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20525155817.jpg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哎,九十九道弯上,九十九只船哎……”这首雄浑的陕北民歌大家已经耳熟能详。那你知道大名鼎鼎的“黄河第一弯”在哪里吗?

        打开网络词条,对甘南藏族自治州描述的第一句是:黄河、长江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国家确定的生态主体功能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寥寥数字,甘南的生态定位便一目了然。

        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黄河,穿越青藏高原的风霜雨雪后,一路东流进入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并在玛曲高原形成了长达433公里的“天下黄河第一弯”的壮观景象。玛曲也因此成了全国唯一一个直接以黄河命名的县城。

        去过玛曲的人都知道,站在海拔3900米的尕玛梁看过去,贴在天边的黄河就像一条银白色的哈达,逶迤出漂亮优雅的曲线,一直飘到天边云朵的身旁。而每一个去往玛曲草原看黄河的人,必定会按住剧烈的心跳声,先在尕玛梁的忠克观景台驻足停留片刻,从远处感受一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和“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诗意壮观。而更有趣的是,唯有在甘南境内,黄河水呈现自东而西的流向,成为令人叹为观止的大美风景。

        黄河恩赐于雪域甘南不少,但甘南肩负的生态环保压力也不小。

        鼠害、干旱、风沙及过度放牧一度成为导致甘南草原退化沙化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高寒缺氧的玛曲,由于长时间的风沙蔓延和侵蚀,沙化土地周边近60多万亩的草场土层结构和植被群落发生变化,草地生态肉眼可见的薄弱。据2014年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县沙化土地面积12.23万亩,沿黄河呈带状分布,长度达223公里。对此,州县两级以踏石留印的责任担当,多措并举推进沙化治理工作,通过栽植适宜高寒地区自然生长的瑞香、金露梅、铁线莲、密齿柳、乌柳、川滇柳等草木,集中开展沙化草地治理防风固沙林试点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据监测统计,玛曲全县沙化土地面积已由12.23万亩减少到8.812万亩、下降了27.9%,潜在沙化草地面积由67.77万亩减少到54.31万亩、下降了19.9%。曾经满目疮痍的沿黄沙化带如今已是绿意盎然、花开遍野。

        刚刚过去的4月,一场超万人参与、各县市同步的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在海拔3400米的玛曲县黄河岸边启动。湛蓝的晴空下,一面面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让活动现场的气氛热烈庄重得像一句掷地有声的誓言。

        大爱无言、大音希声的黄河水,替辽阔的首曲草原见证并记住了一份庄严的承诺——栽树种草。填坑固沙。修坡护堤。人声鼎沸、风声呼啸夹杂在一起的喧闹,让寂静了一个冬天的黄河岸边突然变成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大美画卷。所有人都明白,只要能栽活一棵树、种好一株草,就代表自己为母亲河延续了一份美好的祝福与希望……



        作为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区,在甘南,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不懈努力,守护着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谱写出了一曲清清黄河谣。

        说到保护黄河,不能不提一个名字:卓玛加布。

        在玛曲草原乃至整个甘南,卓玛加布算得上是一个名人。这个将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保护母亲河行动的人,已经成为这首民谣中最耀眼的一枚音符!

        时间倒回到2003年。一个平凡普通的日子,在草地上坐了一下午的牧民卓玛加布突然决定,要捡拾垃圾来净化草原环境、保护身边的这条母亲河!

        他自己也没想到,这腰一弯下去,就弯了将近20年。

        卓玛加布之所以生出这样的念头,是因为当时牧区的草场承包到户后,草原上的各类生活垃圾一天天多了起来:牛羊粪便、塑料袋、啤酒瓶、废弃的旧衣物等,不一而足。看着眼前的垃圾,再看看远处逶迤而过的母亲河,这位牧民做出了一个令身边人都觉得很诧异的决定:捡垃圾。从那以后,一手提纺织袋、一手握铁钳的卓玛加布就在别人的指指点点中开始了“草原愚公”的生涯。

        天空有多高,雄鹰的梦想就应该有多高;草原有多辽阔,人心就应该有多辽阔。不善言辞的卓玛加布,用宽广无私的胸怀给周围的人上了一堂无声而生动的课。一个月过去后,草原上乱扔垃圾的现象开始减少;半年过去后,曾经说闲话的人逐渐变成了卓玛加布的追随者……

        卓玛加布的故事感动过无数人。我也曾怀揣比3500米海拔还要高的敬意,专程去玛曲草原采访过他。“我们都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黄河养育了我们,我真心希望它每一天都是清澈干净的……”说起这么多年来的坚持,卓玛加布有点腼腆地笑了笑,“也没啥好说的,我不过是做了一点我应该做的事。”

