倒淌河小镇遇见一位蒙古姑娘〉)。在《9月18日晨于塔尔寺见鹰》这首诗,他跳开了个人情感的描写,注入宗教的色彩与内涵,并发出追问:“然后,我在想象早晨见到的鹰/是否成为被风吹散的骨头/——四下早已遍顾无人。”从这一点上,我认为他写得也不逊色,诗给人的应是努力去呈献和表达未知的,并发出反思与追问。这个贴子有人贴出了他几张照片,一张是光着膀子,穿着白背心,戴着那顶红五星的蓝帽子,抱着双臂,站在一片格桑花中,表情淡定自信。另一张是他还是穿着那件黑白大花格的衬衣,戴着那顶红五星的蓝帽子,敞开着,腰间拴了个红色的腰包,穿一件蓝牛仔裤,手提一架照相机与两个朋友大踏步地走在阳光充足的街道上。从眼光和步伐中,我感觉到一丝叛逆在他的骨髓里,就象他的QQ签名始终要保留那个发辫样的线条一样:“︶ㄣ黑人就是黑人,那个留长发的藏人。”

对于诗歌,他也曾说过沈浩波的那句著名的话:“先锋到死!”他也不想自已的诗老是被打上少数民族的烙印,作品只有好与差之分,而读者最先看到的是诗歌本身,而不是这个作者是哪儿的,为什么他们的作品就不能站在同一个汉语的舞台上竞技呢?而现今很多刊物栏目的设定本身就限定了少数民族作品发表的数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在汉语的大环境中,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带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和宗教色彩的诗作,对于现代少数民族年轻一代诗人,他们在思考什么,他们想打破什么,却很少被关注。嘎代才让努力地做了一些尝试,也写出了一些不同于传统表达手法的诗,题材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是很少引起注意。在《修鞋匠的一个夏日正午》中,他说:“我热得实在受不了/实在受不了,要么我要脱下上衣/要么我要跳水游泳/要么我要上山晒干身体”在现代这个纷杂而忙碌的社会中,难道你没有有过与之相似的烦躁感受吗?在各种选择面前,通过对修鞋匠的观察,他也迷惑,只是找了一个切实的解决方案“赶紧去找个地方/把这个该死的身体好好凉爽一下”。面对一个诗人的死亡,他看到了什么?“有的哭,有的不哭/有的握手,有的谈话/交谈中出现了诗歌”(《一个诗人的死》)短短几句,余味无穷。“恐怖分子”现在已不是什么陌生的词汇了,你可以描写鲜血淋漓的恐怖场面,亲人朋友的哀声痛哭,也可以痛骂斥责他们,可是恐怖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有什么办法能使他们洗新革面?嘎代才让在《本?拉登》中从另一个角度切入,留给我们一些思索。他说:“我在西藏/神圣的地方/很安全”“对于我/他将毫无办法”简单的口语,也能直指人心。他在镭言的采访中说:“诗歌应该提升语言,让平淡约定俗成的语言鲜活起来!”“当你写出一首好诗,就是一次欢快的飞翔。在我的诗歌中,这种状态是没有任何限制的飞行。”
让我们看看他在睡着的时候听见了什么?“有朋友在说天葬/一群人在听/成千上万的尸体/被他们嚼来嚼去/觉得嘴边沾血”(《我睡着的时候》)。
在他很多诗里,你都能找到一些闪光的句子。而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话:“青海,不动声色。”这需要一种沉稳而内在的丰富才能显示出如此气魄。在青海的两年时间里,他静静地写下了很多诗歌,把深厚的爱留给了《青海大地》,让青海的一个个地名永远地珍藏在了他的诗里,人们可以寻着《青海湖》《果洛之夜》、《可可西里》、《塔尔寺?如来八塔》、《昆仑山脚下》、《宗喀巴的脚印》、《德令哈的夜晚》、《孟大天池》、《阿尼玛卿雪山》、《日月山的星空》…….游历青海大地,而他并没把眼睛停留在青海具体的美丽风景上,而是对着这些地名发出了疑问与情不自禁的赞叹:“菩提树,究竟为谁而开?/甚至最后的灯塔被我秘密地遗忘/大鹰睡在了天上,/如来八塔呢,如宗喀巴丢失的嘛呢石堆。”“塔尔寺:熄灭也是一道光/这卷世界的旧书,持有静止、神圣。正义和隐灵的辞藻。”在《宗喀巴的脚印》里他说:“歌唱的人并不在这里/我只看到他从容自觉的脚印”是啊,只有身体被照亮的人,才能穿过时空的隧道,看到那些散落的脚印一串串叠加在荒凉的大道上,最后通向一扇扇心扉,人们在感动中彼此流泪与拥抱。
一盏酥油灯,当灯芯拨亮,光与夜的影子开始互相倾诉与缠绕,白不再是茫然的白,黑也不再是触摸不到底的黑,一行行淡字,犹如不断加注的灯油,把细小的事物照得发亮,把端庄的映得更加肃穆让人景仰。“我只瞩目于那无法守住的太阳/先是风,然后是遍布大地的忧伤/天地大开大合。”“今夜青海,又大又亮”在聊天中,我知道了他出生在青海,八岁就离开了那儿,大学毕业后分到青海工作,两年之后,他又一次悄悄地离开了青海,带着不舍的执着与一丝迷茫。虽然对他的选择我有些诧异,但也能理解,对于一个怀揣梦想,想一步一步登上别人看不起的天堂的一个年轻的藏人来说,我相信这样一双手紧握拳头,伸向云空,发出震耳的呼喊:“相信你的选择,我们是最棒的!” 虽然我看到的只是他汉语诗部分,对于他的藏文诗由于语言问题,我无法欣赏,有一种遗憾。他以自已孤独毫无保留的诗篇点燃了一盏灯,让空气中孤独的魂灵一次次地沐浴着人间的温情、启发与关爱,让彼此的忧伤与欢乐得以相互照应与倾诉,我感激能在网络与他相逢,并开启了我蹒跚学步,享受着诗歌带来的人生真谛与快乐,我祈祷着愿草原季季新绿,各色花儿与马匹都来赴约,金色的太阳爬上山坡,我们搭起洁白的帐篷,载歌载舞,大风举起那香气四溢的灯,说:“高处的我托举,低处的我吹灭,我神灵的孩童,你放心地大踏步,最美的祭献准备好没有?”


