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洋才让长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赵妍

 

【内容摘要】江洋才让自2008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怀揣石头》又名《然后在狼印奔走》后,陆续出版了长篇小说《康巴方式》《康巴书》《马背上的经幡》《灰飞》和《牦牛漫步》,其中,《康巴方式》入围茅盾文学奖四十强。作品主题意蕴丰富,人物性格鲜明,具有深刻的价值和意义。小说在表现康巴人民积极乐观、坚韧顽强、昂扬向上等精神品质的同时,也表现了他们作为康巴人内心的骄傲自豪。本论文主要从小说中的民间文化、意象、生态意识这三点对文本进行论述,展现江洋才让小说的丰富魅力。

【关 键 词】民间文化;意象;生态意识

 

一、民间文化

 

        江洋才让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作者在叙述人物的民间生活活动的同时,也吸取了民间优秀的文化资源,康巴藏区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给作者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歌谣、民俗、信仰等等融汇在作品中,不仅展示了康巴当地的地域特色,也表现了康巴人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面貌。

        首先作者呈现了民间世俗生活场景,广阔的草原、牛毛帐篷、客栈、土路、农庄、河流等等,以及生活在康巴大地上的人民,他们忙着耕种、采药、料理青稞地、打铁等活动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这些平淡的、日复一日甚至有些枯燥的生活,正体现了民间生活的真正形态,简单、自由和烟火气。他们与政治极少联系,相对封闭的生活地域使他们处于半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生活相对安逸和平静。虽然也有部分小说触及到现代性的文化和技术等对康巴人民的传统生活造成一定的改变,但总体上江洋才让的长篇小说多描写传统的康巴人民的生活,究竟现代性对康巴人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有多大,作者触及很少,这正表现了作者对民间文化浓厚的感情。

        作者巧妙的运用了民间文化资源,首先是民俗的运用,将婚嫁、丧葬、庆典等习俗融入小说,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康巴民俗风情,这些民俗描写不是简单的介绍民俗,而是将民俗与人物命运、故事发展结合起来,如《康巴方式》中老羊倌死后的丧葬活动,做法事、念经、超度亡灵等,这些习俗一方面推动着故事进展,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羊倌死亡的偶然和无奈。《然后在狼印奔走》写到婚嫁习俗,新娘骑在马背上,头戴火红的狐皮帽,身穿被揉得如雪般洁白的皮袍,送亲的人手持悬挂彩布的箭杆,一系列仪式举行完之后,新娘进入屋内。在这个习俗描写的铺垫中,作者突出了新娘色吾拉嫫可怜的命运,当她的父母相继死去后,只有新郎愿意娶她,愿意带她离开那个令她伤心的故乡。因此,民俗的应用对于凸显人物命运,结构故事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除了民俗的应用之外,作者还广泛的运用了康巴地区丰富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等,这些民间资源的运用使小说充满了故事性和厚重感,表现了康巴人民的历史、生活和想象。如《康巴方式》中讲到一个故事,“那是在部落还没有青稞种子的年代,每个康巴人的内心都弥漫着不祥的气味,当时的部落头领据说是卡瓦神山的儿子下凡,但面对如此的困境也无能为力,他派了很多人去寻找种子,都无济于事,这时他只能向他的父亲卡瓦神山祈祷,几小时之后,草原上刮起了昏天黑地的大风,随之又骤然停止,就在这时,一个赶着三头牦牛领着一条狗的驮脚汉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原来小狗嘴里衔着青稞种子,这青稞种子解救了康巴人民,从此康巴人就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户人家都得善待走到家门口的驮脚汉。”这个故事表现了康巴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惯,作者讲述了很多诸如此类的故事,有关于勇气勇敢的故事,对好马的深深向往的故事,生命无常的故事等等,使小说不仅充满了情节性也增加了很多趣味。神话、传说多表现了康巴人丰富的想象,“传说,地平线那边有一个金色的湖,太阳晚上就沐在里面,把整个湖水煮得滚烫滚烫。”康巴人个个都能歌善舞,兴致所至,往往高歌一曲,甚至家里每个人都会轮流唱歌,表达此时的心情,一次,阿爸买到一把好的镰刀,心情非常好,就唱到“青稞穗的头颅随着风向左倾去。英雄啊英雄,你千万莫要错过。挥舞你手里最好的镰刀从右扫来,从右扫来,”随后铁匠、阿妈和哥哥都唱歌表达了内心的喜悦,康巴人随口就能唱歌,反映了歌谣的民间化和普遍性。其中关于爱情的歌谣更加触动人心,表达了爱情的伟大和甜蜜,《然后在狼印奔走》中表现了日努朵交对于吉玛的相思,“顺着水漂一瓣花叶给你,是想让你喝水时,饮进我的思念。顺着风抛一瓣花叶给你,是想让你看见时,想起我的容颜。顺着路撒一串花叶给你,是想让你触到时,想起我在等你。”日努朵交在思念吉玛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唱出了这首歌,这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正表现了这歌声是发自内心的,这首歌谣优美动人,感动甜蜜。又比如《马背上的经幡》中桑周和娜拉历经阻挠在一起以后的歌谣,“清水里洗过身子的是龙王葛桑的女儿。草原上赛马夺魁的是英雄巴扎的儿子,嗨嗨,他俩走到一起了,一起了,就连大地上的雪山也要羡慕得打开一条缝来……”,在这首歌谣里他们的爱情被比作英雄和公主的爱情,使普通人的爱情也如英雄和公主的爱情般童话和甜蜜,平凡的人也有属于自己的辉煌的爱情。

