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披上一件御寒的衣裳
——刚杰·索木东诗歌赏析
汪什代海·卓玛
刚杰·索木东是客居于金城兰州的甘南人卓尼人。正如他自己所言,伴随故乡老木屋的倒塌、拆除,“我们真正的流浪,才刚刚开始……”于是,多年来,刚杰·索木东更多地在文字中流浪,用分行的诗歌作为路标,一点一点接近他精神中的故园。因为他在散文《老木屋》里运用“流浪”一词赋予我的某种感觉,我更愿意将刚杰·索木东的写作划定在“离散写作”的范畴。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但这可能是最接近索木东诗歌的一种状态。“离散”(Diaspora)最初专指犹太人被驱逐、离散到世界各地,后来词义扩展到可以指各民族的人们因为各种原因的迁移、移民,更多的表现为是一种语言和文化上的冲突和融合。在刚杰·索木东的世界里,他寄居的都市与故乡甘南是一对相对的存在。在都市里,他是一个学数学出身,却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滚烫的热血”常常“被一座座城市彻底降温”;面对故乡,他是那个常常用注视的目光为故乡“披上一件御寒的衣裳”的人。这种状态,构成刚杰·索木东诗歌的一种底色,即在汉语诗歌中完成对于自身的体认,同时呈现文化、认同等差异的存在。有意思的是,在刚杰·索木东的诗歌里,他是以一种将故乡中心化,都市边缘化的方式来完成其文化认同的。在这部诗集中,刚杰•索木东的自选诗作几乎都是一种鲜明的故乡写作,要么就是故乡与母亲、草原同义的主题。纵观他大部分的创作,也是以甘南主题为主的写作。可见,在刚杰·索木东的精神世界里,故乡甘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所在,某种关于生命与爱的精神原乡所在,所以诗人才这样倾诉:
……
不能把奢侈和繁华带给你
甘南,日日夜夜的寂寥
已够我一辈子去守望
大雪落入帐篷
那闪电般穿过草地的骏马
是对生命的最有力提示
终生相许的誓言
从草地最深处驱散冬季的凄凉
(《故乡是甘南》)
在刚杰·索木东的“离散写作”中,诗人在将故乡中心化的同时,也将最深切的情感投入到了故乡身上。因此,凡以甘南为主题的诗作,诗人的情感表达几乎都是以一种深沉、激越的语态实现的:
……
故乡啊,甘南
一堆篝火燃起一匹马的寂寞
贴近热身子是你痛心的贫穷
……
大草原上的牛羊啊
是盖上眸子的白色月光
……
贫穷的故乡啊
谁一次次在遥望的城里
为你披上一件御寒的衣裳
(《故乡是甘南》)
与此同时,刚杰·索木东的都市写作却呈现出故乡写作时所没有的冷峻和忧虑,仅仅以诗人的近作来看,诗歌中这种故乡与都市的冲突感就十分强烈:
……
必将于夜的深处
感受温暖
被一点一点抽光
必将于,漫长的
都市的街灯里
看到自己
苍白的脸
这个时候,最容易
想起故乡,想起
那些真实的脸庞
黑得出奇
……
《夜,黑得出奇》
在都市充满光污染的夜空里,诗人清晰可见的苍白脸庞却抽象而充满虚无感,联想到故乡黑得出奇的夜空,那些面庞却真实可触。这种充满张力的描摹来自现实的体验和心理感觉的挪移。都市清晰可见的面容是虚无的,故乡黑得出奇的面庞却真实可感。诗人对故乡的深刻体认和都市生存的荒芜感彼此挪移为这种充满张力的感受。在另一首诗歌中,诗人的这种差异化认识更为强烈:
漫天黄沙里
春天的故事
不再以鲜花为媒
腐烂着的河床上
正堆满一具具
工业的尸身
尚能听到,一声鸟鸣
啼醒凄惨的黎明
而农事已远
拄杖而立的
应当还是
比岁月还要迷茫的
我们的母亲
我们都知道
背起行囊
就可以远走他乡
而失去故乡的大地上
已经无处安放
你我的目光
(《无处安放的行囊》)
整首诗歌中,诗人一直以一种忧伤和冷峻面对着这样一幅荒诞的都市图景。“腐烂的河床”,“工业的尸身”,这种萧索背后工业文明这一异质性的元素显然是以入侵者的姿态强行闯入了诗人的精神世界,作为离散写作的某种特质,诗人不会回避这种充满冲突和差异的现实。这种冲突恰恰是诗人注目之处。
这种差异在他的另一首诗歌中被更为直观地呈现了出来。这首诗与汉字有关。索绪尔认为:“语言既然是音响形象的堆栈,文字就是这些形象的可以捉摸的形式。”尤其是汉字,就是很有趣的图画式的表意文字。例如简化字在台湾人眼里,就是受伤的汉字。而在母语非汉语的人们眼中,汉字具有高度的形象性。诗人刚杰·索木东的《途中,撕碎的几个汉字》,即是如此:
一场微凉的春雨里
再次遭遇
邂逅,这个有趣的字眼时
地球的另一端
一些炮火,暧昧地诠释
明目张胆的强奸
和一场隐晦的政治
而我可爱的祖国
脆弱的民众
就在不远处
被一包盐巴
轻轻击倒在地
清明,这个被遗忘了出处的日子
这个本该和微雨
并排而立的节气
此刻,却无法给你
一种能被淋湿的真实
透过那些
比表情还要丰富的言语
只能在佯装的冷漠里
看到一个又一个方块汉字
正被撕碎
端庄的外衣
此诗写于2011年4月日本大地震,核辐射危机之时。诗歌并无特别深刻的内涵,有趣的是诗人眼中见到“邂逅”二字所引发的视觉想象。“邂逅”本意指偶遇、不期而遇,颇有浪漫意味,加之偏旁“辶”延绵、曲折,能引发偶遇缱绻、缠绵的感觉,然而诗人由这两个字却联想到政治、恐慌,“邂逅”这两个汉字在形象上缱绻、缠绵的感觉被残酷的现实代替,诗人有意识地将“邂逅”这个充满古典意蕴的偶遇,置于兵戎相见的现代政治格局和技术理性的心理恐慌之中,充满荒谬感。这种由汉字的视觉感受引发的想象极大地延伸了作为普通人的感受触角,并使这种感觉敏锐化了。这种敏锐更多的来源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因此,刚杰·索木东的离散写作在笔者看来是一种富有价值的写作。如果仅仅是书写故乡之情,容易流于平庸;如果仅仅贬斥都市,容易流于浮泛。恰恰是居于其间的离散写作,能将这种文化认同与冲突、文化差异与融合细细爬梳并意象化地加以呈现,这可能是一种更具有价值的写作。因此,我更关注这种冲突中的刚杰·索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