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具足无上的智慧、慈悲与方便,他示现许多伟大的行谊以利益众生,例如在身的事业上,他化现各种不可思议的奇迹;在智慧与意的事业上,他则化现可以加持众生的禅定等。而他最伟大的佛行要算语的事业,他教导我们他所得到的成就,经由这些教导,平凡的我们才得以由痛苦中得到解脱,而且能获得真正的宁静与真实的喜乐。
如同虚空般无边无量的众生,他们各有差异性,即使单就外貌言,他们的长相、肤色、高矮与外形等各有差别;至于内心的差异就更大了,每一众生有不同的习性、品味与根器等。因此,若佛法只有一种教授,便难于满足每个众生的不同需求;就如同只用一种药无法治愈所有的疾病一样,必须使用各种不同的药来治疗各种不同的疾病。而且不单是使用的药品有差异,疗法也各不相同,例如对于某些疾病而言宜用对抗疗法,而另一些疾病则宜用顺势疗法;佛法的多样性,其理由与此相同。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他讲过无数的教法;这些法教,可从不同的分类标准来加以区分,例如可依所论的主题、所用的语言、所说的时间等来加以区分。这当中最为普遍的区分法则是依受教学生的根器作分类。如我以前所述,众生可分成两种主要根器:小乘和大乘,合称二乘,这就是佛法中有两种主要教授的原因。在大乘中又可分出两种教法:因乘的一般大乘和果乘的金刚乘。故总括的说便有三乘,即小乘、大乘和金刚乘。
我们无论学习那一乘的教法,基本上都要严守戒律,好的戒律是一切品格的根本,也是善行功德的基础。当具足戒律后,接着应做的三件事是:闻、思、修。像今天大家来此学习佛法,听闻法教,便是修道的一部分,对于那些真正修道者而言,这个教授本身就是他们修道的一个重要部份。
不论何时,当我们接受一个教授时,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产生正确的发心。任何修行与世间的活动,引领我们达到目的地的皆为动机,若初发心有异结果便跟着不同。因此若发心错误,将导致严重而难于弥补的后果,如同吃错药一样。譬如若有人为私利而来听闻法教,这便是错误的发心,他所导致的后果将弊多于利。至于对一位初学者而言,如果是出于好奇心而来,则不算是严重的过失,甚至我认为由于好奇而想多了解一些真理,反而可以藉此引导上修道之路,故未尝不好。若是因为发起菩提心而来听闻法教,那即使光坐在此处聆听本身,就有无穷的功德,同时也是修道的重要一步。
就学习佛法言,不同的发心将造就不同的修道与证果,对于已在修道上的行者而言,有三种不同的发心,以下分别言之:
第一种发心是深感人间现世充满着痛苦,而且未来世若生为人也仍然如此,尤其若是死后堕入三恶道中,那痛苦将远远超过于此,因此就生起避开此等痛苦之心,希望将来能转生到一个充满幸福的人道,甚至投胎于更高更享乐的天道之中,以求避免世俗的苦痛。如果学习佛法的动机是这样,那便是属于下根者的发心。
第二种发心是他不仅了解到下三道之苦,而且也了解到即使生于上三道,也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只要身处轮回中,便是无止境的受苦过程,它一次次地受生与死亡;譬如当我们上一世生命结束后,我们来到今世;今世结束后,我们又将到下一世,有如念珠的没有结尾一样;这种情形也很像轮子的不停轮转,故被称为轮回。生命只要陷在轮回中,就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因此,有人发愿由轮回中解脱,以获得永恒的安详和喜乐,那就是涅槃。这种为个人安乐而寻求涅槃的人,是属于中根者的发心。
第三种是上根者的发心,须知众生中小至昆虫大到最具智慧的高等人类,都希望远离痛苦而获得安乐;因此,我们不仅要自己免于痛苦,也希望诸有情,包括我们的朋友与敌人、认识与不认识者、人类与其它动物等,皆能从痛苦中解脱,获得真正永恒的安乐,这就属于最上根者的发心。