        作者通过这些民间文化资源的使用,使小说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增加了康巴民族独有的精神文化,不仅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也将康巴民族的文化内涵,康巴人民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出来,使读者在读小说的同时也领略到了康巴人民的民间生活和精神实质,扩展了小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意义,使小说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价值。

 

二、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一个范畴,孔子曾说“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主要是强调意,象只是意的表达工具,因此意象是表达作者主观态度的具体的物体,通过意象的呈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在小说中都得到表现。艾略特说作家表达情感不能象哲学家一样直接表现,而要找到一种客观对应物运用一系列意象来象征性的表达。作者江洋才让在他的小说中运用了寺院、路等意象表达他的思想,这些具体的事物反映了作者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1、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这一主题主要表现在小说《康巴方式》中,康巴藏区作为藏族人聚居的地区,由于与外界的联系少,保留了很多的传统,比如传统的宗教,寺庙,生活习惯,但现代的一些先进的东西同样不可避免的被带入康巴藏区,随着与外界道路的畅通,拖拉机的使用,小商店的出现,马车的被淘汰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使老一辈的人感慨不已。历史在冲突中前进,“文明一来,野蛮社会立时如汤化雪一般,土崩瓦解,”是不现实的。传统与现代究竟如何取舍,是康巴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比如灶肚里的火应该燃烧起来以保住前一晚的火种这个规矩在渐渐打破,诸如此类的传统都在随着现代文明而渐渐消失。民族文化的失落,现代性的探寻,这种冲突和矛盾体现着一种时代的进步。

 

        1.1寺院

 

        寺院和佛教是藏族人的传统,建筑寺院既是一种精神信仰也是一种历史的言说,没有寺院就相当于没有历史,而没有历史的地方是可悲的地方,因此建筑寺院是必须和必要的,阿爸和铁匠负责画草图,哥哥买椽子和大梁,全村人打地基和建筑寺院,最后找专人画壁画和上色,在全村人的努力下寺院很快就建造起来,从这个时候起村子里开始了有确定历史记载的时期,寺院的建造传承从前的文化,开创新的文化。寺院更是宣扬佛教的场所,传统佛教教规仍是人们思想行为的指导,即使现代观念进一步渗入藏区,佛教对人们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在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寺院和佛教使康巴人找到自己,寻求到一种精神的回归。康巴人骨子里的民族自信和民族骄傲是不会消失的,只会随着一代代康巴人永远的传承下去。

 

        1.2路

 

