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扎的雨靴》:藏地儿童片的诚意之作1.jpg       童年是诸多文学和电影作品中时常探讨的经典母题。《圣经》里面多次提到“小孩子”,认为人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欧洲古谚语也称“儿童是人类之父”,而尼尔·西纳德(NeilSynard)的《电影中的孩子》的核心观点则是“童年是伟大的宇宙主题”。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查尔斯·劳顿到史蒂芬·斯皮尔伯格、马基德·马基迪、贾法·帕纳西、阿方索·卡隆和史蒂芬·戴德利,电影史上的重要导演均曾将儿童问题作为影片的探讨焦点。

      年轻的藏族导演拉华加的新作《旺扎的雨靴》可以说是近年来中国儿童片的成功代表作品,影片创造性地对才朗东主的同名短篇小说进行了改编,不仅增强了戏剧性效果和丰富的叙事层次,导演手法也纯熟自然、大巧不工。有学者曾提出“儿童思维与电影手段的相互契合是具体评价儿童影片成败得失的主要标准之一”,按照这一标准,《旺扎的雨靴》可以说实现了两者的完美契合,用可爱真挚、返朴归真的电影手法真正走进了儿童的内心世界。艺术上的成功使得影片得到了了业界的权威认可,相继获得了第12届FIRST青年影展最佳导演奖和第8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受注目编剧奖。

       创作观念的简单纯粹

《旺扎的雨靴》:藏地儿童片的诚意之作2.jpg       罗伯特·布莱松认为:“一门艺术只有在保持它的纯洁性的时候,才具有真正的力量。”拉华加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民俗、现代和传统的冲突、父子关系、人和自然关系等均不是影片最重要的主题,主要还是想表现小孩很单纯很干净的梦想。在FIRST青年影展的影片介绍网页上的导演阐述中也写道:“梦想可以如此简单,等待一场雨的来临。”

       因此不同于以往儿童片过于沉重的主题负累,如对儿童的说教态度及概念、成人化的人物形象刻画或梦工厂动画片的反威权主义色彩,《旺扎的雨靴》在创作观念上着力于恢复对儿童精神世界的真正尊重和切实关注,对成人化叙事观念的摒弃也使得影片的主题简单纯粹、叙事轻快幽默。

       与关心麦田浇水、收割等现实利益关系的成人世界相比,旺扎只关心自己能否在雨天穿上雨靴,拉华加将影片的全部叙事矛盾聚焦于此,并用小男孩旺扎的视点结构了整个故事。这种对儿童心灵的真实观照是儿童片最为珍贵之处,可以说童心逻辑主导了《旺扎的雨靴》的叙事走向。

       导演手法的巧思细腻

       不同于经典儿童片如《小淘气尼古拉》、《跳出我天地》、《纳尼亚传奇》、《白气球》、《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小鞋子》等的单一戏剧情境和人物动机,为了准确刻画旺扎的内心真实需求,导演在使用儿童视点叙事的基础上还对原作进行了戏剧情境的拓展和丰富,并通过前后两个戏剧情境反差对比所产生的喜剧效果辅助刻画人物心理,增强了影片的童真童趣。

《旺扎的雨靴》:藏地儿童片的诚意之作3.jpg       在才朗东主的小说中,主要篇幅集中在旺扎已经拥有了一双雨靴并期盼下雨的场景,前史故事仅提到“旺扎一直没有雨靴,想拥有一双雨靴是他曾经的梦想。”而在影片中,这句话被拓展为了整部影片的前半部分,旺扎的心理动机也从“没有雨靴、不希望下雨”到“拥有雨靴、盼望下雨”的动态变化过程。为了用影像语言将旺扎的内心情感变化视觉化,拉华加采用了戏剧场面的重复对比、对道具(铁皮青蛙、电视节目、塑料袋)的妙用、镜头焦点的虚实变化等导演技法来实现影片的叙事目的。

       如全家一起收看天气预报是贯穿影片始终的重要戏剧场面,爸爸由于只关心麦子的收成从期盼下雨(浇水)到祈祷天晴(收割)的心态变化与旺扎恰巧形成了有趣的矛盾冲突。在影片的明场这一戏剧冲突从未正面呈现,而在影片的暗场部分导演却精心为其设计了各种戏剧动作和镜头运动,用温和幽默的态度准确捕捉到了每一个人物的心理微妙变化。

       在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王子看来,与大胖子红脸先生的账目相比,花儿长刺、羊与花之间的斗争才是“正经事”。在“小王子”们的星球上,那些被成人世界所忽略和遗忘的珍贵情感和美好瞬间才是真正重要的。对于旺扎而言,穿上雨靴才是最重要的“正经事”,为此他不惜用心爱的铁皮青蛙换取了阿卡雪达尔用来防雨的木剑,等待这一场充满绿色愿望的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