以上共有三种发心,当你发的是下根的心,那你所听闻的法教对你而言便是下根的法教,所证的果也只是下根的果;若你发的是上根的心,那你听闻的法教,便是上根的法教,最后也会证得上根的果。所以学习佛法第一件事就是要生起正确的菩提心,有了正确的菩提心然后接受法教,此时聆听法教将会是一件极大的功德。
在佛法中因果业报的观念是很重要的;有此因必得此果,有此果必根于此因;一切的果报皆由因缘而来,我们接受教法便要有此因果观念,若一开始有正确的发心、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行为,最后必得证圆满的果位;这不仅是对弟子如此,对教授佛法的老师也一样,他必须有正确的菩提心、爱心和慈悲心,为利益那些渴望听闻佛法者而弘法,绝不能是为个人的名闻利养而传授教法,否则亦同样会得到不好的果报。
师如医生,法教如药,而学生则如病人,聆听佛法有如接受治疗。当我们生病时,需要有好的医生开正确的药,作正确的治疗,如果我们切实遵守医嘱,服用正确的药,病就可以得到痊愈。同理,我们学习佛法也一样,老师与法教这没有问题,接着我们应以正确的态度,确实遵照老师的教法而实践,最后才能使我们生命的病症获得痊愈。而目前要作最重要的行为就是:在听闻佛法时生起正确的动机,然后用好的态度与具体的行为,去实践所听闻的法教,这便是一种殊胜的开始。
当你作了正确的发心之后,不论何时的闻思修,都会汇归到圆满你的发心上,当你禅修时,禅修的功德便会增长成就你所发的心,而迅速达到你所要的佛果。若在开始时,发心不正确,则修行无法开展,甚至每一件事都可能会出差错,而使事情无法圆满;所以初发心的正确是非常重要的事。以上简要说明发心的重要。
人生于世有许多需求,如为了生存,需要食物、衣服与遮敝所;当生病时须要医生医药;还有其它身体的需求等等。除了身体的需要外,又有心理与心灵的需求;而其中最重要者当属心灵的协助与灵性的修持,这是生命最主要的核心课题。世界上有各种灵修宗派与大师,他们都各有优点,也各有独特解决生命问题与协助众生的方法,这些宗派大师我们无法于此一一详论。
在此我们只想论述释迦牟尼佛的法教,这套法教最心要之处在于说明众生皆本具真如佛性,我们心的质性本自清净,从未受染污,这是我们现今修持而得于未来成佛的最大保障,也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资产。只是此时此刻我们尚未觉证于此,我们还看不见自己心的本性。甚至,反而深受无明障碍所蒙闭;我们执着于“自我”,而看不到心的本性;这犹如误以彩绳为蛇,除非我们查觉那只不过是彩绳而已,否则就会感觉恐惧和害怕,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原来信以为真的蛇,只是彩绳而已,就好像原来我们执着的“自我”,原来只是假相;届时我们就不会再被它迷惑,我们就会真实了悟到心的本性。
因此,除非我们认知自心的本性即佛性,否则我们的自性就会一直受无明所障蔽。我们毫无理由的执着有一个“我”的存在,事实上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我”。我们常在生活中提到“我的身体”,事实上身体并不是“我”,如果“我”就是“我的身体”,那每个人各时期的身体都有不同变化,是不是“我”就有很多个,所以身体并非“我”;同理心亦非“我”。既然身体非“我”,心亦非“我”;显然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我”在身上,但是我们无始以来误将身心合起来的存在物称为“我”,我们对它产生强烈执着,进而形成习性;于是对我们的朋友、亲戚、家人、国家等产生强烈欲望与占有,而对其它较疏远的众生、反对者、不同理念者、信仰不同哲理者、不同文化背景者,产生疏离感,甚至感到厌恶。因为有我故产生以上的喜爱和忿怒,它是所有错误、痛苦、与悲惨事物的源头。所以最根本的问题是不知真理实相,缺乏智慧,不知心的真如本性,以致产生无明,由无明产生我执,这是一切染污的总源头。