        最初这条路的开通是为着成全哥哥和卓玛县长的爱情,结束哥哥驮脚汉的身份,因此这条路在最初的意义上是一条爱情之路。但它的实际影响并不只是连接了两个人的爱情,这条土黄色的简易公路,甚至标志着今天的一个巨大的飞跃,生活因为这条路而变得方便快捷起来,日子真真实实的发生了变化。年轻人通过这条路看到了很大的商机,逐渐使村里人的生活一步步现代化,但路通到村里时惹索瓦村长哭了,这条路是通到了村长的心里,一方面村长留恋过去的生活,一方面又感到新生活的变化。但南卡婆婆终究无法从旧生活走出,仍旧守着卡瓦神山对现代生活无动于衷。

 

        1.3拖拉机

 

        道路修通后,驮脚汉的时代也正式宣告结束,用马拉货的时代渐渐走远,拖拉机这种现代机械能够更大限度的满足村民的需要,这种现代机械正象征着一种现代文明,现代文明的侵入,预示着这个村子将有一个不同于祖辈的新生活和新气象。

 

2、精神品格

 

        作者运用了“刀”、“缝纫机”等意象,展现了康巴人坚韧顽强、乐观勇敢等精神品质,他们用平淡的生活演绎人性赞歌,在不断变幻的时代里坚守着自己的善良、真诚,与大地共生。

 

        2.1刀

 

        “刀”的意象的使用正是一种乐观勇敢的象征,在《康巴方式》和《然后在狼印奔走》中都出现了这一意象,这里以《康巴方式》为例,小说主人公“我”8岁时就梦想有一把刀子,宝刀出鞘的声音,刀光刷亮眼睛的视觉,都给我一种作为康巴人的骄傲自豪,拥有一把刀子不仅是对这把刀子的占有,更是为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康巴汉子,终于有一日阿妈请铁匠为我打造了一把刀,我跑到很远的地方仔细的看着这把刀,刀子的寒气直逼眼眸,仿佛刀子给了我很大的勇气,我不再是一个在大家眼中被忽视的小孩儿,而是充满了勇敢与勇气的康巴战士。

 

        2.2缝纫机

 

        在《牦牛漫步》这部小说中,主人公牦牛的父亲自从从脚手架上摔下来后,就变成了残废,整日嗜酒如命,主人公牦牛也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全家的经济来源就是依靠母亲拉珍缝制纽扣。“缝纫机”这个意象贯穿小说始终,这台缝纫机已经有几十个年头,母亲有些肿胀的双腿踏动缝纫机发出“嗒嗒嗒”的声音,响彻整个房屋,缝纫机上的线轱辘随着踩动摇头晃脑,母亲除了休息就是把头深埋在缝纫机里,不停的劳作,密密的针脚要在半寸宽、一寸长的地方显现,可真是不容易,母亲毫无选择的只能在枯燥的缝纫机上经营着一家人的营生。康巴女性是坚韧而伟大的,她们勇敢的支撑起整个家庭,负担着家庭的重任。

        总体来说,作者通过意象的使用是将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结合起来,借以表现作者的思想,传达作者的态度,展示人物的命运,深化小说主旨,使小说意义丰富,含蓄隽永。

 

三、生态意识

 

        江洋才让的长篇小说贯穿了生态意识的观念,这与康巴地区的历史地理及其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生态反思,在与环境的相互协调与作用中,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防治中,作者还揭示了康巴人在精神生态上的困惑与焦虑。作者通过其敏锐的感悟力和对自然的赞美,讴歌了康巴大地上的动植物和环境的美好和谐,也以其批判性的态度反思现代工业对环境的影响,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描绘他心目中的生态理想,对生态意识做了一个全方位的展示,表现了作者对生态的担忧和憧憬,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启示性。

 

1、人与自然事物

 

        1.1自然界法则

 