  
   2005-12-24

浩瀚高原上的诗歌信徒

沙 戈

前往甘南拉扑楞寺的沿途,不时地看见磕长头的信徒,从车窗外一闪而过,倒退着往后一点点缩成小黑点,很快,小黑点就没有了。
其实,他们并没有消失,只是在我们有限的视线里消失了(我们的视力和心力总是非常有限)。那些信徒始终在苍穹之下三步之间固执地移动、停下、匍匐、立起、移动……
这浩瀚高原上的一只只最孤单最固执的缓慢爬行的小生物,这些世上最有耐力最弃而不舍的小生物,距离他们心中的圣地或很遥远或很接近,无论远近,他们丝毫也不焦躁,始终保持蜗牛般的前行速度,几个月,几年,即便再也爬不动了,即便在某一个匍匐中停止了心跳,也不会被纷繁嘈杂的世间轻易的改变主意。
这是什么?
这就是信仰!
钢铁一样坚硬的精神!
我要说的正是这个民族——藏族,不,我要说的是这个民族里的一个执著的信徒般的青年诗人——嘎代才让。
沿拉卜楞寺继续向南,是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这个名字容易让人想起某个社会主义公社,像是顺应某个时代新起的地名,其实不是,它是藏语,意为“羚羊”,像它周边的地名“塘尕昂”、“卡尔曼”、“佐盖多玛”,这些原装的本民族发音的音乐或诗歌般的地名,是那么令人喜欢。
在合作,街道上穿行着藏汉民族同胞,店铺里飘出锅庄舞曲或藏族歌手的原生态歌曲,不时地,会有长发披肩着藏袍藏靴的藏族小伙风一样走过。
也许,这其中,就有一个年轻俊朗,高大挺拔的诗人嘎代才让,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生活于这片诗歌的福地,生在合作,长在青海,又在合作读书工作,始终没有远离过自己的母语土壤。他在另一些时间沉静地写诗、思索、在佛的一边,在转经论的呵护下,祈祷词般闪烁着灵光的诗句喷薄而出。
一个赋予了神性的灵魂,同时也赋予他触碰灵魂的力量,更多的时候,他会停下来,静下来,以怀疑什么或信赖什么的崭新的心思,用诗歌慢慢抵达。

无限延伸的爱或信仰


  
  一个无限延伸的爱或信仰
  被我们紧锢住,无法摆脱
  有人告诉我:这是信仰或爱
  跟着内心移动的感觉


  
  我悟到爱的慈悲
  让我们撕开邪恶的面纱
  虚假的面孔,虚假的身子
  我已敞开大门,请你走吧
  寂静便是你的伴侣


  
  我们带着自己的愿望
  看见被香火熏染的岩壁上
  留下了很多字迹不同的六字真言
  感到十分的暖和,是什么滋味
  让我持续地微笑呢

这是他2006年写下的诗,充满了神圣的力量和爱的温暖,我将它选出来,因为想再读一遍。
我还看到,诗人对于信仰是严刻的,也透着难以企及的仰视,下面这一首诗的结尾即说明了他的态度。

  夏琼寺的月色


  
  静嘘中,有位喇嘛开口了
  前生后事
  我知道
  一群人果然风尘仆仆来到了山顶的寺院


  
  彻夜苦修的僧人啊
  我来了
  并带有远道而来的气息


  
  前生后事
  我把自己安排在瞬息即逝的一阵恍惚里
  开始打坐,为了一种
  显明不过的对比

第一次读嘎代才让的诗,是在《人民文学》,精炼简洁,寓意深沉,在80后年轻诗人中,如此沉静凝重地表达,是不多见的。他的冷静、思索、虔诚、低沉而又睿智哲思的诗风,是我对一个诗人产生好感的基本理由。
最近,令人惊喜地发现,嘎代才让的诗歌又有了大面积的扩展,在2007年,他新创作的作品中,《同事剪了一上午指甲》、《房子》、《晨练》等,口语而非口语,其实是字斟句酌的,字面聪慧浅显,但整体却透着命运的深度,这于诗歌创作是非常有难度的。例如:

房子

我一进来
它就很胖了
胖得傲慢

我一出去
它就很瘦了
瘦得安静

一年四季
它来回胖瘦
出裂痕了

前两节平易直白,直到第三节,依然直白,最后一句结尾处“出裂痕了”,戛然质变,那么痛楚又那么难以割舍的命运感受倏地升腾上来,他只是在说房子“出裂痕了”吗?他还在说什么?但他却什么都没有说,就结束了,留给读者大片的立体空间,这恐怕正是诗歌的魅力和魔力吧。
我想,他是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并且已经开始执着的挖掘了,像匍匐前行的充满敬畏的信徒。埋藏在最深处的宝藏,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在诗人的梦境里,也在我们的梦境里,平淡无奇的每一天,真的就由此美好曼妙起来了……

2007.6.21兰州南城根


沙戈,女,出版诗集《梦中人》《沙戈诗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提名,获《诗刊》年度优秀诗歌奖提名,获甘肃敦煌文艺奖等,多次选入中国诗歌年度选集及各类诗歌选本,被推介于《中国当代西部文学发展史》,参加第十九届青春诗会。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沉醉,抑或迷失


¬——我所熟悉的嘎代才让和他的诗歌

刚杰•索木东

一直以来,我不喜欢给别人的作品以评价。更确切的说,我不敢对别人的作品评头论足。因为,自己多年来难入轨道的创作历程中,对文学理论几无涉足,贸然下笔,只会贻笑方家。
更是觉得,在耳闻目睹许多哭笑不得的“诗歌”闹剧之后,仍旧能够热爱并且平静地坚持诗歌创作的人,本身就值得尊重!所以,在自己视野内十分有限的阅读和思考前题下,简单的批评或者肤浅的褒扬一个诗人和他的作品,无疑都是一种亵渎!对所熟悉的嘎代才让和他的文字,同样也始终怀着这样一种敬畏的心态,不敢下笔。
初识嘎代和他的文字,有好几年的日子了。那时候他在大学读藏语言文学,业余师从阿信、桑子,开始练习藏汉双文的创作。后来,他毕业后在青海日报作编辑,创作势头愈加一发不可收拾了。再后来,才旺瑙乳旺秀才丹办起来的藏人文化网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我和嘎代就一起担任版主打理社区的文学极地,接触也逐渐多了起来。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们互相在一种沉醉和迷失中,默默关注着对方的创作。
之所以说迷失,应该更多是针对失去母语的自己用汉语创作时的一种状态而言的。而嘎代,作为一个浸淫于母语而又能熟练运用汉语创作的诗人而言,更多的恐怕是沉醉。而迷失于他,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痛疼!这种痛疼以一片绛红色的地图为底色,显然是不为外人所能理解的。不妨看看这样的句子,我们可以窥见他隐藏在痛疼背后的迷失:

“就像出生时那样
去世时也泪流满面”

即使我们在此间成熟很多,并懂得放弃和珍惜
但终其一生
无数次地翻身:死活留给人间的遗憾
惟有绝尘而去。

……

我们有同样的夏天
可你的夏天
无需劳动
我的夏天,越来越忙乎得不可开交
我想分开身体
一个去你那边休息
直至明年花开
——《西藏志》(长诗)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文学创作的成熟,是和生命中的成熟紧密相关的!当我们在无奈的生活中眼睁睁看着理想的破灭,当我们在温暖的人世间静静地等待亲人的离去,当我们在连系血脉的大地上手握一把苍凉凝噎无语,当我们在漫漫的长夜中甚至失去了体会黑暗的时机,似乎最烈性的酒和最汹涌的诗情,都只能最后化成一句悲怆的长泣!而长泣之后,我们年轻的灵魂、年轻的生命包括年轻的诗歌,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成熟的台阶!记得那个年关逼近的冬晨,我回到家乡,告别嘎代后在黑措小镇上的风雪中慢慢行走时,胸中也溢满着这样的悲愤:

冷冰冰的现实里
一切如期而至
家破人亡
痛苦辗转在无限的意境当中
想掩盖本质
——《西藏志》(长诗)

这样的句子里,似乎缺少了几年前他诗歌中的阳光。但相对也少了几年前他诗歌中略显苍白的吟唱和时不时显露出的模仿:

这是被特意留下的
一叠诗卷
讲述的是粘满霜的草地 古寺和经幡。
有关黎明前的河水。
然后,我瞩目逃亡的羊群。
——《早晨的一首短诗》

那个时候,我们无限热爱着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确切说是民族和文化的表象。那个时候,我们都喜欢用这片土地上诗人们惯用的方式来抒情:

山高水长,就在万物复活的时刻
神灵在一张沉痛的羊皮上刻出传奇和谣曲
不停地诵念。
——《大昭寺的壁画》

但当我们在漫长的习作中,逐渐放下“就在这万马驰离的草原上/我最后梦见:松赞干布时代的帝国。”(《布达拉•藏经洞》)这样的梦境的描述的时候,当我们学会思考民族乃至人类的一些命题的时候,当我们开始注意那些隐藏于生活细微处的真实和伟大的时候,我们的诗歌,或者说是我们的人生,似乎也应该实现这样一种皈依:

因此,至深的宁静中,
我的宗教沉默。但天性的慈悲深入骨髓
突然忘了这是一场灾难
我则闻之而远哭
隐隐的叩击落到潮湿的心脏上
然后,逼迫倒下
悠远而息,却无归出
然后,忘掉普渡众生的耐心
——《西藏志》(长诗)

当然,作为一个年轻的诗人,哪怕他获得再多的赞誉、再高的成就,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和诗歌都注定是幼稚的。嘎代才让的诗歌当中,瑕疵依然!我想,作为一个沉醉者,或者迷失者,我们目前也只能这样在摸索中找到继续前进的方向了!
每次有人夸我诗歌写得好,我就心底里温暖着——这是嘎代一首小诗的题目,也是我们对诗歌所奢求的一丝温暖而已,与名无关,亦与利无关。

