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吐纳阴柔
颜明东
按照传统的说法,诗人是流浪者,例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边塞诗人岑参,被固始汗逐出西藏的情歌之王仓央嘉措以及等等,都是在流浪中吟哦。流浪者的精神是孤独的,他们在孤独中辛苦跋涉,在跋涉中深刻感受,在感受中发现大美,在发现中倾注情怀,这就是流浪型的诗人。仁谦才华尽量争取机会走出群山摞迭的天祝,将足迹和目光投放到祖国的大西北和大西南,从而使他的诗歌走向全国,留迹于几乎所有的诗歌及众多的文学刊物,他的这个名字日益响亮起来,这当然是一个牧民之子的自豪。
仁谦才华写诗,如他自己所说,“是一个来不得急躁的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地学习、扬弃、思考、修炼及升华。就是说,他写诗是一步一个脚印,通览他的诗作,没有一首是信手拈来、随意拼凑的肤浅之作,而是有着贾岛“夜吟晓不休”那样的认真与执着,诗就写得厚重而深刻。我们打开继《阳光部落》之后的又一本诗集《藏地谣》,任选其中的一首,就不难发现他在继承古人的写作精神上,有着堪配称道的地方。古人写作格律诗的一道重要工序是炼句,他写的是自由诗,决不因为“自由”而不受框揽,漫无边际地漫漶开去,却将“厚重、沧桑、神秘和空灵”,通过提炼锻冶于每一个诗句中,如此就使他的诗歌创作具备了鲜明的个性。例如拉萨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歌咏过的诗人不可谓不多,他的吟哦则是“语言和语言碰出尴尬/一级向善的心梯/何时能跟上/佛祖的脚印”,佛祖代表大真大善大美,芸芸众生尽管怀揣虔诚,参拜如仪,但是才华的一声诘问“何时能跟上”,俨然一块石头投进了池塘,其所造成的震动,就不仅仅是司空见惯的涟漪。再如《阳光打在晨露上》,他不说照在、射在、映在、洒在而是打在雨露上,打字就用得独出心裁,至奇至妙,不但加强了阳光的动感,而且显示了明媚的份量。这首诗的结尾部分是“澄澈的卓玛走出羊圈/把昨夜的心跳/一朵一朵/赶上山坡”,读者由此发生联想,卓玛昨夜的心跳,是因为狼来了吗?贼来了吗?大藏狗扑咬了一整夜吗?诗人婉转地回答读者,卓玛昨夜的心跳,是由于昨夜的陶醉,让读者从这位牧羊女赶上山坡的一朵朵白云里或遐想,或回味,或缠绵,或向往,从中产生共鸣。他这样写男欢女爱,着实不同凡响,称得上是这方面的高手。
文学是语言艺术,这门艺术的魔力在独特。从《阳光部落》到《藏地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个诗句甚至每个词语都是独特的,读起来很优美。杜甫有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看来杜甫的性格有点孤僻,并不孤僻的仁谦才华性格开朗,同样沉湎于诗句的独特,向着出语惊人的目标,这就叫继承传统。
才华的诗歌使我联想到草书——关于草书,唐代大书论家孙过庭所下的定义是“草贵流而畅,章务俭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鼓之以枯劲,温之以妍润,和之以娴雅”,是说草书在风雷激荡、枯劲鼓努的同时,还应当具有温柔的俏俊与妩媚、闲适的恬静与雅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到阳刚与阴柔的有机之统一。以这样的标准要求于龙蛇竞走、触纸定型的草书,实现起来非常之难。写诗也一样。才华的诗,我认为一首诗就是一帧书写成功的草书,既具阳刚,又掺阴柔,不见斧凿,了无痕迹,结合完美,天衣无缝,从这个角度上说,他的诗歌创作已经走向成熟。
仁谦才华生活在青藏、内蒙、黄土这三大高原的结合部,其视野并不局限于就地,而是广及云贵高原乃至更远。高原的形貌具足粗犷,他的诗作则不乏刻画之细腻——倘视粗犷为阳刚,那么反言之,细腻即阴柔。我由之将这位男性诗人比作空行母那样的牧羊女。空行母凌虚飘游,牧羊女则逐水草而远足,率性情以来去,要多逍遥有多逍遥,但是要知道,那无数个褶皱的空旷与寂寥,焉无孤单填塞着的寂寞呢?真正的诗人因孤单而寂寞,牧羊女也一样,她的排遣只有歌。于是乎,那水洗的碧空,如棉的雪山,清澈的湍流,微波的湖泊,纤细的小草,鲜艳的山花,独特的生物,风喧的经幡,雨濯的刻石,雄浑的梵呗,袅娜的桑烟,还有牧羊鞭甩响的羔鸣与犊呼、憧憬与梦幻,以及等等,就都走进了她的歌,那歌就跟高原的吐纳相合拍,经由雌性的喉咙而涓涓淙淙,而银铃摇曳,而玉管送悠,而柔情依依,我们的感觉就是“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
