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国的版图而言,康家地实在小得足以忽略它的存在。即便在金川本地,其不过也是个六户人家的小小村庄。把康家地放在时空的放大镜下看,你会发现它只是一枚轻若风儿的叶或者是渺若砂砾的影以至轻薄成一缕攀附天地风水的青烟,在年年的春播秋种里欢悦自在;或随四季更替的迎来送往里低吟浅唱。

        小若针头的康家地尽管名不见经传,生活在其中的人和事亦不曾有过惊天之举,动地之传,但它却又真实地存在于天地风物间。

        康家地是金川县咯尔乡下辖的一个行政村。无论它是起始于远古还是延续于现代,它实实在在是一个具备了村庄所有定义的地方,它实实在在成为了作家韩玲笔下占据着首席位置的故土代言。

        翻开《康家地》,作家笔下关于康家地里那些随春草而生的农事、花事、家事、大事、小事、喜事、风光事、悲伤事,它们似絮絮叨叨的倾诉、点点滴滴的搜罗、纷纷扬扬的渲染把读者的思绪揉进一个久远的时空里与之共鸣和鼓掌!

        “我时常觉得自己是一只忧伤的白鸽,停驻在只有六户人家的康家地,听他们的喜怒哀乐,但我只能望着成片的树林叹息,我是一只什么都做不了的忧伤的鸟儿。”作为康家地的一只小小白鸽,它只能低低飞翔在一缩再缩的版图,用脆弱的翅膀承载着故乡的风云变幻。它以鸟瞰的姿态审视着村庄的古朴厚重和历史的波澜壮阔。

        康家地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他们和大自然的根须一同出发,在四季轮回中遵循生命的规则和人生的格言。

        康家地却也风生水起,八面来风。这个以石和泥构造的

        村庄,麦子和青稞是千年的生存之道。年年盛开的梨花下人们品着咂酒,跳着圈舞,唱着山歌。

        骂声是康家地独特的风景线。无论是被逼成悍妇的母亲为五亩二分地撕开嗓子痛骂左邻右舍,无论是跛王痛骂不遵祖辈规矩的妻儿,还是李家表叔两口子无处不在的谩骂和对孩子们近乎虐待的打骂,都是对不如意的生活和无从改变的贫穷的抗议。骂构成了一个旧时光对所有苍白人生淋漓尽致的回击和愤慨。

        康家地在岁月里老去。新生的物种让所有饱经风霜的历史渐次长眠。康家地依旧风生水起,依旧八面来风。

        沿大渡河逆流而上,老街和老街里一成不变的故事再度让读者思绪翩跹。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它从乾隆平定大金的两百多年里守候着历史。伊斯兰教清真寺,四川省绥靖县回民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会址,中国工农红军(35军)绥靖回民独立连连部遗址,老街的心里回响着革命的丰功伟绩和历史回音!

        作者在描写老街里的旧时光,几乎是怀着虔诚和膜拜的心绪。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捕捉残留在历史缝隙里最打动人心的往事。

        “战争时期的婚姻,跟时局一样动荡。三对夫妻,没有一个善终。”战争给老街标注了很多令人心酸的符号。以战斗作为红线的婚姻注定随时分崩离析。

        沧桑岁月几度,老街的城门塌陷了。老街的青石板被一块块撬走了。刻下九只燕子的石匠死了。老街的血脉里镌刻着来了又去的远古和今昔。老街的双鬓斑白了,老街的故事被作家供奉在唯美的文字和来了又来的祭奠中。

        以《康家地》为柱心,作者铺设出一个清晰的阅读鉴赏板块。《八家寨往事》《昌都后山的刻经人》《深山里的旧时光》《老房子》无一不在诉说那些充斥着人间烟火的生活场景和生命追溯。大自然的野性张扬着一个民族的血性和生生不息的信念。他们以河谷地带为基业,千年的刀耕火种延续着璀璨文化。

        康家地的人无论走过多少岁月,无论历经多少磨难,他们在与大自然的搏击中把民族精神发扬光大。野性的张扬和人性的内敛是康家地人典型特征。无论粗粝的生活泯灭了多少朴实无华,无论贫瘠的大山压弯了多少英姿勃发,也无论骂声和诅咒遍布了几多岁月,康家地人从未丢失过良知和尊严。他们把信仰种植在泥土深处,用沉甸甸的麦穗诠释因果轮回。他们把尊严捍卫在万物之上,用崇高的灵魂解读自然万象。

        康家地的老人把传统美德晾晒在阳光下,康家地的年轻人把新生事物泡制在醇香的青稞酒里。康家地有光阴夺不走的古老建筑和风情民居,有时光斑驳不掉的民俗文化和锅庄酒词。有现代科技无法复制的历史走廊和光辉岁月。

        《村名李小花的鲁院生活》是作者试图表达现实与梦想的双重思考!