二〇〇八年九月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系藏人文化网文学频道主编


人类灵魂憩园的守望者


——嘎代才让近期诗歌阅读印象

辛泊平


80后藏族诗人嘎代才让的出现是突然的。这样说并不是对他的否定,相反,作为一个边疆的少数民族诗人,他的横空出世给诗坛带来了异样的气息和惊喜。当然,嘎代才让没有沿着人们习惯的期待,去实践“边疆抒情诗人”这个概念化的角色。在写作上,年轻的嘎代没有给自己圈定大众习惯并期待的方向,而是顺着灵魂的方向,一步步走向诗歌的广阔。最初几年,嘎代才让的诗歌是多向度的。像所有才华横溢的诗人的引爆期一样,他只是忠实于自己丰沛的思绪,让飞扬的文字捕捉那感情的闪电和思想的火花。应该说,也正是那种驳杂成就了他最初的诗名。因为,不同质地和纹理的诗章,给所有的读者留下了足够的个性审美与自由选择的空间。从这个角度说,嘎代是成功的。但不能否认,任何名声都可能是双刃剑,嘎代才让虽然获得了众多传统纸刊与网络的双重认可,却没有给读者留下更多值得咀嚼和回味的“名篇”。或许,这也所有诗人面临的困境,一方面可能有姹紫嫣红的许多首,另一方面却没有让人永久记忆的那一个。而对于大众而言,可能最重要的就是那一首,而不是那几组。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所有诗人都必须直面的尴尬。但是,让我欣喜的是,嘎代才让似乎很快就改变了写作的策略,在相对稳定的背景下,他自觉调整了那种无序的写作,而是以理性和情感的双线出击,向着人类灵魂纯净的天空,献上了诗歌的哈达。
读近期的嘎代才让,我突然想起诗人海子和歌手郑钧献给西藏的诗篇,“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纯净的天空中飘着一颗纯净的心”,旷世的孤独和纯洁的雪山,构建的是诗人心中永恒的纯净,是高度也是底线。而噶代却痛苦地写到 “那列火车/朝前爬行//让我极其反感和厌恶/实质上,我和这列火车/有什么关系呢//火车依然在爬行/在我眼里,它将要变成/一条巨蛇//吞掉我的家园”(《西藏十六》)。是啊,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通车了,我们欢呼,因为,我们又一次发现了人类改天换日的力量;然而,我们是否想过,随着观光猎奇者的蜂拥而入,那片原本高远纯净的地方是否还会依然存在,是否会被铺天盖地的铜臭污染?许多人看不见也不想看,但身在高原的诗人却见证并预感到了那可怕的结果。在嘎代的诗里,我们可以看到毫无敬畏感的观光者把西藏变成了“露天酒吧”(《西藏十七》)。
可以说,在海子和郑钧心中,西藏是人类纯净的精神憩园,是在尘世奔波的肉体获得安慰和拯救的地方。而在嘎代才让心中,这片曾经神秘和高贵的高原,也已经被工业文明慢慢侵蚀,他要做的不再是简单的咏叹,而是灵魂的固守与对抗。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一方面是打着世界旗号的工业文明的强行推进,一方面是年轻的诗人滴血的心灵执着。在这个过程中,诗人以高蹈的姿态走向了对工业文明的灵魂背叛,他诉诸神秘的力量和文化的虚无。然而,我们不能就此就判断谁胜谁负,因为,在承担世俗失败命运的同时,诗人也站在了人文关怀与精神信仰的证人席,在为最后的审判准备灵魂的证词。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关于精神家园的咏叹与挽留的诗篇并不在少数。然而,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抒发让人厌倦的士大夫情怀,做世外桃源梦、田园牧歌梦。而在嘎代才让笔下,这种咏叹与挽留带着信仰的痛苦和神圣。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写作是具有切肤之感的灵魂写作。人类书写历史,历史也在书写人类。有识之士早就预见并揭示了科学及现代文明的双刃剑性质,但并未停止人类无限征服的脚步。在以加速度挺进自然的道路上,人们众志成城、步伐一致,在看似所向披靡的行军中体会到了淹没灵魂的集体狂欢。然而,在马蹄纷乱的胜利中,诗人已经看到不可避免的失败,于是,退守在一旁,用淌着血泪的声音,为人类最后的灵魂城堡即将消失,唱响了的深沉而忧郁的挽歌。他是神的特选子民,对人类灵魂负责,在时间的边缘记录着人类征服欲望过度膨胀制造的恶果。他是某种意义上的麦田守望者。
我知道,尽管这次价值取向明确、用力准确的转向是嘎代才让的自觉行为,但这肯定不是诗人的全部。在诗歌的道路上,年轻的诗人有多少不确定性,也就有多少写作的可能与意外。时间会证明一切,包括诗人的写作风格与批判价值。按照诗人现有的诗歌修养和锐气,以及当下的状况和态势,我有理由相信,嘎代才让不会永远局限在一个题材空间,作为圣徒,他也许会越来越谦卑,但作为诗人,他会越走越高迈,越走越深远。


07/12/11夜

他在神的福祉上歌唱

□李小洛

  嘎代才让是一位80后藏族诗人,从照片上看酷似内地歌手刘欢,但比刘欢略微清瘦,是刘欢的清秀版。
  不曾谋面。认识是在网上,他用另外一个名字,黑人。这个生于80年代初,二十几岁的藏族青年,写诗时间不长,产量却不低,作品中自然,灵动,清新,不羁的诗风以及浑然天成的原始,任性,自由,青青草原上萋萋青草的气息,令人注目,其诗歌作品在同辈诗人中脱颖而出,出现在诗歌主流刊物及众多民刊上,获得过“全国十大少数民族诗人”、“诗选刊2005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等荣誉。因此有人形容他是“诗坛的一匹黑马 ”,仔细看过他的一些诗歌后,感觉在80后诗群中,这样说,也不为过。他的确是值得期待的一位。
  嘎代才让出生在青海,一个生活过许多优秀诗人的省份。他8岁离开,在甘南夏河拉卜楞度过中小学时代,大学里开始诗歌创作,大学毕业后又回到高原。现在的职业是一名编辑,主持一本藏文文学期刊,和一个名叫草原部落的文学论坛。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右手藏文,左手汉文的藏人”。
  记忆中的藏族是一个热情,古朴,率真的民族,深色的朱红,暗调的土明黄,神秘的酞蓝,苍郁的浓绿,个性鲜明地构筑出这个异域边疆部落族人非同凡响的精神符号和情感代码,他们对于宗教强烈的信仰和崇敬更是无人可企及。几年前的秋天,我曾经去过一次西藏,第一次亲眼目睹大街上,公路边,那大群大群令人震撼的朝圣的信徒,他们怀着无比虔诚的心,以独有的磕长头方式俯仰于天地之间,向强磁场般的圣地跋涉。坚定的血肉之躯,风尘仆仆,饱经风雨,千辛万苦,跨越真正的岁月和时空。朝圣对于一个信徒而言,是可以以一生的时间去认真对待的神圣之举。甚至可以这样说:超出“苦行”意义之上的朝圣之旅是将个体生命之旅推向极致的唯一途径!在长长的望不到边的路上五体投地,向着心中的神山和圣城朝拜。
  嘎代才让其实也正是这样一个虔诚的朝圣者,他信奉,并朝拜的是在他心中无比神圣的诗歌宝鼎:“写作如朝圣,相信历练多少磨难之后,便会看见西藏上空最深入人心的光芒,乃至慈悲与智慧。我在实践这样一个“诗歌”旅程,轮回中寻求自由,一种“遥不可及”的自由。”

  “在我之前不远有一匹跛行的瘦马。
  听它一步步落下的蹄足
  沉重有如恋人之咯血。”
  对于我们,它没有留下任何忠告
  依然是草地。即使
  最后一声马蹄在某个黄昏被消失
    
  ——《草原上出现一匹白马》

  这种极具典型的朝圣心态,以独特的高原地理环境为底色,背景,在无声的强磁场下,草地、高原、马匹,岁月,苍穹……诗人是牧者,也是天地间唯一的歌者,正在安享一种仿佛来自天籁的神秘力量的召唤和索引。他的歌声因此充满庞大的苍凉和高远,嘶哑,磁性,有如雄鹰的桀骜,月光的皎洁,群山的雄壮。
  他悲壮的凝视着这个时代。作品中,不断的发问来自诗人良知的觉醒对现实的无力深入、对生活的崇高化理想、对诗歌的宿命式依赖,也决定了一个诗人漫长的痛苦和孤寂:这样的情绪在他的文字里随处可见。
  而他又是安静的,像高原的湖泊。自觉与不自觉间保持着与俗世的距离。他的文字清澈、质朴、内敛。仿佛一些梦呓般的述说表达着他对生活——一种柏拉图式的单纯的爱恋。