不过,他诗歌的阴柔之美不是太明显,这是因为他将阴柔隐形于阳刚之中,从而使读者很难区分究竟哪是阳刚,哪是阴柔,只有特别仔细的读者,方能品味出二者在水乳交融中的阴柔至上。这正是苦苦修炼的结果,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审美情趣。比如“星星跌进去/一圈一圈放大的尽头/灵魂的光/正一口一口吞下夜的/大氅”,“霍尔纳央的午后/三只羊抬高天空”,“一股桑烟飘过山岗/玛尼石正录制大通河高亢的咆哮”,“远山远雪,像绿度母高耸的发髻”,“大佛寺的钟摆漾开梵音/远方牧云拉姆/我能感应你此时/刚捻动一颗绛红的佛珠/就像解开/圈滩拴了一夜的牛犊”,这样的段落不胜枚举,它们的阴柔可触可摸,阳刚隐形于一些词语的夸张之中。
高原的主题性格为刚性。山连山,谷套谷,峰比峰,崖沓崖,雷送雹,洪腾蛟,鹰啼戾,兽咆吼,以及诸般的若斯也夫,不都属于刚性吗?仁谦才华的诗风,则明显偏向于高原的阴柔,这使我想起《易·系辞》中的“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想起老子不仅将他的道比作阴柔的女性,还比作至柔之水,说过“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之后,进一步道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认为最坚硬的东西易被最柔弱的东西所攻克。身为高原之子的藏族诗人,用女性秀丝一样的纤柔去“扑获”读者,使读者心甘情愿地置身于高原,与高原的阴柔相契合,在契合中一同去吐纳,在吐纳中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获。读者满意了,诗人的目的达到了,他便信心倍增,愈加有了道不尽的情,写不完的诗。
水声花影,我歌且谣
白晓霞
天祝是一座刚健硬朗的山城,生长于斯的诗人仁谦才华却独爱水与花的意象,他的诗歌世界也因此而显得柔性有余,我在暗自称奇的同时,其实也一直在探寻其中的文化心理,《藏地谣》的出版,似乎提供了一些答案,诗歌的轻柔意象清晰地表达出一个藏地诗人的水乡情怀,以孟子“知人论世”的理论来看,这样的诗歌之韵与作家的文化出生颇有些不相宜(我们也因此其实很难将仁谦才华的诗归于西部诗派或其他类似的说法),但将诗歌创作置于现代性语境去看,似乎又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惊怪的地方,这应该是多民族文化接触过程中作者的一种隐在文化理想的曲折表达。
水的意象在《藏地谣》中随处可见,它们是闪亮的露珠、涓涓的河流、默默的雨雪、喧嚣的瀑布。
花的意象在《藏地谣》中满目皆是,它们是多情的苏鲁花、靓丽的金露梅、纯洁的雪莲花、内敛的杜鹃花。
水与花太多了,藏地诗歌便带上了南国水乡的风姿。
在水声花影之间,草原的日常生活在仁谦才华诗性的眼睛中被符号化了,令人惊艳的是,草原的文化因子(牦牛、帐篷、青稞酒、经幡、奶茶、牧羊女……)被作家用温暖炽热的心火慢慢地熬着、炖着、煮着,最后流出的诗篇竟带着苦意清香的莲子汤的气息啊!诗人之心,究竟何为?
是对母族文化的敬爱?
外人眼中粗犷壮美的青藏高原,却在诗人的笔下化成了氤氲的水花世界,它温暖而柔情,充满了母性气质,等待着被敬爱,这种对母族文化的深情守望,流淌在诗人那些颇具游记性质的诗篇中。《八廓街》:“八廓街绕着大昭寺转‘廓哇’/桑烟和桑烟之外的一切/水打磨盘样绕着八廓”,这是何等恬淡祥和的氛围啊,连藏獒也有着“温情平静的眼神”。《 羌塘:一扇启开千年草原的窗户》:“羌塘,一扇开启千年草原的窗户/是什么让你葳蕤千年/是什么让你一地歌谣”。从华锐来到西藏的诗人,你走过的何止是千山万水,但你的诗中却有着归家少年一般的熟悉与亲切,外人畏之远之的青藏高原,在你看来,却如带着水声与花香的自家庭院,你从容出入,心间流出的诗歌充满了水与花的柔性。
是对故乡母亲的牵眷?
对故乡的无尽牵眷之情是仁谦才华很多诗歌的主题,天祝并不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曾经战火四起的历史经历,让仁谦才华的诗歌充满了低徊的牵绊,如边塞胡笳,忧声切切,声声带血。《乌鞘岭:放大或者缩小》:“太阳照旧摊开丝绸的经卷/乌鞘岭,经卷之轴/身前落雪,身后落雨/……念经的风,点燃雪莲/一群蚂蚁正在穿越4000海拔/一条河/叨咕着我的前世,还有来生”。前世与此有缘,今生在此活着,来世还要预约,这是怎样的绵长情怀与执着心念?我不忍再读,雨雪的乌鞘岭,来自家乡的诗人让我流泪。
是对生态环境的隐忧?