在修道路上的人,有两种不同的性格与根器:一种是性好细节,他需经过多年的学习后,才会将所学应用于修道上。另一种人则一开始就直接把所学汇入修行。对后一类根器者,我们通常给予口诀教授;口诀乃历代上师一代接一代流传而来的心要法教。在藏传佛教的各教派中,都有很多很深的口诀教授,它们在措辞和仪式上虽略有不同,但教法本质则大致相同。
我们首先应了解,一般人常有“执着此生”的习性,他们认为不论成败,或发生何等事,今生都很重要。殊不知此生只是暂时的,鲜少人能活过百岁,更无人得以永生,死亡的到临是必然的事,当死亡到临时,我们都得将一切置之身后,届时唯一能倚靠的唯有佛法罢了。为了顺应这种“执着此生”根深蒂固的想法,佛法标举人身难得以为对治。人类相较于其它类的生命,人身确实非常稀有难得,尤其是具足诸顺缘而远离诸逆缘的人生,更是珍贵难得。有人反驳说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口,可见人身并非如此稀有。当知人类总数虽多,但若与其它生物相比,人类所占比率仍是少数。例如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城市,我们很容易可以数出共有多少人,但要算出究竟有多少小生物居住其中就绝无可能了。甚至在一个房子里,我们都无法算出有多少小生物在里面。
因此,相较于其它类生物,人类只是少数族群,尤其是那些具足诸顺缘的人类,更是殊胜难得。例如诸根完具者,他们听力健全,只要想听闻佛法,便能如愿以偿,又有思考力,他可以理解所听闻的佛法,加上他自己深厚的信心和虔诚心,这样的人生便称为人生宝。因为他有自主的分辨抉择能力,故能分出何者为真佛法,而非只因出身于佛教家庭,或受某人要求与鼓励而信了佛法。其实佛陀也不鼓励我们盲目的信仰,他告诉我们即使他亲自说的话,我们也需用我们的智慧、经验和力量,去进行检证,以判断是否为真实佛法;就好像购买黄金须要检测一般,唯有经过检测过的黄金才能买得心安理得。同理,唯有验证过后的佛法,我们才能产生不可摇动的信心,也才会很踏实的去实践它。
除了具足内在的圆满外,也需具足外在的圆满,例如一个人应该出生在有佛出世的世界,甚至是佛正在转法轮的世界,最少是出生在“中国”:一个有佛法流传的地方。而我们称佛转法轮,意谓佛法有如轮子;轮子可被转动,透过轮子转动我们可以由一地旅行到另一地。同理,经由佛法的修持,我们可以从轮回中脱离出来,而悟入佛陀所达到的断证二功德中。再者,这种经由言教以唤醒我们的根本智,也像是转轮一般,由佛的智慧转移到我们的心上来,故称为转法轮。此外,属于外在的圆满还包括那地区有遵循佛法之人,如和尚、尼师、与在家居士等,他们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还有适宜的居住环境,我们要修行就必须要生活,生活须远离恶缘的环境,才能在不受干扰下精进修行。
当具足以上内外条件者便是人生宝,这在经典和论释中常被提到,这个论证可从原因、自性、数量比率、以及例子的观点等方面来证成,最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人身难得且稀有,甚至要比如意宝还珍贵。我们可以向如意宝祈求所有的所需,包括食物、衣服、住所、医药等等,但是它不能保证我们得以往生上道,不能令我们达到涅槃解脱,不能给予我们究竟证悟。然而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宝贵人身,如果我们努力,好好利用它,我们却可获得究竟证悟,在生命历程中没有比得到究竟觉悟更重要的了,所以说人生宝比如意宝还来得珍贵。