   我想说些话,我的宗教继续在辉煌
  不是因为我的存在。神灵和经卷里的文字
  人民和日月星辰的花朵相互充饥着
  构成了一滴滴血和信仰有关的事

  ——《春天的十九行诗》

  没有刻意的修饰,技巧,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写作。像一颗越冬的草籽,在经历了霜降、大寒的磨砺和颠簸之后,落入雨水开始慢慢的发芽、抽穗。一切都拿么简单,真实,毅然而又决然。给所有目击者疲惫的心灵以最强烈的震撼。

  有时候,他像一个单纯,简单,快乐的孩童:

  我在草原上玩耍着
  阳光照耀我

  阳光照耀我
  还是以前的光芒

  ——《草原》

  有时候,他的心,敏感,多情,而又极其脆弱。

  四周闪闪发光
  只有歌声贴着大地
  我低声赞美白雪的飘落
  脱掉所有的衣服
  我把赤裸的身体交给了寒潮
  雪花仍在纷飞

  ——《果洛之夜》

  也许单纯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作品还太过简单,并略微粗糙,缺少一定程度的锻造和锤炼,或许因为诗人本身的任性,不羁,任由灵感的汹涌奔泻,单纯陷入数量的片面追求,而忽视了质量上的严格把控,难免使一部分作品流于平淡,但从另一方面上看,年轻,才情横溢,诗意烂漫,也正是一个诗人最值得骄傲和珍惜的资本。所以有人说,藏语和年轻,是嘎代才让诗歌写作的两只翅膀。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简单能在简单中化茧成碟。
  时代和一个时代的文化迅速平面化,伴随网络的出现,加剧了文学创作的快速流通和快速闪逝。在这样的文化浪潮里,做一块礁石已属不易,更何况还要坚持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当写作背离初衷,而更趋向于形而下的媚俗化的今天,许许多多的新新作品粉墨登场,让人眼花缭乱。当我们慨叹文学创作与时代偏移、思想被利诱、灵魂在某种压迫或自觉地缺席与退场的同时,今天在这里意外获知嘎代才让始终坚持、再坚持的理由和证据,是惊喜,也是欣慰。因为真正的诗人,决不是唯物的水手。而是用自己的思想滋养精神的驼队,在心灵的涅磐里找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春天。
  祝福他,嘎代才让,一个无比热爱着草原,热爱着生活,独自在高原上放牧诗歌的孩子,希望神的光芒前来笼罩他每一个黎明和黑夜,也祝愿他坚定的行走早日抵达缪斯那月亮之上,格桑花盛开的福祉。

2007-5-11

  李小洛,20世纪70年代初生于陕西,曾参加22届青春诗会、获第四届华文青年诗人奖,新世纪十佳女诗人,现为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

嘎代才让:风吹草舞

□君儿

  嘎代才让,网上叫黑人,这个年仅25岁的藏族青年,写诗虽只有两三年,然而其自然、清新又殊异的诗风却已为越来越多的同道所关注,其诗歌刊载于从官办到民办的众多诗歌刊物,其人也获得“全国十大少数民族诗人”、“诗选刊2005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的荣誉。我对嘎代才让所知不多,知道他生在青海,这高原上的雪域之地;知道他长在甘南,听着拉卜楞寺的晨钟暮鼓求学读书;知道他在大学里就开始了藏汉双语写作;知道他现在主持一个风旗飘荡的论坛——草原部落。
  提起草原,总让人浮想联翩,那片藏传佛教的圣地,有一整面山坡的寺院,有面积更大的桑科草原。那一年,我带着孩子千里迢迢地奔赴那里,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格桑花,看到了草原上的蝴蝶和流水,看到了藏人木篱笆围起来的深深庭院。这就是藏汉两族人民轮回生息的故土,嘎代才让“风吹草舞”的家园了。
  他写:“亲爱的/群山之上,月亮不动/我在寂静的草地上,等待浪声/这里离大海很远。”(《半夜降雨》)如今我在海边“点评”这个嘎代才让诗弟,心中想着甘南,并被这些朴素的诗行所深深感染。在青藏高原,还有一个名字,他是活佛,也是诗人,是达赖,也是情圣,直至最后,蒲团之上,尘世之中,都不再有他的身影,但他随手写下的“句子”却奇迹般地被保留,被传看,被后世无数诗人所吟哦。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叫仓央嘉措,他写“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我不知道嘎代才让在多深与多广的了悟上与这位诗人活佛契合于心,我只知道这样的诗句只能产自那样一块土壤,什么是诗歌?不就是不期然地一遇间,那魂飞天外、神不守舍的一刻逍遥、放纵与动情吗!?
  像上面这样感人的诗句,嘎代才让的诗中不乏见,他说:“美丽的早晨啊/何时我能见到/为我日益老去的/知心女人”(《眺望羚城以西南间的天空,突然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男人》);“我羡慕有些人的爱情/他们每天可以躺在草地上/遥望星空”(《那种叫思念的情绪说出来更好》);“让我一生凝视你/在我站立的空间里/春风到处跑”(《爱人》);“这一切应该有报应/一身忧郁,我不敢去爱”(《表白》)。测度一个人的爱,可以用物质,可以用钱币,原来也可以用这些春风拂荡般的诗句。
  但如果嘎代才让沉浸的只是“两情相悦”,只是“流水草原”,那他不会走出风马旗与六字真言的咒诵之声,可贵的是嘎代才让骨子里的另一份“执拗”使他超出一般青春期写作的稚滑,而直接面对更为深刻与广博的生存体验。“我顺从命运好多年了。/这是死亡,这是世间,这是人类/我对所有的使命无所顾及/即使是佛陀,即使是顶头上司/也不用我去膜拜(《拈花微笑》)”。好一个不再膜拜的嘎代才让,正是有了这股“坦荡”与“真气”,他才能继续写出那许多看似平淡却骨质自成的“准佳作”和“佳作”。“看不清我站立的高度/莫大的悲哀啊/必定有一座雪山让我仰止/必定有一种声音让我停留”(《怀念祖先》)。这能让“我”仰止,让我停留的雪山与声音,必定是嘎代才让追寻的“高度”了。诗人把生存的坐标定在尘世,但所有的字词纷涌,无不是为朝向一座心中的雪山,它并未离尘脱俗,但它的高度可以成为一年一度大河的源水与流风的巢窠,尘世的多少“俗人”向往着这份“升华”,让嘎代才让一语中的,说出了秘密。
  住在世上,我们要克服许多的虚妄与虚无,许多无休无止时间的销磨。作为诗人,怎样克服“此岸”与“彼岸”的矛盾?怎样在“美”之上说出“真”?,在“真”之上说出更低亦或更高的“存在与镜像”。我们写什么才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说出什么才是为这个人人可以咳唾或言说的尘世张一面灵动的舞旗?“闭眼的瞬间/世界几乎静止/我们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但窗外的阳光/突如其来/给我一丝温暖/惊慌失措的我/突然安静了”(《恐惧》)汉语原来是一种如此简单的语言,它只要静下一颗心,便能听懂阳光走过尘世的声音。我还想说,如此朴素的真谛只能产自那块“佛”光普照的高原,这里佛已不再是偶像,不再是秘密的手印与超度,它只是一种光明的净化,让欲望列车中奔跑着的人类于凝神禀息的一刻望见那缕安静的天堂之光线。
  从《诗经》到现在,我们可抒写的事物也许并未增添,也并未减少,它们换了一种方式,考验我们的“虔信”与“激情”,考验我们直面“现实”与“梦境”的能力与勇气。遥遥“西域”,古时有兵戈,后来有佛陀,再后来有血腥与争讼,有西部大开发的隆隆时代之轮。嘎代才让轻声言咏的只是一个浪子内心的隐秘:

  为了目睹一切神秘之物
  我走遍了一座座城市或高原
  随后在一条街,拉萨的八廓
  霓虹闪烁,走着走着
  发现了这座叫做日光城的光荣
  你说我看见了什么,什么
  我是它浑然不觉的旁观者
  深藏的秘密只有我知道
  ——《西藏的秘密》

  这秘密是什么?嘎代才让不说,诗歌不说,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可以猜度的是,这秘密不是高音嗽叭,不是时代主旋律,不是公共知识,不是援藏欢送会,不是观光团,不是天葬仪轨,不是布达拉宫和大小昭寺日日夜夜的转经之声,不是崭新漂亮的现代化建筑,嘎代才让要告诉我们的只能是他一个人发见的“真理”:

  当年的激情
  悄无声息
  我居鬼魂之地
  惊讶于声音失色
  尽管如此无能
  但需要有耐心
  我张口念出的
  正是想告诉全人类的
  真理------
  ——《对着世界人民的耳朵,我朗诵了〈绛红色的地图〉》

嘎代才让的诗歌是一种“生长”的诗歌,它并非完美,并非娴熟,甚至有时磕磕拌拌又过于随意,但我们真的需要交给嘎代才让一张“滤网”吗,让它滤去这些可贵的“杂质”而剩下那些被人们歌颂烂了的蓝天白云,工揩正题般的雪域之光,草原之美?“我的心灵渐渐归于寂静/此刻,我来到喜玛拉雅山脉脚下/打坐闭眼,梦见了我的来世/何等可怕,何等向往”(《我的未来》),我在想,黑人的“方向”正在这今生与来世的犹疑与顾盼、彷徨与笃定中,他已看清了自己,他已不需要“文化”的教喻。

  最后,还是让我扣上文题,以嘎代才让自己的诗歌来结束这篇短短的近乎读后感似的“随兴乱弹”:

风吹草舞
风吹过绿色的草原
到达甘南

骏马沿着江河飞奔
留下了五颜六色的花朵
芬芳四溢

从内心端出阳光
让我温暖
  ——《甘南》


  总是这样,浪温主义与批判现实,现代与后现代之后,我们每一个筚路蓝缕的歌者希图歌唱并葆有的不过是那点感同身受的温暖,它来自宇宙深处那枚恒星,它来自精神刀刻火琢般的敏感、自塑与超拔。

  君儿:1968年生于天津,原名李铁军,另有笔名无花果。1991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1998年写诗,出版诗集《沉默于喧哗的世界》、《大海与花园》(自印)。诗歌作品入选《中国新诗年鉴》(杨克主编)、《被遗忘的经典诗歌》(伊沙主编)、《明天》(谭克修主编)、《诗歌与人—中国女诗人访谈录》(黄礼孩主编)、《大河风—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诗选评》(高春林主编)、《狂想的旅程—新女性新诗歌》(黄礼孩主编)、《现场—网络先锋诗歌风暴》等诗歌选本。另有作品刊于《大家》、《特区文学》、《葵》、《诗参考》、《中国诗人》、《诗潮》、《诗歌月刊》、《诗选刊》等诗歌刊物。

光明与黑暗间的觉醒

———藏族诗人嘎代才让及其诗歌


  
我是个汉族人,这一点从小我就知道,但我并不是一个狭隘的人,我从没有认为我的诗歌是“汉族诗歌”同样,藏族诗人写的,也不应该仅仅是“藏族诗歌”。诗歌这一高度浓缩的文学样式,应该属于全人类而不是某个民族或国家,这一点我时常告诫自己。
  