在城镇化的大潮中,生态意识是一个好诗人必备的心理,走过藏区的山山水水,那种美感与痛感始终双生在仁谦才华的诗歌意识中。《生态日记》:“毛藏河,南岔河,响水河/硕大玉体上滚落的三颗珍珠/淌着千年光华/在歌谣与故事的磨砺中/日渐瘦了”。《祁连雪殇》:“大雪山记忆的夹缝里/冰的身子正在苗条/鸟儿啼血/绿的栖居/因了什么而与你决别/雪锈剥蚀的部位/好痛好痛” 。顾城在《学诗笔记》中说,“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 仁谦才华的生态理想就在阴霾的水意中展演着。诗中仍在叙写着故乡的河流,但是,它们早已经超越了个人故乡的狭小概念,变成了作家生态情怀的婉约表达,当下人类对自然的开掘与征服犹如一头失控的野兽,若干年后,人类的诗意栖居地又在哪里?诗人的忧与思如南国的梅雨一样弥满在茫茫的草原之上。
仁谦才华这个藏地汉子,将自己的细腻心意用民歌一般的清新风致作了表达,草原迢迢茫茫,却被他扮饰得充满了摇曳生姿的水声花影,我们看到了行吟诗一般的且歌且谣的精致与洒脱。藏诗水韵,确实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读完诗集百感交集,钦佩诗人的才华,也感动于他浓浓深深的故乡之情。掩卷思之,现代性语境中多民族文化的全面接触已经对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产生了结构性影响,少数民族诗人将如何以“我”的方式去表达21世纪的草原文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不应该只是一个衣锦还乡的文化疏离者,也不应该只是一个寸步不离的文化守望者,更不应该只是一个怨意满怀的文化保守者。那么,“我”到底是谁?有理性扬弃意识的草原文化成熟传承者?牧人之子原型意识支配下的文化寻根者?穿着草原文化隐身衣的文化变形者?我不能回答,因为问题本身充满了复杂性,正如福柯所揭示的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知识的生产与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而对真理的追求和表达也无法完全和利益脱离关系。虽然我不能回答,但我可以祈祷,祈祷好的诗歌来回答,回答的任务交给了仁谦才华,交给了所有的少数民族诗人。
雪域藏地的抒情歌者
谈雅丽
诗人仁谦才华来自雪域藏地。在我印象中,他质朴、率真,有一颗像冰雪一样晶莹剔透的心。
他从小生活在天祝纳央草原一个普通的牧民家,那里的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帐篷、牧人,藏地的一切美好生灵滋养了他诗意的灵魂,他青草一样匍匐在大地,骏马一样驰骋在诗歌之海,用缪斯之笔抒情于身边的万事万物。
草芽渐高渐黄
十万羔羊跪乳
藏地的胸脯
一大片芬芳在羊的梦里恍惚铺开
这是仁谦才华获得甘肃黄河文学奖诗歌《青草一样匍匐在大地上的生灵》之节选,诗人在用神来之笔反哺着他生活的藏地草原。他的字里行间蕴藏着真切的情意,他的情感不虚伪、不做作、不浮夸,正是因为他对草原来自内心的热爱,所以他的诗歌是心灵、情感律动的节奏,他的诗歌饱含感发的力量。
看春花夏草之愉悦,见心之爱便心旌摇摇。诗人用一首首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和风情的诗句,把我们带到了他的藏地,见到了他眼中所见的自然,感应到他内心情感的波动。
耳哑嗓聋 诵经的阿妈
是谁最先嗅到五色幡吃力的喘息
是谁最先嗅到雪落在地上
地落在雪上的歌唱
——《拉萨:一句谶言欲吐又止》
诗人桑德堡有一句话:“诗是一扇门的开启和关闭,让曾经透视其内的人去猜想,瞬间所见为何物。”当打开仁谦才华诗集《藏地谣》的诗歌之门,我感受到了他丰富而多情的内心世界。诗人受到生活外在事物的触发,将外在的形象移入内在的空间,经过心灵的浸润,将思想、感情渗透其中,于心灵和才智中流出特有的旋律,这悠美的旋律使路过的人侧耳倾听:
多美啊,诵经的阿妈、佛堂、酥油灯、绿度母。多美啊,红山堡寨、奶桶、青稞和点头的庄稼。“青青的莲瓣里长出海拔/ 青海 梵语洗得多过雨水/ 谁托了托你/ 托开一片青蓝之上的青蓝。”多美啊,他眼中所见之物,是被雨水涤洗过的青蓝,是连绵雪线下莲花生滴血的心智,是一根草扩延成草原的细节。
这是真正挚爱故土、钟情诗歌的人写出来的诗句,他的诗歌语言丰富多彩,他的想象力出人意外、令人惊奇,他的情感起伏,如一浪翻腾过一浪的缠绵。
阴雨过后
金强河一浪高过一浪
奔涌于藏地血管
连声的鸟鸣翻过堤坝
时间
在山与雪的细节里筛出
火塘放大夜空的光明
羊毛过滤的紫外线
杜鹃和蝴蝶午后的一次对话
就如同雪山收藏海子
——《谁还会捡拾路过人间的一夜秋风》
这样极具灵感的诗句在诗集中比比皆是,这样深情咏叹在诗歌中随处可见。诗人想象中的金强河是一条流动于藏地间的血管;诗人感受的时间,仿佛从山和雪的细节里筛出;羊毛滤过的紫外线,杜鹃和蝴蝶的对话,就如同雪山收藏的海子。诗人用诗歌创造了新的形象,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视角和境界。通感手法的运用、新鲜大胆的想象而成诗歌,把我带进了诗人内心感受中奇妙的瞬间。
整部诗集《藏地谣》诗歌齐整,能感到仁谦才华的诗歌已经成熟,并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别人不能轻易模仿,因为他的诗歌就是他生活的高度提炼,就是他心灵的自然抒发。在生活琐碎中发现诗意,提纯诗意,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附着到意象上,让意象去自然地扩散心灵深处的细微波痕,他的许多优秀作品融入历史、哲学、宗教、人性方面的思考,耐人寻味。他的作品散发着浓郁的藏地文化气息,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让宁静、内敛、澄澈的语言在诗歌里缓缓流淌起来,在诗歌创作和诗意的美学光芒中折射一种厚重、沧桑、神秘和空灵的质感。”
仁谦才华有一个广阔的胸怀和一颗赤子之心,他是一个行吟在雪域的歌者,他感受着一切,吟唱着,从青海湖到拉木措,从格桑花到大通河,从雪地耗牛到小姑娘卓玛,他的文字有一种透明感,他的诗之内涵丰厚、坚实、有重量。也许,正是因为他不断地行走和追寻,他才能找到了自己灵魂和情感的真实存在方式。
仁谦才华的诗集就要付梓印刷了,我感到特别高兴。想起有一年去天祝,藏族朋友们在扎西达吉琅叫我藏族名新锐朗玛,想起草原上那一份份最真挚的友谊,我衷心祝福这位可爱的大哥在诗意大地幸福快乐生活!扎西德勒!