        自然界有其自身的法则,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它们之间有着强烈的竞争,也有着温情的陪伴,它们按照自己生存的方式在草原上生存着,被猎杀,被捕食,被保护,遵循着生物圈的规律。比如苍蝇在树上停歇,但一大群乌鸦从天而降,落在树枝上,它们逼供篡位赶走了苍蝇,苍蝇如果有思想,一定会感觉到一种无奈,它们的被迫离开一是因为乌鸦有尖喙,二是一大群乌鸦飞来产生的强大气流逼迫着它们的离开,但生物之间就是相生相克的,在生物界的法则面前,乌鸦注定会遇到比它更强大的生物的威胁,秃鹫从几千米的高空滑翔而落,乌鸦就又会重蹈苍蝇的覆辙,离开树枝,虽然乌鸦心有不甘,不停的聒噪,但仍旧没有办法改变自己劣势的处境。动物世界充满灵性,它们自顾自的繁衍而又合情合理,作者展现了动物的灵性世界,也敬畏它们的尊严和高贵,典型的例子是在小说《康巴方式》中,小说中写到有一年野兔忽然间就增多了,惹索瓦村长和村里人都感到不可思议,没有办法理解,因此他来到卡瓦神山请教南卡婆婆,但南卡婆婆只看了他一眼,感觉到这个问题问的非常没有意义,南卡婆婆睿智的说“难道这个世间的任何事情都非得有答案吗?羊放养的好了会增多,这是自然对牧人的回馈。而野兔的增多,难道就不是野兔自个儿的福音吗?”之后的几年,野兔果然就减少了,实际上野兔会自己控制自己族群的繁殖数量,人类不需要过多的去干预,人类强制性的行为可能反而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生态失衡。

        作者不仅写到自然界中的法则,也对每个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进行了细致的表现,每种动物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人类要根据它们自身的特性善待它们。比如说野马易惊、易怒、善跑,对驾驭自己的第一个骑手非常忠诚;豹子天生爱哭,它脸上的两条泪斑就是例证,并且对侵犯它领地的其他动物毫不留情,就算是它的同类,也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羊记性很好,等等,这些特点都是动物的本质,人类要尊重它们,敬畏生命,维护它们的尊严和自由。

        

        1.2亲密关系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在游牧民族心里,动物和人一样重要,因此康巴人并不会随意杀生和虐待动物,首先作者通过各种例子表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友好关系,在小说《马背上的经幡》中有多处反映,洛扎的儿子因为幼小觉得蚂蚱好玩就在草丛中抓蚂蚱玩,但是被他的母亲发现后,严厉的喝斥了他,他的奶奶也告诫他杀生是要遭报应的,因此洛扎的儿子停止了玩耍,可见在康巴地区康巴人很早就接受了这些保护动物的思想。又如在习俗方面,布吉辰萨草原没有吃鸡的习俗,因此当半脸达丁看到乡干部准备要吃鸡的时候,宁愿拿自己古旧的生肖铜牌去换公鸡,解救公鸡,把公鸡放生,半脸达丁将公鸡带回家,他的母亲花叶舅娘甚至将这只公鸡当成了他的儿子。他们对待动物是虔诚的,动物的生命同样重要。他们对动物的爱也体现在很细微的小事上,比如在夏窝子时,半脸达丁因为不小心踩死了一只青蛙,就刻了一个青蛙石,放到山顶的小嘛呢堆上。在布吉辰萨草原上,人的命运,动物的命运多少有些相似。他们怜惜珍爱动物生命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生命的珍惜。人与动物之间也存在着一种精神上的相通和精神感应,动物被赋予了人的某种情感,与人产生了心灵上的互动,典型的例子是《马背上的经幡》中对卡开的老丈人和雌狼关系的描写,卡开的老丈人骑着马在路上走,但他由于太累了在马背上打起了瞌睡,一不小心,他的马差点踏到了狼,这匹雌狼非常愤怒,站在路中间不让他过去,卡开的老丈人虽然一直在向它道歉,但狼依然无动于衷,但当他喊了声姐姐之后,这匹雌狼竟然让开了路,这一细节描写符合康巴人的宗教观,可能这匹狼确实和卡开的老丈人有一定的关系。这种神奇的联系客观上造成了人与动物的和谐。树木和石头是不会听懂你的言语的,但动物却不同,一旦它的灵性开启,就会发生各种各种意想不到的事。