人身不但稀有而且宝贵,一旦失去损失将甚为惨重,它是来自过去生的善因善行,以及虔诚祈愿而得。当我们想到“人生难得”的时候,不单是要了解它字面的意义,更要在内心思维禅修,确实了悟它对佛法修持之重要性。当然执着此身是绝对不对的,因为那将使我们汲汲于世间法;但是当我们拥有这个人身时,如果能以正确的方式善用它,利用它来精进修行佛道,最后达到究竟证悟,则是正确的作法。故第一个步骤是要禅修于这个宝贵人身,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次,应知这宝贵人身也是无常的,所有世间诸相皆为无常,凡是由因缘而来的皆无永恒性,尤其现今所拥有的这个生命,极其脆弱而且多变。我的意思是指寿命的长短并无确定性,即使人类的寿命有个平均值,但是我们并不能确定可以活到彼时,因为有许多终止此身存在的因素随时都会发生,例如外来的意外或内在的疾病,生命有如风中残烛,甚至有时油灯里还有许多油脂,霎那间刮起的风也会吹熄它,我们的生命并没有任何的保证。许多人认为自己还年轻不会死,自己很健康死亡轮不到自己。但这些理由并不充分,因为有许多年轻人比老人们先去世,有许多健康的人比久病多年的人先辞世,这便是无常。以人身之宝贵和无常两者合一来禅修,可以去除我们对此身的执着,这是第一步骤。
再来讨论业果报应,没有人喜欢痛苦,所有人都想获得快乐,然而所有人都生活于痛苦之中;即使是天人亦为如此,他们表象上看来,好像是快乐的,但须知轮回的本质是苦,它交织着三种痛苦,这些痛苦由何而来?盖皆肇因于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此生所有的遭遇都不是无中生有,也非由其它来源产生,而是我们过去行为的果报。因为我们前世做诸善行,故今生能得人身,且具足诸顺缘,有机会修持佛法。反之,一切的逆境如生病、身体苦痛、精神紧张、烦恼不安等,则是自己过去世恶行的果报,而非无缘无故产生,也非他人所造成的,这便是因果业报的观念。
因此,我们若真正希望得到快乐,就必须努力创造快乐之因,那就是出乎真心的爱与慈悲,去尽力行善。我们若不希望受苦,就必须放弃痛苦之因,不要心存恶念而做出伤害其它生命之事。如果我们能确实思维轮回过患和因果业报,禅修于此二者中,将可去除对世间的执着。即使你目前并不了解它的字面意义,那也无妨;当经过一再反复思维其道理和禅修之后,你就会了悟轮回丝毫不值得执着,无论下三道或上三道都只是痛苦;以上是第二个步骤,就是透过思维轮回之过患与世间因果业报这二件事,以去除对此世间轮回的执着。
第三个步骤是生起菩提心去慈悲利他,无始劫以来我们由于对自我的执着,我们总是爱自己胜过爱别人,我们以自己为第一优先,然后才是亲戚朋友等。想一想虽然我们由无始以来始终最照顾自己,以一己的利益为前提,然而我们有得到任何成就吗?我们依然受制于轮回,在轮回中受苦。因此,我们不该再为一己之私,我们只要藉由经验便能得知所有众生都与我们有相同的感觉,都在轮回中忍受痛苦,也都希望获得快乐,所以我们若只关心自己的快乐,而置其它生命的苦痛于不顾,那必是不对的。佛教徒相信生命是延续的,无始以来我们就在轮回中,这么长久的时间里,无有一众生不曾当过我们的双亲或至友,没有一众生不曾与我们有任何联系或私人关系。故此,只为一己之私利,而不关心其它生命的死活是不正确的。为加深这个信念,我们应透过禅修,以开发自己的爱心和慈悲心,然后去除对自己的执着。
当我们发展自己的爱心和慈悲心时,不仅只针对自己的亲朋好友,而且要及于每一众生,以平等心对待所有众生,希望所有众生皆能生起菩提心,也都能开悟成佛。在世间法上,一个具慈悲心而毫无私心的人,他必能关心照顾他人,也必能受到他人的敬重。这种人不管他有无信仰,或属于何种宗教,都是公认的好人。菩提心的意义是以众生为己任,为使每一个众生皆达解脱,一切有情皆得快乐,他日夜精进地成己成人。我们若能思维爱心、慈悲心和菩提心三者,以此来作禅修,将可去除对自己的执着,以上是第三个步骤。
第四个步骤是积聚智慧资粮,从相对意义上说,我们抛弃对此生、世间、与对自已私心之执着,这还是不够,此外我们尚需具备内在真实的智慧,乃能悟入究竟之地。累积福德资粮固然重要,若无智慧资粮的积聚,仍无法走入真实道中。为了要飞翔于天空,我们要有两只翅膀;为了证得佛果,我们需要福德与智慧二资粮,而所谓智慧,就是了悟诸法实相的究竟本性。为此,首先必须训练心意的集中,因为我们的心时时忙碌于层出不穷的念头,我们无法以此散乱心作究竟的禅修。因此需以心意集中的修持为根基,等心性稳定达到集中一味时,才可进而禅修诸法实相的究竟智慧。以上二者的合一,可去除对如梦如幻生命之执着,也可去除认定此生为真的执着,由此可获得究竟的智慧。