赏析《羊的一个下午》
王怀凌
时光在一分一秒的流逝,就像风在草尖上走动,从这道围栏到那道围栏,从这片草场到那片草场。在漫漫时光长河短暂的一个午后,“一些寒冷被逐渐放大”“雪花从房檐坠落,它的凝结/ 像羊的眼珠子”,羊的命运,在这个寒冷的午后,陷入了一场人为的精心设计的预谋。但羊不知道,这些可怜的小畜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只是“抬头一望/嘴巴又埋进荒草的午后”.
读仁谦才华《羊的一个下午》,仿佛一把无形的小刀,温柔而冰冷地贴进你的肌肤,不知不觉地扎到你脆弱的小心脏。这是细节的力量,也是哲思的力量。细节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俘获受众灵魂不可或缺的东西,因为文学的真实是由细节来支撑的。对一首短诗来讲同样重要。圈起或拆除的围栏、逐渐放大的寒冷、走动的风、凝结的雪花、隔墙的语言、系鞋带的声音,把读者带入一个真实的深秋的草场,为羊的命运担忧 。诗人对环境的熟悉和感悟使其所描绘的场景不再是某一处实景的呈现,而化为一种生活的态度或思考。当然,没有切肤之痛就没有深刻的思辨。至于那些羊的命运是否与我们芸芸众生的命运息息相关,那就只好留给读者自己去破解。
一首短诗,能让人感受到草原宏达的苍茫和潜伏在荒草中的雷霆,已是十分不易了。
羊的一个下午
羊和羊
隔着围栏
一些寒冷逐渐放大
偏午的时光
风走动,鸟,河水还有阳光
这些奢侈的幸福,痛苦
在,羊的眼底
一片雪从房檐坠落,它的凝结
像羊的眼珠子
一座房子和另一座房子——
隔墙的语言,预谋
正在系鞋带的声音
围栏被拆除,圈起
扩大和缩小的草场上
声音绊倒声音
羊和羊抬头一望
嘴巴又埋进荒草的午后
神秘空灵的雪域深情
吕胜菊
藏族是一个地域分布辽阔,历史十分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民族。藏族有着悠久的文学和诗歌创作传统,在客观地面对青藏高原贫瘠而荒凉的土地和生活在与大自然长期搏斗而形成的过程中,藏族人民的灵魂深处铸就了一方独特而又神秘的充满了神性和诗性的精神家园。无论从神话学的意义还是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藏文化都从未间断过对神灵这种终极真理的探索和追寻。在藏族同胞的心中,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都有相应的神灵驻守,他们从一落地起就生活在了神话和传说的世界里。这样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有意无意地一再告知,身边的每一株花草、每一个生灵都有其生存的独特意义。诗性的真理和认识就这样绵延不绝地从幼时开始自然地进入到他们的灵魂之中,大自然伟大的召唤也就从另一个层面注定了藏族诗人们要沉醉在对生命、自然和时空永无尽头的追问之中。
在诗情画意的雪原上、蓝天下,亘古不变永远流淌着的是古老藏民族数千年文化淀积,诗歌就成为藏族诗人们对世界最主要的表述方式。在秉承了《格萨尔王》的史诗以及仓央嘉措情歌的传统,在歌谣中成长的藏民族拥有得天独厚的诗性环境。藏民族善于创造神话,他们因神灵参与生活而感到自由与宁静。在他们所描述的诗歌世界里,隐隐约约的背景呈现着一个充满寺院、牧场意象的辽阔地域,这个地域就是无数藏族诗人魂牵梦萦的家园故土情结。作为藏族,民族本身具有的无意识深处又具有独特的与不可替代的因子,那种与生俱来的自身的文化基因是无可改变的。所以仁谦才华的诗歌也在一种主观色彩极浓的表述里,努力地拓展他诗作的藏民族群体意识,尽情地展现他的草原情怀。
几天前在网上溜达,无意间见到仁谦才华的博客,立刻被他文字里的大气和豪迈吸引,让我有了尝试为他写一篇诗评的冲动,一是欣赏藏族同胞的洒脱和豪情,见他的照片,立刻就能感受他具有藏族血统的纯正和蕴涵,也赞赏他对传播民族文化所作的贡献;二是因为我也在民族地区生活和工作,能够感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文化的相通性,以及灵魂深处那种深厚的地域情结;三是在他的诗歌《怒江大峡谷看一回涛声》里,“谁和我在风动的草尖/一起抵达怒江的心脏/谁和我伴着草浪的涟漪/一起看到天上砸落的呐喊/以及折断又连起的涛声/启一页峡谷封存的记忆/咫尺的涛声/不就是一根根拧粗的山溪/和雪山泪腺里滚落的玉滴吗”。见到似乎他曾经来过云南,来过怒江大峡谷,他用他的所闻所见由衷地表达了对怒江大峡谷的赞美和热情,作为怒江大峡谷的一分子,我有理由对他表示衷心的感谢。