        卓玛加布从小就受爷爷教诲,不准往黄河里乱扔东西,不许在草原上乱捕乱采。卓玛加布说:“我真的认为,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那样去爱护自己的家园。”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识,卓玛加布可以无怨无悔地将捡垃圾这件事情多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

        后来,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参与,卓玛加布成立了环保协会,有了自己的企业,也收获了很多荣誉。他表示,草原生态环境的逐步好转,会让更多的人看到未来和希望。所以,无论如何,他认定的路,再苦再难也会一直坚持走下去。

        2015年,甘南州掀起了一场“环境革命”,集中开展城区和农牧村大街小巷卫生盲区死角的环境整治。

        甘南的完美蜕变,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一年后,不管是从机关到基层,还是从城市到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已经深入人心。参与环境治理,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意识。

        看着黄河一天天变得清澈充盈,草原一天天更加水草丰美,卓玛加布欣慰地笑了。很多次,他看着眼前这片用脚步丈量过无数次的草地时,心里会感觉暖暖的:蓝天白云下,牛羊悠闲地吃草,野花竞相绽放,黄河静静流淌……



        甘南州担负着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任,被整体纳入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尕海湿地、黄河首曲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境内有洮河、大夏河、白龙江等120多条干支流,黄河流经甘南时的径流量增加108.1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甘南还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林区,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0个,森林公园15个,地质公园5个,保护区和公园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5%……

        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让甘南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全域无垃圾的奋斗目标,也彻底擦亮了甘南的底色,改变了千百年来广大农牧村人畜混居的生产生活方式,革除了人们的落后思想和保守心理,刷新了甘南的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甘南州创造性地实现了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1903个,覆盖全州64%的自然村,农牧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合作市、迭部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卓尼县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合作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迭部县、玛曲县、卓尼县列入全国生态补偿综合试点县。

        每一个亲历过这些努力的人都清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清晰的宏伟蓝图和明确的奋斗目标,甘南才能在今天以惊艳亮相的方式一点一点地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全州没有新建一座水电站、没有新开发一座矿山、没有污染一条河流,生态环境总体持续向好。全州的草原植被覆盖度由2010年的92%增加到97%,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23.33%增加到24.57%,沙化草原面积由2015年的80万亩下降到63.12万亩。与此同时,有序推进若尔盖—黄河首曲国家公园(甘南区域)和美仁、阿万仓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国土绿化行动,尕海湖面积比2000年扩大6倍多,尕海湿地成功入围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距离玛曲县城50公里的阿万仓大草原,因溪流众多、水草丰美而成为游客向往的湿地景区。2019年,阿万仓镇沃特村祖辈以放牧为生的牧民贡华尔开始捧上了“生态饭碗”,实现了从牧民到“老板”的转型——他将自己的2000亩草场交由第三方承包打造成湿地景区,一年有7万多元的租金收入不说,还开起了餐厅。在甘南,像贡华尔这样“转型”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也是当地探索出的广大牧民群众“减畜不减收”的一条成功路子。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甘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然厚植人们的心灵深处。除了“草原愚公”卓玛加布以外,还陆续涌现出了义务植树达5年之久的姬树荣、义务植树4万余株的才旦、“鸟阿爸”西合道等环保人士。我们欣喜地看到,当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一种文明理念和生活习惯时,曾经的“砍树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变身成为“植树人”,挖沙人会变成治沙人,然后凝聚成一份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些年,“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打造和生态治理产生的蝶变效应,让甘南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荣誉,除了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外,还先后获得亚洲旅游“红珊瑚”奖、“十大最受欢迎文旅目的地”“2020中国最佳民宿度假目的地”“中国摄影创作基地”等荣誉称号。在世界旅游联盟发布的2018—2020年100个“旅游减贫案例”中,甘南独占鳌头荣获3席。

        今天的甘南,黄河碧波荡漾,草原繁花似锦。有网友来过甘南后撰文称:“如果人间有天堂,那一定是甘南的模样。”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让九色甘南成了无数人的诗和远方。

        “情”注首曲源头、让生态屏障在精心呵护中巍峨挺拔;“心”系一汪碧水、让生态环境在系统治理中持续改善;“爱”洒黄河流域、让生态红利在绿色发展中全面释放;“梦”萦世界水塔、让生态福祉在共建共享中惠泽千秋……正是因为有众志成城的接续奋斗,“黄河安澜”的千年期盼终将会变成美好的现实。


原刊于《甘肃日报》2022年5月24日第12版

王朝霞.jpg

        王朝霞,女,70后,媒体记者。甘肃省作协会员,甘南州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见《散文》《思维与智慧》《山东文学》《西藏文学》等期刊。出版散文集《因为风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