        其次人与植物之间也存在着神秘的联系。藏区布吉辰萨草原上的植物是不同寻常的,各种花叶有特殊的治病的功效。小山猫生病后不断的呕吐,随着它病情的加重,所有人都认为它活不长了,可是后来它吃了一种草之后,慢慢的呕吐减少,病也好了。又比如花叶舅娘因为小时候头晕无意识中吃了几片花叶,神奇的是她吃了之后就不再感到头晕了,但到了冬天没有花叶吃,她还是会有身体不舒服的症状,憔悴瘦弱。文中写到她吃花叶的情状,她采摘草地上的花叶放在嘴里,慢慢的嚼着,让花瓣的汁液浸润在舌苔上,她的舌苔上就会有各种花瓣的颜色,她的心里仿佛就有了一片草原。在草原上,人和物的联系是如此紧密,草原上的一草一木就是他们的整个生命和寄托。

 

2.人与自然环境

 

        2.1和谐统一,相依相存

 

        江洋才让对小说生态环境的描写中弥漫了一种灵动自然的气息,布吉辰萨草原牲畜成群,牧歌飘摇,风景如画。雄鹰在蓝天飞翔,骏马在草原驰骋,色达湖,巴旺河点缀其间,时常能听到鸬鹚、赤麻鸭的叫声不绝于耳。布吉辰萨草原在阳光下像一面绿色的经幡,像一枚美丽的绿松石,草原养育了康巴人,也塑造了康巴人的性格,康巴人是草原的骨血和传承。自然与人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在对自然的描写中不可避免会有对人的描写,而人与环境的纯洁关系正是康巴人生存的意义,人与人的关系也在环境的感化中变得和谐起来。康巴人解决矛盾的方法不是争吵,而是通过诸如摔跤等方式,在展示力量和智慧的同时使对方心甘情愿的屈服。

        在这片美丽的布吉辰萨草原上,流传着神秘的传说和故事,传说中,“布吉辰萨草原以南长达几公里的拉帢断裂带就是地底的鱼一扭腰而造成的”,“拉帢断裂带像是一条倒伏在大地上的闪电”,这些传说让康巴人能时刻想到祖先,祖辈们辛勤的汗水使这片草原荣光。草原上也有很多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雌狼和蜈蚣的故事。雌狼深情地用鼻子嗅了一下蜈蚣,蜈蚣就趁机钻入了雌狼的身体,在这七天中雌狼对蜈蚣有一番深情的表白,但雌狼最后还是化作了一具尸体。这个故事是讲给年轻人听的,劝戒他们在爱情上要慎重,不要感情用事。美丽的草原景色和神秘的草原故事,寄予着康巴人美丽的布吉辰萨草原梦,野马群飞奔,母马被公马在草原上追逐,尘土飞扬,草叶摇动,令康巴人心驰神往,陶醉其中。

        在作者眼中,自然物已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客观事物,而是充满了灵性和情感的生物,它们与人的情感相通,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作者笔下,自然与人达到了水乳交融,人也沉醉在自然中感受着自然的和谐与恩赐。

        色达湖是草原上的钻石,它波光粼粼,闪闪动人,到处是蓝光闪耀,在这波光中能看到湖水的沉静、柔顺和静谧,相对于草原的张扬,这是一种内敛的沉淀。牧人的娱乐通常都和自然有关,在色达湖边放牧,看着湖水的涟漪一层层的泛起波浪,水鸟在湖面自由自在的飞翔,心灵都获得了安宁与清凉。色达湖上流传着一个传说,一个外乡人来到色达湖后就忘记了自己的家乡,而做了色达湖中的一条鱼,在色达湖面前,他陶醉了,但真正让他忘掉自己故乡的并不是色达湖,而是他自己,色达湖历史的客观的存在着,只是人自己将感情投入了其中。传说色达湖的心脏是一条青鱼,它畅游了千年,千年不死,是一条神鱼或者是菩萨托生,只要它在色达湖里,色达湖就永不会枯竭,能有幸看到这条青鱼的人都会把色达湖看做他的寄魂湖,寄托自己的信仰。

        康巴牧人放牧在草原湖水边,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一望无际的草原,辽阔的湖水,让康巴人心情平静,诗意的栖居在这片草场上。自然有着神奇的疗伤作用,牧人放牧时与树木对话,将树木作为自己的朋友,向它们述说自己心里的烦闷,在倾诉与倾听中、在自然中忘却苦难。康巴人无法离开自然,自然是康巴人强大的精神支柱,他们从自然中获取心灵的安慰,使心灵愉悦,获得领悟,并得到升华,在对自然的崇拜中,收获一种道德品质上的美,在自然中培养一种高尚的品格,淳朴的天性。