2004年10月,一个很偶然的机缘,有幸结识了一位年轻的优秀诗人,他对于我来说,是那样陌生,而又异常的熟悉,他名叫嘎代才让,来自青海,一位藏族的青年。刚认识他时,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可能因为我的一位藏族师兄也是青海人,也在西宁的缘故,而更重要的是,我一直深信藏族,是最有热情,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能够保持一种近乎于纯粹的热情与态度的民族。很多城市里的人不可能理解西藏的老阿妈们佝偻着背,手里摇晃着玛尼转经轮蹒跚的走在被炽热的太阳烤得发烫的土路上是为了什么。就好象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科技高度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空前繁荣的时代里会有一群自诩为诗人的人在坚守着自己心中那块纯洁的精神高地。是的,纯洁,在这里我应该,或者说必须要提到这个词。第一次看到他的诗歌作品,说实在话,让我感到惊讶,原因在于他竟然能够如此的熟练的把诗歌提升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精神高度:落日前后,我仍记得你的眼睛/那时我认为爱是惟一的/刹那间使人变得欣慰和快乐/爱不只一次,也不是一次性的燃烧/上个月的今天,就是遇见这位蒙古姑娘的/现在我已忍耐时间对所有苦痛的超越/爱会再来,生活也会继续。(《倒淌河小镇遇见一位蒙古姑娘》)初读到这首诗时其实我并无太多感觉,我认为平淡,宁静,仅此而已,但是几天之后,在他把自己的作品整理之后我再次阅读时,毫不夸张的说,我被一股热流所击垮,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那种感觉,纯洁,我无法回避和抛弃掉的巨大的纯洁,嘎代才让在这首诗里从容的讲述着他和一位蒙古姑娘的爱情,可能他俩的故事在短短的一面之缘以后没有任何发展,没有情节也没有结果,姑娘走掉了,嘎代才让也回到了家中,但是他对于这个姑娘的爱并没有消失,它将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并得到延续,诚如诗人自己所说:“爱会再来,生活也会继续。”
  
众所周知,藏族是一个笃信佛教的民族,再没有一个民族对于宗教有着如此强烈的信仰和崇敬,去过藏区的朋友都知道,大街上,公路上最常见的就是一些大礼拜去朝圣的信徒,他们忘我而坚忍,在长长的望不到边的路上五体投地,向着心中的神山和圣城朝拜。根据藏传佛教的说法,西藏是观世音菩萨的化土,观世音菩萨化现出一只猴子与罗刹女相交而有了藏族人民,使雪域高原成了佛国净土。嘎代才让也是一个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信奉者,我和他也经常聊一些佛教的话题,从他的口中我知道,他十分的景仰格鲁派的创派祖师宗喀巴大师,这位文殊师利菩萨化身的高僧成为了嘎代才让心中的导师,看吧,诗人曾经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写下了:山高水长,就在万物复活的时刻/神灵在一张沉痛的羊皮上刻出传奇和谣曲/不停地诵念/――那最高的,天上打坐的人/是跟我失散已久的宗喀巴大师。(《大昭寺的壁画》)。
  
嘎代才让的诗歌我承认我十分喜欢,原因是他不同于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诗人那样一味歌颂自己的民族或者草原的风光,这样做时常使诗人陷入一种无有东西可写的境地,也很容易陷入空泛的歌颂和抒情的浅薄中,而嘎代才让很明显的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开始警惕,开始挖掘自己诗歌中更深刻的感情,他将藏民族的风土人情,自己的感情于对于这个世界,对于爱情,对于家,出走,对于生活的认识与态度很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让观者不仅能够体会出单纯,美好,安详,也能找到一份自己所熟悉的城市生活的图画。
  
青海,一个我渴望去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那里出过一位杰出的诗人昌耀,也不仅仅因为诗人海子喜欢那里,而是那里离天堂最近,离诗歌最近,离嘎代才让最近,那天他给我发来了他的照片,好象是在塔尔寺拍的,眼前的他,留着及肩的长发,黑黝黝的脸上,满是笑意,淡定和从容,而他那强壮的身板,我想应该能够抵御住岁月与这个时代的侵袭,嘎代才让,在藏语里是幸福,长寿的意思,为了他所热爱的诗歌,为之奋斗的事业,今后艰辛的生活道路,我想他一定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在光明与黑暗交织成的网中,顺利觉醒,做一个生活与诗歌中觉悟的人:没有人相信我所经历过的一切/没有人相信我说出或正在说出的话……在我身边躺着一些死去的文字/这些文字将是速度加快的愿望/是我抵达世界末日的最后期限/安静并没有给我带来安宁了/最后我坚决地认为/光芒与黑暗是我身体苏醒的全部(《事件:光芒与黑暗间的阵痛》)


  
   2004.11.13草就于黄房子画室


雷炎,原名刘捷,20世纪80年代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自由画家,诗人,作家,前卫艺术家。诗歌,小说,评论作品散见《山东青年报》,《北京文学》,《中西诗歌》,《青年文学》,《piston--活塞》,《诗选刊》,《中国当代青年诗人十二家诗选》,《诗先锋年度诗选》,等刊物。著有诗集《帝国》,《黄色念珠》。先锋报纸<<吹猪>>主编.现居北京。