功德与智慧必须合而为一,这如同在旅途中行走,我们须要有双腿和眼睛,若没有双腿,我们虽见到道路仍无法前进。智慧如同眼睛而功德就如同双腿,惟有眼睛与双腿相辅相成,我们才得以在路上不断前进。同理,智慧与功德二者亦互为辅成,没有功德资粮,则难于积聚智慧资粮;若徒有功德而不具智慧,则为下策。
在佛法中因果业报的观念是很重要的;有此因必得此果,有此果必根于此因;一切的果报皆由因缘而来,我们接受教法便要有此因果观念,若一开始有正确的发心、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行为,最后必得证圆满的果位;这不仅是对弟子如此,对教授佛法的老师也一样,他必须有正确的菩提心、爱心和慈悲心,为利益那些渴望听闻佛法者而弘法,绝不能是为个人的名闻利养而传授教法,否则亦同样会得到不好的果报。
师如医生,法教如药,而学生则如病人,聆听佛法有如接受治疗。当我们生病时,需要有好的医生开正确的药,作正确的治疗,如果我们切实遵守医嘱,服用正确的药,病就可以得到痊愈。同理,我们学习佛法也一样,老师与法教这没有问题,接着我们应以正确的态度,确实遵照老师的教法而实践,最后才能使我们生命的病症获得痊愈。而目前要作最重要的行为就是:在听闻佛法时生起正确的动机,然后用好的态度与具体的行为,去实践所听闻的法教,这便是一种殊胜的开始。
当你作了正确的发心之后,不论何时的闻思修,都会汇归到圆满你的发心上,当你禅修时,禅修的功德便会增长成就你所发的心,而迅速达到你所要的佛果。若在开始时,发心不正确,则修行无法开展,甚至每一件事都可能会出差错,而使事情无法圆满;所以初发心的正确是非常重要的事。以上简要说明发心的重要。
人生于世有许多需求,如为了生存,需要食物、衣服与遮敝所;当生病时须要医生医药;还有其它身体的需求等等。除了身体的需要外,又有心理与心灵的需求;而其中最重要者当属心灵的协助与灵性的修持,这是生命最主要的核心课题。世界上有各种灵修宗派与大师,他们都各有优点,也各有独特解决生命问题与协助众生的方法,这些宗派大师我们无法于此一一详论。
在此我们只想论述释迦牟尼佛的法教,这套法教最心要之处在于说明众生皆本具真如佛性,我们心的质性本自清净,从未受染污,这是我们现今修持而得于未来成佛的最大保障,也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资产。只是此时此刻我们尚未觉证于此,我们还看不见自己心的本性。甚至,反而深受无明障碍所蒙闭;我们执着于“自我”,而看不到心的本性;这犹如误以彩绳为蛇,除非我们查觉那只不过是彩绳而已,否则就会感觉恐惧和害怕,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原来信以为真的蛇,只是彩绳而已,就好像原来我们执着的“自我”,原来只是假相;届时我们就不会再被它迷惑,我们就会真实了悟到心的本性。
因此,除非我们认知自心的本性即佛性,否则我们的自性就会一直受无明所障蔽。我们毫无理由的执着有一个“我”的存在,事实上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我”。我们常在生活中提到“我的身体”,事实上身体并不是“我”,如果“我”就是“我的身体”,那每个人各时期的身体都有不同变化,是不是“我”就有很多个,所以身体并非“我”;同理心亦非“我”。既然身体非“我”,心亦非“我”;显然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我”在身上,但是我们无始以来误将身心合起来的存在物称为“我”,我们对它产生强烈执着,进而形成习性;于是对我们的朋友、亲戚、家人、国家等产生强烈欲望与占有,而对其它较疏远的众生、反对者、不同理念者、信仰不同哲理者、不同文化背景者,产生疏离感,甚至感到厌恶。因为有我故产生以上的喜爱和忿怒,它是所有错误、痛苦、与悲惨事物的源头。所以最根本的问题是不知真理实相,缺乏智慧,不知心的真如本性,以致产生无明,由无明产生我执,这是一切染污的总源头。