虽然一眼就能清楚地看到他的诗歌充满民族和地域特征,但是要写好这篇诗评对我实在是挑战,第一我不熟悉他的生活方式,无从了解他生命的起源以及骨子里头的那种空灵和神秘;第二,我和他是陌生人,没有任何片刻的交流,我就无从更深刻地去探寻他灵魂深处的东西,这未免有点遗憾,但是我喜欢这样的挑战,我用了很长的时间在他的博客里逗留,希望能从文字里搜索到一些他的秘密,我还天真地以为也许我也能够轻松地走进雪域的灵魂。
作为一名藏族诗人,仁谦才华的诗歌几乎都以雪域高原为主题,处处展现他生活的气息,因而处处弥漫着神秘的空灵,透露出鲜明的地域特性,他以一种豪情万丈的气势,自豪而骄傲地传播和弘扬民族的文化,张扬着民族的个性。作为草原之子,仁谦才华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抒发了对雪域高原的一往情深。他的诗歌描绘的是很多人都不熟悉而难以理解的生活方式,这就为他的诗歌的神秘性奠定了基础,也为他的诗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鹰歌唱的翅膀下/蝴蝶摇曳出高原的唇线/度母高耸的发髻/点燃了玛尼石垒起的灯盏/倒淌河咸涩着/濯亮藏/粗糙的面容/最后的守望/只为抵达/叶子飘落的高度/《守望》,“白牦牛和天上飘落的那张白纸”。在这些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句子里,我们清楚地看见了一群群在那水草肥美、辽阔草原上优雅清闲地惬意享受生活的高原之舟——白牦牛,它那洁白的颜色和那翠绿的草原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份纯净装点了美丽的草原,也装饰了我们的梦。
仁谦才华通过诗歌给我们传达了一种独特的景致和和奇丽的风光,他的诗歌用大量的关于雪山、草原、雄鹰、骏马以及帐篷、桑烟和寺院作为意象,那些来自雪域高原上的花草树木、奇山丽水、蓝天白云都是许多人所未曾感受和未曾目睹的,而这些却是他生活的部分,他只是用诗意的文字真实地再现这些场景而已。他的诗歌是一扇让我们了解草原的窗户,它的洞开,将草原上那些美丽的格桑花的芬芳、辽阔草原上青草的清香和西北高原巍峨雪山凛冽的寒风一并向我们传递,把我们带进一片浪漫美丽的天地,让我们感受到天苍苍、野茫茫的蓝天下,宏伟辽阔的大草原散发出来的丝丝缕缕、难以分辨的神秘的气息,让我们读他的文字也能感受他所历经的那些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感动和温暖的记忆。“阿尼格念雪山抖了抖衣袂/就让天堂的音符/全落在了黑马圈的胸口/秋水穿过牛眼/几朵困倦的野花正慵懒地陪着牧草闲谝/猫儿刺楔进半黄半绿的燕麦地/不知想干什么/我听见牧草泛黄的速度/正一截一截甩进秋的深处”,我只是随意选取了《牧草泛黄的速度正一截截甩进秋的深处》里的几句,他的诗里到处都是这样充满神秘的诱惑和对家园的深情。
藏族是个信仰佛教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藏族的宗教信仰体现着一种空灵,超然物外的美学意趣。在藏族诗人的笔下,人、神、自然和谐共存。仁谦才华也通过诗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宗教文化的历史和厚重感,那些历史沉淀的沧桑感在他的诗歌里再次明媚起来,那些清新的佛音在他的诗歌了缓缓流淌,字里行间弥漫的文化内涵让你的灵魂再次得到洗礼。“红衣喇嘛爬过赭墙/数着白云就像数着佛珠/一朵/两朵/一颗/两颗/直至白云钻进牧人的胸膛/牧人入睡/脱去一天里涂染的色泽/在炕味浓浓的被窝里/还原自我/夜风淌过红桦林/一种吟唱/漾漾荡荡/禅坐的宗喀巴/打开眼睑/收藏了天堂寺一夜体温”。以《颜色》为题的这首诗歌,我也只是挑选了其中的几句,我们就能从短短数句中感受色彩的明亮和词语的丰富和灵性,红衣喇嘛更是批上了神秘的宗教外衣,在诗歌里鲜活起来,具有了一种更深刻的意味和含义。