        对于李小花而言,鲁院生活是精神与灵魂的撞击。短暂的文学盛会让她做了次小鸟,从弥漫着田园气息和乡村繁杂噪音的沉重大地上起飞。

        尽管,那个高高的文学殿堂让小花无比向往又无比惶恐,甚至一段不切实际的“暗恋”都曾让她深深迷恋,可鲁院带给她的一切是那么新鲜,那么多彩。当她以极其卑微的态度审视着眼前这座辉煌所在,与所有文学泰斗们近距离交流时,她小小的翅膀再度呼呼生风,一种欲飞的冲动让她的生命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勇气和信心....

        或许,一个月的鲁院生活只是她生命里的昙花一现,不能改变任何柴米油盐的含金量,但是,正是这段短暂的一次文学盛会的聆听,成为她一生的座右铭。即便她不再写一个字,鲁院生活已成为她灵魂的风水,她会重新扬帆起航。沿着生命和生活赋予她的使命坚强地走下去!

        《村民李小花的鲁院生活》可以说是作家自我情感历程的一次宣言。这个宣言让读者从同情和悲悯中觉醒。李小花,一个站立在黄土地上的文化人,一名坚守着文学阵地的小农民,一只低低飞翔在故乡天空下无怨无悔的小白鸽。无论生命有多长,道路有多远,它始终以飞的姿态俯瞰家乡的一草一木,它始终以忠诚和爱恋的情愫对脚下的泥土不离不弃!

        尽管生活给予康家地的人心酸多于快乐,牺牲多于获得。可正是有了像小花这样心怀感恩的人,才一次次产生了对故土的终生敬仰和至情捍卫。

        以人物命运烘托时代背景,以个体生命展示宏大场面。作家在《康家地》讲述了很多故事。这些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特定的历史线索。这些线索串联着战争,离别,爱情,婚姻,痛苦,欢乐,开拓,进取,拼搏,前进!

        《青海册页》等文章是作家行游山水人文的记载和抒怀。各种笔会和文学采风活动让作家的文笔洋洋洒洒一泻千里。青海湖,塔尔寺,天葬,藏药博物馆,玉树灾区孤儿院,带给作家的不再是单纯唯美的视觉享受,而是震撼灵魂的思考和启迪。散文家的心里,有了青海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交替冲击,有了藏传佛教和藏医药浩瀚知识的交叉洗礼,有了巴塘草原诗歌与酒文化的沐浴熏陶。作家的眼界和胸襟也如青海湖浩渺的深蓝无边无际。作家的笔锋便也流淌起千变万化的高深意境和无尽余音!

        《在北京,以唐卡的名义》是作家心智得以全面升华的过程。作为一名藏人,作家对丢失母语深感遗憾。对藏文化的欠缺使她变成一个渴慕知识的信徒。她如饥似渴地拜谒恭王府,喇嘛塔。她搜寻着历史与文化碰撞而出的壮丽音符!她借助唐卡的名义解读京都历史和藏传佛教的精髓所在。作家的写作水平因博览京都历史文化而青云直上。文章的思想和精神也提升到一定高度。

        在敦煌,在月牙泉,在胡杨林,在黑水城,作家的视野与丝绸之路的辉煌历程并立。华夏五千年文明与中原大地的历史进程让她顶礼膜拜!她赞胡杨,叹莫高窟,悲怪树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奇观让人叹为观止!作家因自然景象联想生命本真,因万物皆因果而生悲悯众生情怀!

        《康家地》以一个特定地域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精神。以一个小地方的风土人情点亮地方史志。作家以自喻一只小白鸽为起点,把生命历程中的所见所闻呈现给读者。把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生命感悟跃然于文学作品中。

        康家地没有惊天动地的人和事,康家地有的是一成不变的守望和真理!感谢作家韩玲以朴实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场深厚而感召天地的文学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