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定要注意,虽然有些内密在修外加行、内加行、正行,修六波罗蜜多等等方面,不但与其他密宗一样,甚至与显宗也如出一辙,然而,有些内密的不共同修法和行为,却是与众不同的。
举个例子:比如贪心、嗔心、嫉妒心、傲慢心等,小乘佛教认为这是真正的烦恼,要断除它同样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对治力,否则会造成实质上的伤害,内心对其非常惧怕;大乘菩萨进一步了解了烦恼的真相,不认为五毒、三毒等烦恼是实有的东西,但是,即使在如幻如梦的世界中,仍然不能直接面对烦恼的真相,需要借助菩提心等其他外缘,才可将其转为道用;外密既不认为烦恼是一个实有的东西,也不承认烦恼的本性是不清净的,而认为五毒等烦恼,可以转化为佛的五种智慧,不过也要具足一定的条件,否则还是不敢直接接触烦恼;直到密宗的内密,才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
如今在全世界,只有藏传佛教才具有内密的完整传承。印度也仅仅在八、九百年以前存在过,西藏人到印度求学的时候,已很难寻得内密的踪影了。印度当时的内密修行人是非常保密的,因为印度是鱼龙混杂的复杂之地,持外道、内道观点的修行人也遍布四处,当时释迦牟尼佛传法的时候,无论任何一个问题,都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不然很容易发生争论。
后来内密传到了西藏,藏地当时并没有多少宗派,只有佛教和苯教。佛教虽然有大乘和小乘,但佛教徒在修小乘的同时也修大乘,修大乘的同时也修密宗,至今藏地也是如此,所以西藏的内密修法并没有印度当时那样保密,而是比较公开。
密法在印度消亡后,在藏地得到了弘扬,而且可以肯定地说,藏密的传承是非常清净的。因为密宗非常注重传承,而且一定要口传,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假冒之法的出现。有些密宗故意用很多奇怪的名词,外人无法理解,只有证悟的金刚上师们才能解释,同样也是考虑到鱼目混珠的问题。另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辩论,通过辩论可以澄清很多问题,无论任何一句话,都可以一直追溯,直到认定为佛陀亲口所说为止,因此,藏密的教义不会有任何问题。
唐密和东密好像本身也没有内密,只有在西藏才有内密修法的传承,所以我想,真正了解密宗内容的,只有西藏本土的修行人,他们才是真正的专家,真正的权威。除此以外,无论被冠以何种至高的称谓,都是门外汉,都没有资格为密宗定义。
内密的观点与其他宗派不同,简单地说,从中观应成派到内密以下的空性观点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证悟远离四边戏论的空性,但内密在空性的基础上,还有一点不相同:显宗的最高境界认为,万法的现象如同我们所看到的一样,凡夫认为是真实的,而实际上一切都是虚假的;密宗认为,万法不仅虚幻不实,甚至从现象的角度来看,也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不但从实相上来说是假象,在现象上也是清净的佛的坛城!
显宗实际上也承认这个观点,只是释迦牟尼佛没有对这类根机的人强调而已,不过,显宗在一些经典中默认了这个观点,认为大乘菩萨修到第八地的时候,有三种转化或者三种清净,这三种清净当中有一种,就是五根清净。五根清净时看到的万事万物,包括我们的娑婆世界,都与极乐世界、东方琉璃光佛的刹土一样庄严。佛告诉我们,实际上这个世界永远如此,从未变化过,因为凡夫有烦恼障、所知障,所以被障碍掩盖了世界的真正面目。当修到第八地之后,五根清净了,才开始看清世界的真相。世界的真相又是什么呢?就是密宗里讲的佛的坛城。佛陀在很多显宗经典当中也讲过,《维摩诘所说经》的缘起当中就讲得很清楚。
内密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强调当下就是佛的坛城。显宗虽然默认,到第八地时会有这些现象,但首先却不提这回事。
当然,佛的坛城也有不同的层次与含义,譬如,像极乐世界或五方佛的刹土等有形、有色的有相世界,是最低层次的佛的刹土。平时大家所见到的释迦牟尼佛的化身,金刚萨垛的报身,还有普贤王如来的法身,这些有头、有面、有手的佛,都是不了义佛,其目的,是为了度化某类众生而显现的。密宗认为,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佛和佛的坛城。即便如此,与显宗相比的话,这些已经是相当了义的佛与佛的刹土了。
在这个比喻当中,当事人没有将绳子当成真正的蛇,更没有对蛇的形象的畏惧,因此他会故意抓住绳子并把它扔出去。同样的道理,内密行者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清净的,所以也会故意接受五肉五甘露。
本来,密宗的五肉五甘露,对一般人是不公开的,虽然在这类修行人的境界中,清净不清净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他们完全具备了接受五肉五甘露的能力,但其他人因很难有机会了解其中的意义,故而不一定能接受,多数人还是会不理解,甚至因此而生起邪见。密宗为了保护他人的善根,所以在公众场合或一般情况下,仍然以小乘佛教的戒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内密行者为什么要接受五肉五甘露呢?就像普通人怕蛇一样,他们也会惧怕五肉五甘露,有清净和肮脏的分别念。不过时代不同了,对现在的许多人而言,五肉都不算什么了,五甘露可能还有点不行,但在佛陀时代的印度中部,根本不会有人去吃五肉当中的任何一种,他们认为这些都很肮脏下劣,不像现在的人,哪怕是人肉都敢吃,所以我们简直无法找到十分贴切的比喻,来形容当时人们对五肉的厌恶……
然而,证悟者的境界却完全不同,当他真正证悟之后从禅定中出来,首先,在他的境界中,一切现象都是清净的,没有什么五肉五甘露;其次,从证悟空性的角度而言,所有一切都是虚幻的,没有一样真实的东西。为了巩固或进一步体会这个观点,他们会直接接受五肉五甘露,从中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净、脏等一切分别都是人的执著。事实上,接受五肉五甘露并不是整个内密的共同修法,只是其中摩诃瑜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