人们常说,诗歌来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仁谦才华的诗歌也处处展现生活的真谛,他一直生活在草原,你能想象得到他诗歌的来源,那就是牛背上颠簸的振颤、松林里穿行的雅致、阿妈年轻的驼背上凝固的泪水、吮吸阿妈干瘪乳房的甜蜜、感受阿爸豁达的胸怀、以及美丽的大草原无私的养育中获取的灵感。“他们把镰刀和斧头的内涵/深刻的犁进热血和激情的土地/他们在棉花的温暖里/把生命和爱的接力棒/沉沉地递给了下一代/镰刀和爷爷就挂在厨房的墙上/奶奶夜里的半截咳嗽/又揭起/铁锈和皱纹里六十年的秘密/充盈浑厚时代气息的农业园区/十万葡萄/十万女子在扑闪/万顷棉田/前面在小康/后面在抒情/四合院里/父辈们惬意的几圈烟吐/是菇云还是棉团/是带雨的雾/还是/徜徉的/心。”——《垦荒者》,因为有了这样的垦荒者,牧民的生活才更加的美好和幸福,作者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缅怀先祖,这样的文字更加具有自然的感召力和独特的韵味。
我简单的文字难以写出仁谦才华诗歌里的那种大气而豪壮,同时也难以写出他对雪域高原的那份深情和厚意,那片有灵气的、厚实坚忍的土地已经在他的灵魂深处和他的灵动的诗歌里生根,早已经深刻地和他的生命融入一起,任何美妙的文字都难以写出他和他的诗歌里那份与生俱来的神韵。
水声花影,我歌且谣
白晓霞
天祝是一座刚健硬朗的山城,生长于斯的诗人仁谦才华却独爱水与花的意象,他的诗歌世界也因此而显得柔性有余,我在暗自称奇的同时,其实也一直在探寻其中的文化心理,《藏地谣》的出版,似乎提供了一些答案,诗歌的轻柔意象清晰地表达出一个藏地诗人的水乡情怀,以孟子“知人论世”的理论来看,这样的诗歌之韵与作家的文化出生颇有些不相宜(我们也因此其实很难将仁谦才华的诗归于西部诗派或其他类似的说法),但将诗歌创作置于现代性语境去看,似乎又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惊怪的地方,这应该是多民族文化接触过程中作者的一种隐在文化理想的曲折表达。
水的意象在《藏地谣》中随处可见,它们是闪亮的露珠、涓涓的河流、默默的雨雪、喧嚣的瀑布。
花的意象在《藏地谣》中满目皆是,它们是多情的苏鲁花、靓丽的金露梅、纯洁的雪莲花、内敛的杜鹃花。
水与花太多了,藏地诗歌便带上了南国水乡的风姿。
在水声花影之间,草原的日常生活在仁谦才华诗性的眼睛中被符号化了,令人惊艳的是,草原的文化因子(牦牛、帐篷、青稞酒、经幡、奶茶、牧羊女……)被作家用温暖炽热的心火慢慢地熬着、炖着、煮着,最后流出的诗篇竟带着苦意清香的莲子汤的气息啊!诗人之心,究竟何为?
是对母族文化的敬爱?
外人眼中粗犷壮美的青藏高原,却在诗人的笔下化成了氤氲的水花世界,它温暖而柔情,充满了母性气质,等待着被敬爱,这种对母族文化的深情守望,流淌在诗人那些颇具游记性质的诗篇中。《八廓街》:“八廓街绕着大昭寺转‘廓哇’/桑烟和桑烟之外的一切/水打磨盘样绕着八廓”,这是何等恬淡祥和的氛围啊,连藏獒也有着“温情平静的眼神”。《 羌塘:一扇启开千年草原的窗户》:“羌塘,一扇开启千年草原的窗户/是什么让你葳蕤千年/是什么让你一地歌谣”。从华锐来到西藏的诗人,你走过的何止是千山万水,但你的诗中却有着归家少年一般的熟悉与亲切,外人畏之远之的青藏高原,在你看来,却如带着水声与花香的自家庭院,你从容出入,心间流出的诗歌充满了水与花的柔性。
是对故乡母亲的牵眷?
对故乡的无尽牵眷之情是仁谦才华很多诗歌的主题,天祝并不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曾经战火四起的历史经历,让仁谦才华的诗歌充满了低徊的牵绊,如边塞胡笳,忧声切切,声声带血。《乌鞘岭:放大或者缩小》:“太阳照旧摊开丝绸的经卷/乌鞘岭,经卷之轴/身前落雪,身后落雨/……念经的风,点燃雪莲/一群蚂蚁正在穿越4000海拔/一条河/叨咕着我的前世,还有来生”。前世与此有缘,今生在此活着,来世还要预约,这是怎样的绵长情怀与执着心念?我不忍再读,雨雪的乌鞘岭,来自家乡的诗人让我流泪。
是对生态环境的隐忧?