在修道路上的人,有两种不同的性格与根器:一种是性好细节,他需经过多年的学习后,才会将所学应用于修道上。另一种人则一开始就直接把所学汇入修行。对后一类根器者,我们通常给予口诀教授;口诀乃历代上师一代接一代流传而来的心要法教。在藏传佛教的各教派中,都有很多很深的口诀教授,它们在措辞和仪式上虽略有不同,但教法本质则大致相同。
我们首先应了解,一般人常有“执着此生”的习性,他们认为不论成败,或发生何等事,今生都很重要。殊不知此生只是暂时的,鲜少人能活过百岁,更无人得以永生,死亡的到临是必然的事,当死亡到临时,我们都得将一切置之身后,届时唯一能倚靠的唯有佛法罢了。为了顺应这种“执着此生”根深蒂固的想法,佛法标举人身难得以为对治。人类相较于其它类的生命,人身确实非常稀有难得,尤其是具足诸顺缘而远离诸逆缘的人生,更是珍贵难得。有人反驳说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口,可见人身并非如此稀有。当知人类总数虽多,但若与其它生物相比,人类所占比率仍是少数。例如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城市,我们很容易可以数出共有多少人,但要算出究竟有多少小生物居住其中就绝无可能了。甚至在一个房子里,我们都无法算出有多少小生物在里面。
第三个步骤是生起菩提心去慈悲利他,无始劫以来我们由于对自我的执着,我们总是爱自己胜过爱别人,我们以自己为第一优先,然后才是亲戚朋友等。想一想虽然我们由无始以来始终最照顾自己,以一己的利益为前提,然而我们有得到任何成就吗?我们依然受制于轮回,在轮回中受苦。因此,我们不该再为一己之私,我们只要藉由经验便能得知所有众生都与我们有相同的感觉,都在轮回中忍受痛苦,也都希望获得快乐,所以我们若只关心自己的快乐,而置其它生命的苦痛于不顾,那必是不对的。佛教徒相信生命是延续的,无始以来我们就在轮回中,这么长久的时间里,无有一众生不曾当过我们的双亲或至友,没有一众生不曾与我们有任何联系或私人关系。故此,只为一己之私利,而不关心其它生命的死活是不正确的。为加深这个信念,我们应透过禅修,以开发自己的爱心和慈悲心,然后去除对自己的执着。
当我们发展自己的爱心和慈悲心时,不仅只针对自己的亲朋好友,而且要及于每一众生,以平等心对待所有众生,希望所有众生皆能生起菩提心,也都能开悟成佛。在世间法上,一个具慈悲心而毫无私心的人,他必能关心照顾他人,也必能受到他人的敬重。这种人不管他有无信仰,或属于何种宗教,都是公认的好人。菩提心的意义是以众生为己任,为使每一个众生皆达解脱,一切有情皆得快乐,他日夜精进地成己成人。我们若能思维爱心、慈悲心和菩提心三者,以此来作禅修,将可去除对自己的执着,以上是第三个步骤。
第四个步骤是积聚智慧资粮,从相对意义上说,我们抛弃对此生、世间、与对自已私心之执着,这还是不够,此外我们尚需具备内在真实的智慧,乃能悟入究竟之地。累积福德资粮固然重要,若无智慧资粮的积聚,仍无法走入真实道中。为了要飞翔于天空,我们要有两只翅膀;为了证得佛果,我们需要福德与智慧二资粮,而所谓智慧,就是了悟诸法实相的究竟本性。为此,首先必须训练心意的集中,因为我们的心时时忙碌于层出不穷的念头,我们无法以此散乱心作究竟的禅修。因此需以心意集中的修持为根基,等心性稳定达到集中一味时,才可进而禅修诸法实相的究竟智慧。以上二者的合一,可去除对如梦如幻生命之执着,也可去除认定此生为真的执着,由此可获得究竟的智慧。
功德与智慧必须合而为一,这如同在旅途中行走,我们须要有双腿和眼睛,若没有双腿,我们虽见到道路仍无法前进。智慧如同眼睛而功德就如同双腿,惟有眼睛与双腿相辅相成,我们才得以在路上不断前进。同理,智慧与功德二者亦互为辅成,没有功德资粮,则难于积聚智慧资粮;若徒有功德而不具智慧,则为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