嘎代才让:风吹草舞

□君儿

  嘎代才让,网上叫黑人,这个年仅25岁的藏族青年,写诗虽只有两三年,然而其自然、清新又殊异的诗风却已为越来越多的同道所关注,其诗歌刊载于从官办到民办的众多诗歌刊物,其人也获得“全国十大少数民族诗人”、“诗选刊2005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的荣誉。我对嘎代才让所知不多,知道他生在青海,这高原上的雪域之地;知道他长在甘南,听着拉卜楞寺的晨钟暮鼓求学读书;知道他在大学里就开始了藏汉双语写作;知道他现在主持一个风旗飘荡的论坛——草原部落。
  提起草原,总让人浮想联翩,那片藏传佛教的圣地,有一整面山坡的寺院,有面积更大的桑科草原。那一年,我带着孩子千里迢迢地奔赴那里,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格桑花,看到了草原上的蝴蝶和流水,看到了藏人木篱笆围起来的深深庭院。这就是藏汉两族人民轮回生息的故土,嘎代才让“风吹草舞”的家园了。
  他写:“亲爱的/群山之上,月亮不动/我在寂静的草地上,等待浪声/这里离大海很远。”(《半夜降雨》)如今我在海边“点评”这个嘎代才让诗弟,心中想着甘南,并被这些朴素的诗行所深深感染。在青藏高原,还有一个名字,他是活佛,也是诗人,是达赖,也是情圣,直至最后,蒲团之上,尘世之中,都不再有他的身影,但他随手写下的“句子”却奇迹般地被保留,被传看,被后世无数诗人所吟哦。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叫仓央嘉措,他写“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我不知道嘎代才让在多深与多广的了悟上与这位诗人活佛契合于心,我只知道这样的诗句只能产自那样一块土壤,什么是诗歌?不就是不期然地一遇间,那魂飞天外、神不守舍的一刻逍遥、放纵与动情吗!?
  像上面这样感人的诗句,嘎代才让的诗中不乏见,他说:“美丽的早晨啊/何时我能见到/为我日益老去的/知心女人”(《眺望羚城以西南间的天空,突然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男人》);“我羡慕有些人的爱情/他们每天可以躺在草地上/遥望星空”(《那种叫思念的情绪说出来更好》);“让我一生凝视你/在我站立的空间里/春风到处跑”(《爱人》);“这一切应该有报应/一身忧郁,我不敢去爱”(《表白》)。测度一个人的爱,可以用物质,可以用钱币,原来也可以用这些春风拂荡般的诗句。
  但如果嘎代才让沉浸的只是“两情相悦”,只是“流水草原”,那他不会走出风马旗与六字真言的咒诵之声,可贵的是嘎代才让骨子里的另一份“执拗”使他超出一般青春期写作的稚滑,而直接面对更为深刻与广博的生存体验。“我顺从命运好多年了。/这是死亡,这是世间,这是人类/我对所有的使命无所顾及/即使是佛陀,即使是顶头上司/也不用我去膜拜(《拈花微笑》)”。好一个不再膜拜的嘎代才让,正是有了这股“坦荡”与“真气”,他才能继续写出那许多看似平淡却骨质自成的“准佳作”和“佳作”。“看不清我站立的高度/莫大的悲哀啊/必定有一座雪山让我仰止/必定有一种声音让我停留”(《怀念祖先》)。这能让“我”仰止,让我停留的雪山与声音,必定是嘎代才让追寻的“高度”了。诗人把生存的坐标定在尘世,但所有的字词纷涌,无不是为朝向一座心中的雪山,它并未离尘脱俗,但它的高度可以成为一年一度大河的源水与流风的巢窠,尘世的多少“俗人”向往着这份“升华”,让嘎代才让一语中的,说出了秘密。
  住在世上,我们要克服许多的虚妄与虚无,许多无休无止时间的销磨。作为诗人,怎样克服“此岸”与“彼岸”的矛盾?怎样在“美”之上说出“真”?,在“真”之上说出更低亦或更高的“存在与镜像”。我们写什么才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说出什么才是为这个人人可以咳唾或言说的尘世张一面灵动的舞旗?“闭眼的瞬间/世界几乎静止/我们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但窗外的阳光/突如其来/给我一丝温暖/惊慌失措的我/突然安静了”(《恐惧》)汉语原来是一种如此简单的语言,它只要静下一颗心,便能听懂阳光走过尘世的声音。我还想说,如此朴素的真谛只能产自那块“佛”光普照的高原,这里佛已不再是偶像,不再是秘密的手印与超度,它只是一种光明的净化,让欲望列车中奔跑着的人类于凝神禀息的一刻望见那缕安静的天堂之光线。
  从《诗经》到现在,我们可抒写的事物也许并未增添,也并未减少,它们换了一种方式,考验我们的“虔信”与“激情”,考验我们直面“现实”与“梦境”的能力与勇气。遥遥“西域”,古时有兵戈,后来有佛陀,再后来有血腥与争讼,有西部大开发的隆隆时代之轮。嘎代才让轻声言咏的只是一个浪子内心的隐秘:

  为了目睹一切神秘之物
  我走遍了一座座城市或高原
  随后在一条街,拉萨的八廓
  霓虹闪烁,走着走着
  发现了这座叫做日光城的光荣
  你说我看见了什么,什么
  我是它浑然不觉的旁观者
  深藏的秘密只有我知道
  ——《西藏的秘密》

  这秘密是什么?嘎代才让不说,诗歌不说,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可以猜度的是,这秘密不是高音嗽叭,不是时代主旋律,不是公共知识,不是援藏欢送会,不是观光团,不是天葬仪轨,不是布达拉宫和大小昭寺日日夜夜的转经之声,不是崭新漂亮的现代化建筑,嘎代才让要告诉我们的只能是他一个人发见的“真理”:

  当年的激情
  悄无声息
  我居鬼魂之地
  惊讶于声音失色
  尽管如此无能
  但需要有耐心
  我张口念出的
  正是想告诉全人类的
  真理------
  ——《对着世界人民的耳朵,我朗诵了〈绛红色的地图〉》

嘎代才让的诗歌是一种“生长”的诗歌,它并非完美,并非娴熟,甚至有时磕磕拌拌又过于随意,但我们真的需要交给嘎代才让一张“滤网”吗,让它滤去这些可贵的“杂质”而剩下那些被人们歌颂烂了的蓝天白云,工揩正题般的雪域之光,草原之美?“我的心灵渐渐归于寂静/此刻,我来到喜玛拉雅山脉脚下/打坐闭眼,梦见了我的来世/何等可怕,何等向往”(《我的未来》),我在想,黑人的“方向”正在这今生与来世的犹疑与顾盼、彷徨与笃定中,他已看清了自己,他已不需要“文化”的教喻。

  最后,还是让我扣上文题,以嘎代才让自己的诗歌来结束这篇短短的近乎读后感似的“随兴乱弹”:

风吹草舞
风吹过绿色的草原
到达甘南

骏马沿着江河飞奔
留下了五颜六色的花朵
芬芳四溢

从内心端出阳光
让我温暖
  ——《甘南》


  总是这样,浪温主义与批判现实,现代与后现代之后,我们每一个筚路蓝缕的歌者希图歌唱并葆有的不过是那点感同身受的温暖,它来自宇宙深处那枚恒星,它来自精神刀刻火琢般的敏感、自塑与超拔。

  君儿:1968年生于天津,原名李铁军,另有笔名无花果。1991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1998年写诗,出版诗集《沉默于喧哗的世界》、《大海与花园》(自印)。诗歌作品入选《中国新诗年鉴》(杨克主编)、《被遗忘的经典诗歌》(伊沙主编)、《明天》(谭克修主编)、《诗歌与人—中国女诗人访谈录》(黄礼孩主编)、《大河风—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诗选评》(高春林主编)、《狂想的旅程—新女性新诗歌》(黄礼孩主编)、《现场—网络先锋诗歌风暴》等诗歌选本。另有作品刊于《大家》、《特区文学》、《葵》、《诗参考》、《中国诗人》、《诗潮》、《诗歌月刊》、《诗选刊》等诗歌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