在城镇化的大潮中,生态意识是一个好诗人必备的心理,走过藏区的山山水水,那种美感与痛感始终双生在仁谦才华的诗歌意识中。《生态日记》:“毛藏河,南岔河,响水河/硕大玉体上滚落的三颗珍珠/淌着千年光华/在歌谣与故事的磨砺中/日渐瘦了”。《祁连雪殇》:“大雪山记忆的夹缝里/冰的身子正在苗条/鸟儿啼血/绿的栖居/因了什么而与你决别/雪锈剥蚀的部位/好痛好痛” 。顾城在《学诗笔记》中说,“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 仁谦才华的生态理想就在阴霾的水意中展演着。诗中仍在叙写着故乡的河流,但是,它们早已经超越了个人故乡的狭小概念,变成了作家生态情怀的婉约表达,当下人类对自然的开掘与征服犹如一头失控的野兽,若干年后,人类的诗意栖居地又在哪里?诗人的忧与思如南国的梅雨一样弥满在茫茫的草原之上。
仁谦才华这个藏地汉子,将自己的细腻心意用民歌一般的清新风致作了表达,草原迢迢茫茫,却被他扮饰得充满了摇曳生姿的水声花影,我们看到了行吟诗一般的且歌且谣的精致与洒脱。藏诗水韵,确实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读完诗集百感交集,钦佩诗人的才华,也感动于他浓浓深深的故乡之情。掩卷思之,现代性语境中多民族文化的全面接触已经对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产生了结构性影响,少数民族诗人将如何以“我”的方式去表达21世纪的草原文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不应该只是一个衣锦还乡的文化疏离者,也不应该只是一个寸步不离的文化守望者,更不应该只是一个怨意满怀的文化保守者。那么,“我”到底是谁?有理性扬弃意识的草原文化成熟传承者?牧人之子原型意识支配下的文化寻根者?穿着草原文化隐身衣的文化变形者?我不能回答,因为问题本身充满了复杂性,正如福柯所揭示的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知识的生产与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而对真理的追求和表达也无法完全和利益脱离关系。虽然我不能回答,但我可以祈祷,祈祷好的诗歌来回答,回答的任务交给了仁谦才华,交给了所有的少数民族诗人。
神秘空灵的雪域深情
吕胜菊
藏族是一个地域分布辽阔,历史十分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民族。藏族有着悠久的文学和诗歌创作传统,在客观地面对青藏高原贫瘠而荒凉的土地和生活在与大自然长期搏斗而形成的过程中,藏族人民的灵魂深处铸就了一方独特而又神秘的充满了神性和诗性的精神家园。无论从神话学的意义还是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藏文化都从未间断过对神灵这种终极真理的探索和追寻。在藏族同胞的心中,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都有相应的神灵驻守,他们从一落地起就生活在了神话和传说的世界里。这样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有意无意地一再告知,身边的每一株花草、每一个生灵都有其生存的独特意义。诗性的真理和认识就这样绵延不绝地从幼时开始自然地进入到他们的灵魂之中,大自然伟大的召唤也就从另一个层面注定了藏族诗人们要沉醉在对生命、自然和时空永无尽头的追问之中。
在诗情画意的雪原上、蓝天下,亘古不变永远流淌着的是古老藏民族数千年文化淀积,诗歌就成为藏族诗人们对世界最主要的表述方式。在秉承了《格萨尔王》的史诗以及仓央嘉措情歌的传统,在歌谣中成长的藏民族拥有得天独厚的诗性环境。藏民族善于创造神话,他们因神灵参与生活而感到自由与宁静。在他们所描述的诗歌世界里,隐隐约约的背景呈现着一个充满寺院、牧场意象的辽阔地域,这个地域就是无数藏族诗人魂牵梦萦的家园故土情结。作为藏族,民族本身具有的无意识深处又具有独特的与不可替代的因子,那种与生俱来的自身的文化基因是无可改变的。所以仁谦才华的诗歌也在一种主观色彩极浓的表述里,努力地拓展他诗作的藏民族群体意识,尽情地展现他的草原情怀。
几天前在网上溜达,无意间见到仁谦才华的博客,立刻被他文字里的大气和豪迈吸引,让我有了尝试为他写一篇诗评的冲动,一是欣赏藏族同胞的洒脱和豪情,见他的照片,立刻就能感受他具有藏族血统的纯正和蕴涵,也赞赏他对传播民族文化所作的贡献;二是因为我也在民族地区生活和工作,能够感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文化的相通性,以及灵魂深处那种深厚的地域情结;三是在他的诗歌《怒江大峡谷看一回涛声》里,“谁和我在风动的草尖/一起抵达怒江的心脏/谁和我伴着草浪的涟漪/一起看到天上砸落的呐喊/以及折断又连起的涛声/启一页峡谷封存的记忆/咫尺的涛声/不就是一根根拧粗的山溪/和雪山泪腺里滚落的玉滴吗”。见到似乎他曾经来过云南,来过怒江大峡谷,他用他的所闻所见由衷地表达了对怒江大峡谷的赞美和热情,作为怒江大峡谷的一分子,我有理由对他表示衷心的感谢。
