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觉果
《中华大藏经》包括有藏文、汉文、西夏文、蒙古文、满文本等,主要为藏文和汉文版本两种,是汉传和藏传佛教的根本经典,是了解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思想理论、教义教轨的要领与根本。藏民族称《甘珠尔》和《丹珠尔》合称《甘、丹珠尔经》。汉文大藏经为历代僧侣译师信徙们将印度释迦牟尼佛陀讲述的佛经翻译成汉文,其中也有从藏族高僧译师从梵文译成藏文佛经翻译成汉文的,以经部、律部、论部三藏为主要内容。
东晋宁康二年(374)说有道安撰写的《综理众经目录》1卷和南朝宋时编纂的《众经目录》2卷,这可以说是汉文大藏经编纂的起始时间。但只是综集群经,列出目录,并未进行编纂,类似藏传佛教于公元8世纪编辑的《青普目录》、《旁瑭目录》和《丹嘎目录》的密宗部分已失传。这两部汉文佛经目录早已散失无存。
公元6世纪初期南梁时期开始进行编译。据《隋书·经籍志》和《历代三宝记》记载:梁武帝萧衍在天监十四年(515)于华林园中总集释氏经典,由沙门僧绍撰《众经目录》4卷。后又补充共1433部,3741卷,被认为佛教经典编纂为汉语文大藏经的首次记录。十余年后,北朝魏孝武帝在太昌元年至永熙三年间(532~534)整理了皇家经籍,命舍人李廓编纂《魏世众经目录》,共427部,2053卷。继后隋、唐、宋、金、西夏、契丹、元、明、清历代均有增补和刻本。辽、金、西夏时期亦有刻本。国外于公元11至13世纪高丽王室曾两次刊行,本世纪日本大正、昭和两朝曾增以日本人著述排印。
南北朝至隋唐,由于各国皇帝王室信奉佛教,重视佛经翻译工作,为巩固皇权服务为目的,朝廷、寺院和民间编译出的佛教经典日渐增多,总计有不同时代不同版本20余种。北魏、北齐、梁代隋唐兴起翻译编纂佛经版本,梁天监(503~519)年间僧祐编纂的《出三藏记集》15卷,隋开皇十七年(597)费长房编纂的《历代三宝记》15卷和唐开元十八年(730)智升编纂的《开元释教录》20卷。
木板雕印术发明之前,佛教经典的流通主要以手抄本形式在宫廷、寺院和民间佛教徒中流传。因印度佛教思想理论为王权统治百姓听话顺从有利,深受统治阶层认同,当时写经之风大盛,成为一种专门的行业。据统计,自南朝陈武帝下令写“一切经”至唐显庆末西明寺写一切经止的100余年间(557~660),皇室寺院民间写经达800多藏,200余万卷。佢后来因改朝换代争战与政治风云多变保存至今的为数甚微,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流散失于国外。
西汉已发明了造纸术,隋至唐初(590—640)又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汉文佛教大藏经在唐以前的手写本,自宋初开始雕版印刷大藏经,至清末又有铅字排版大藏经和影印本大藏经,此外还有北京房山云居寺的石刻大藏经。
汉文大藏经的装帧形态有卷轴装、蝴蝶装、经折装、方册装、现代精装五种。写本和早期刻本大藏经采用卷轴装,北宋晚期以后的刻本大藏经多采用经折装,明万历年间出现了方册装刻本大藏经,清朝的铅字排版大藏经亦用方册装,而影印本大藏经多为现代精装。
目前已知存世的汉文大藏经有二十八种版本。刻本分为三个系统:一是蜀版《开宝藏》、《金藏》、《高丽藏》系统;二是有特色的《契丹藏》、《房山石经大藏经》系统;三是各朝代的不同版本《崇宁藏》、《毗卢藏》、《圆觉藏》、《碛砂藏》、《普宁藏》、《延祐藏》、《元官藏》、《永乐南北藏》《敦煌本藏》《乾隆大藏经》和《日本藏》《初刻南藏》系统等,其中以朝代名命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8种版本系统:
1、隋朝《房山石经》是北京房山云居寺藏于石经山石洞内的石刻大藏经,石刻经板14,620石,残经420石,各种碑铭82石,由僧人静琬创刻,自 隋炀帝大业年间至明末历时千年不断刻造而成,一部分同于《契丹藏》,一部分为唐释智升送给石经山的《开元释教录》写本相同。
2、唐朝《开元释教录》,唐释智升于开元十八年(731)完成的集前代之大成,从晚唐会昌废佛到北宋开宝年《开宝藏》历经千年的刊刻,《开元释教录藏》称之为汉文大藏经版本格式统一化之说。
3、宋朝《开宝藏》始刻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太平兴国八年(983)完成雕版。以《开元释教录》入藏经目为底本,共480帙,5048卷。984年由日本沙门奝然传入日本经过三次校勘修订和不断增入宋代新译及《贞元释教录》入藏的典籍,形成三个不同的版本:咸平修订本;天禧修订本,1083年传入高丽。
4、金朝《金版大藏经》,又称《赵城金藏》,金代民间集资雕印。始刻于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完成于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在山西解州(今山西运城)天宁寺刻成。历经多次补雕和陆续发现零散经册,现有5100余卷。
5、元朝的《元官藏》于1979年在云南省图书馆发现了32卷经本,近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又发现一卷。时间约在蒙古元朝至顺三年至至元二年(1332—1336)前后,由徽政院主持在元大都刊成,发起人是太皇太后卜答失里,有651帙,编目与《至元法宝勘同总录》近似。此版本多有藏民族编制古籍风格特色。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是元代僧人释庆吉祥等编著的佛学典著。勘校了北传《大藏经》在藏传与汉传过程中产生的异同。《藏汉大藏经》是佛教最基本的典籍,在翻译过程中,对经意的不同理解以及文字表述的局限导致了各版本的差异。至元为元世祖年号,法宝指佛教经藏,勘同就是勘校异同。该书是蒙古元朝对中华文化传承弘扬作出的一大伟业。
6、明朝《永乐南藏》是朱氏明朝皇帝朱棣在永乐年间召集汉藏等各族名僧刊版校勘于南京大报恩寺,全藏678帙,收经1618部6325卷。《永乐北藏》是明永乐十七年(1419)三月在北京庆寿寺编纂校勘藏经,历时二十一年。收经总6771卷。每版录经文25行,每行17字,折为5页,天地双线边框,具有藏族版式风格特色,唯此藏颁赐另有御制《藏经护敕》,寺院须立碑铭记。2000年出版了影印本,有现代精装200册与线装200函两种。
7、清朝《乾隆大藏经》。清雍正十二年(1734)在北京东安门外贤良寺编纂校勘,自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三年(1735—1738)朝廷召集汉藏蒙滿僧侣刊竣。全藏收经724帙,有钦定入藏典籍54部1127卷,但删除《北藏》收录的32部316卷。采用梨木经板,双面刻字,刊板79,036块。乾隆三十三至三十四年(1768—1769)曾先后奉旨撤毁《开元录略出》等四种和《楞严蒙抄》经板,合计800块。现存73,024块,是我国保留下来的唯一一部大藏经板,存放在北京市文物局。1991年、1993年有两次刷印出版,台湾还有几种“新版精缩”影印本行世。
8、当代汉文版《中华大藏经》于1982年由任继愈教授倡议,被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重点项 目。同年在李一氓主持下,成立了以任继愈为主持人的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得荣·泽仁邓珠
于2024年1月1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