 

        2.2生态移民,现代工业

 

        大自然有其自成一体的系统,人类要依靠自然界获取生存的基本物质,但大自然却并不需要人类的干预,人类对自然最大的保护就是放任其自由,树木葱茏,流水清澈的地方正是无人问津的地方。人类无法战胜大自然,人定胜天的思想最终只能是人类一厢情愿的理想,人类对自然无止境的索取造成的环境破坏,最后只能是人类自食恶果。现代文明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现代文明是城市文明,城市中人的欲望膨胀,逐渐远离了原始农村人民纯朴的品质,城市文化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渐行渐远,城市逐渐成为欲望的代名词。作者在反思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对现代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小说《康巴方式》中哥哥生活状态的变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农村时哥哥是村里的佼佼者,而进入城市后,他却“抽着纸烟,吞云吐雾的待在家里,”哥哥只是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其中一个人物,在藏族向现代化进程发展的过程中,类似哥哥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承受着环境的变化和精神的迷茫,在探索中寻找自己的方向。

        作者在描写生态移民和现代工业的背后,关注的是整个康巴大地上康巴人的精神状态,一部分人随社会发展从草原迁居到城市生活,而另一些人却对草原怀着眷恋之情不舍离开,与其说是对草原的不舍,不如说是对自己生存的焦虑,如何在草原之外谋得生存对一个世代在草原生活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放弃习以为常的生活,适应一种新的变化,远离自然、远离家乡,对康巴人注定是艰难的。牧人不愿离开草原,但为了草原的繁盛,又不得不选择离开,他们不仅是离开了这片草原,更是失去了祖祖辈辈牧人的身份、骑手的身份,在这个现代社会中,他们需要另谋生路,对于他们来说,离开了是遗憾,不离开也是遗憾。“移民是为了呵护大草原,为了布吉辰萨,我们的土地,我觉得这就符合康巴人的精神了。”“生态移民是为了造福草原,草原复苏了,还可以有利于其他地方的人,我们不能自私,自私可不是康巴人的品质,在这个地球上,只要全人类都行动起来,整个世界就会逐渐变得的美丽起来,喇嘛说,放下自己的得失吧!只要自己肯勤劳努力,到哪里都可以很好的生活下去。”康巴人内心的慷慨大方,利人的品质被作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草原是康巴人的草原,更是整个人类的草原。

 

结语

 

        本文从小说体现的艺术特色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首先是对民间文化的书写,其次是意象的运用,最后是生态意识的展现,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使作品在达到艺术效果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江洋才让. 然后在狼印奔走[M ]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9.

2、江洋才让. 康巴方式[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

3、江洋才让. 灰飞[J]. 钟山2013.3

4、江洋才让. 马背上的经幡[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

5、江洋才让. 牦牛漫步[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5

6、丹朱昂本. 藏族神灵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

7、南文渊. 藏族生态伦理[M]. 北京:民族出版神,2007.56

8、刘晓林.《康巴方式》:康巴人生本真状态的呈示[J]. 话文品艺

9、韩松刚. “陌生化”语言的另一副面孔——略析江洋才让灰飞的语言艺术[J]. 钟山专线, 2013 (4).

10、汤欢枫. 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解读江洋才让的《康巴方式》[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4.(4).

12、王霞. 康巴藏地的奇幻想象——读江洋才让小说《然后在狼印奔走》[J] .西藏文学, 2013.(4)
 

 

        江洋才让,中国作协会员,青海省作协副主席,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班。荣获青海省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文学艺术政府奖,获紫金•首届《钟山》文学奖长篇小说奖,《作品》第十二届短篇小说奖,《十月》“牦牛文化”专刊短篇小说奖,首届青海湖文学奖、青海青年文学奖。作品《康巴方式》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首届唐蕃古道文学奖。多部作品入选《长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散文选刊》《中华文学选刊》《西部散文百家》等选刊和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