虽然一眼就能清楚地看到他的诗歌充满民族和地域特征,但是要写好这篇诗评对我实在是挑战,第一我不熟悉他的生活方式,无从了解他生命的起源以及骨子里头的那种空灵和神秘;第二,我和他是陌生人,没有任何片刻的交流,我就无从更深刻地去探寻他灵魂深处的东西,这未免有点遗憾,但是我喜欢这样的挑战,我用了很长的时间在他的博客里逗留,希望能从文字里搜索到一些他的秘密,我还天真地以为也许我也能够轻松地走进雪域的灵魂。
作为一名藏族诗人,仁谦才华的诗歌几乎都以雪域高原为主题,处处展现他生活的气息,因而处处弥漫着神秘的空灵,透露出鲜明的地域特性,他以一种豪情万丈的气势,自豪而骄傲地传播和弘扬民族的文化,张扬着民族的个性。作为草原之子,仁谦才华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抒发了对雪域高原的一往情深。他的诗歌描绘的是很多人都不熟悉而难以理解的生活方式,这就为他的诗歌的神秘性奠定了基础,也为他的诗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鹰歌唱的翅膀下/蝴蝶摇曳出高原的唇线/度母高耸的发髻/点燃了玛尼石垒起的灯盏/倒淌河咸涩着/濯亮藏/粗糙的面容/最后的守望/只为抵达/叶子飘落的高度/《守望》,“白牦牛和天上飘落的那张白纸”。在这些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句子里,我们清楚地看见了一群群在那水草肥美、辽阔草原上优雅清闲地惬意享受生活的高原之舟——白牦牛,它那洁白的颜色和那翠绿的草原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份纯净装点了美丽的草原,也装饰了我们的梦。
仁谦才华通过诗歌给我们传达了一种独特的景致和和奇丽的风光,他的诗歌用大量的关于雪山、草原、雄鹰、骏马以及帐篷、桑烟和寺院作为意象,那些来自雪域高原上的花草树木、奇山丽水、蓝天白云都是许多人所未曾感受和未曾目睹的,而这些却是他生活的部分,他只是用诗意的文字真实地再现这些场景而已。他的诗歌是一扇让我们了解草原的窗户,它的洞开,将草原上那些美丽的格桑花的芬芳、辽阔草原上青草的清香和西北高原巍峨雪山凛冽的寒风一并向我们传递,把我们带进一片浪漫美丽的天地,让我们感受到天苍苍、野茫茫的蓝天下,宏伟辽阔的大草原散发出来的丝丝缕缕、难以分辨的神秘的气息,让我们读他的文字也能感受他所历经的那些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感动和温暖的记忆。“阿尼格念雪山抖了抖衣袂/就让天堂的音符/全落在了黑马圈的胸口/秋水穿过牛眼/几朵困倦的野花正慵懒地陪着牧草闲谝/猫儿刺楔进半黄半绿的燕麦地/不知想干什么/我听见牧草泛黄的速度/正一截一截甩进秋的深处”,我只是随意选取了《牧草泛黄的速度正一截截甩进秋的深处》里的几句,他的诗里到处都是这样充满神秘的诱惑和对家园的深情。
藏族是个信仰佛教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藏族的宗教信仰体现着一种空灵,超然物外的美学意趣。在藏族诗人的笔下,人、神、自然和谐共存。仁谦才华也通过诗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宗教文化的历史和厚重感,那些历史沉淀的沧桑感在他的诗歌里再次明媚起来,那些清新的佛音在他的诗歌了缓缓流淌,字里行间弥漫的文化内涵让你的灵魂再次得到洗礼。“红衣喇嘛爬过赭墙/数着白云就像数着佛珠/一朵/两朵/一颗/两颗/直至白云钻进牧人的胸膛/牧人入睡/脱去一天里涂染的色泽/在炕味浓浓的被窝里/还原自我/夜风淌过红桦林/一种吟唱/漾漾荡荡/禅坐的宗喀巴/打开眼睑/收藏了天堂寺一夜体温”。以《颜色》为题的这首诗歌,我也只是挑选了其中的几句,我们就能从短短数句中感受色彩的明亮和词语的丰富和灵性,红衣喇嘛更是批上了神秘的宗教外衣,在诗歌里鲜活起来,具有了一种更深刻的意味和含义。
人们常说,诗歌来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仁谦才华的诗歌也处处展现生活的真谛,他一直生活在草原,你能想象得到他诗歌的来源,那就是牛背上颠簸的振颤、松林里穿行的雅致、阿妈年轻的驼背上凝固的泪水、吮吸阿妈干瘪乳房的甜蜜、感受阿爸豁达的胸怀、以及美丽的大草原无私的养育中获取的灵感。“他们把镰刀和斧头的内涵/深刻的犁进热血和激情的土地/他们在棉花的温暖里/把生命和爱的接力棒/沉沉地递给了下一代/镰刀和爷爷就挂在厨房的墙上/奶奶夜里的半截咳嗽/又揭起/铁锈和皱纹里六十年的秘密/充盈浑厚时代气息的农业园区/十万葡萄/十万女子在扑闪/万顷棉田/前面在小康/后面在抒情/四合院里/父辈们惬意的几圈烟吐/是菇云还是棉团/是带雨的雾/还是/徜徉的/心。”——《垦荒者》,因为有了这样的垦荒者,牧民的生活才更加的美好和幸福,作者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缅怀先祖,这样的文字更加具有自然的感召力和独特的韵味。
我简单的文字难以写出仁谦才华诗歌里的那种大气而豪壮,同时也难以写出他对雪域高原的那份深情和厚意,那片有灵气的、厚实坚忍的土地已经在他的灵魂深处和他的灵动的诗歌里生根,早已经深刻地和他的生命融入一起,任何美妙的文字都难以写出他和他的诗歌里那份与生俱来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