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诵妙吉祥名》(简称《诵名》)的主要内容是开演了义与不了义妙吉祥智慧萨埵以及如何获得此智慧萨埵之道。对于这一密续的解释,从印度论师所造的释论来看,可以分为二大类:(1)按瑜伽续解;(2)按无上瑜伽续解。按瑜伽续解中,了义妙吉祥智慧萨埵是指诸佛的无二智;了义妙吉祥智慧萨埵是指无二智为利化机所现的各种妙吉祥曼荼罗天轮。按无上瑜伽续解中,又分两类:(1)按无上部总轨解;(2)按《时轮》解。按无上部总轨解,则开演乐空无别与二谛无别两种妙吉祥智慧萨埵,亦即果位唉旺之意。按《时轮》解,实时轮三类菩萨释中所说的了义妙吉祥智慧萨埵与无相空性一味之不变大乐体性法身以及身心同转一切种相好庄严之色身,简言之,即方智无别金刚瑜伽或第四了义灌顶。
  藏文各版本《丹珠尔》中有不少印度论师所造的释论,其中按瑜伽续解的,有文殊称、媚金刚、月自在称、无垢友、念智称、无二金刚、文殊友、阿嚩都底、无二隐、智称、童称、佛密等,开示上述了、不了义妙吉祥智慧萨埵,及有相、无相瑜伽为证得方便;按无上部总轨解的,有无垢称、欢喜金刚、吉祥无二金刚、智师、阿阇黎无二金刚,开示上述乐空无别与二谛无别两种妙吉祥智慧萨埵,及二次第道等为证得方便;按《时轮》解的,有人王称、时轮足(此二布顿存疑)、白莲、无喻海、日祥,开示所得能得无二金刚瑜伽,及六支瑜伽为证得方便。
  《诵名》的解释法虽有多种,但根据印藏多数大德的意见,此密续究竟的解释应按时轮三类菩萨释。因为,三类释所说的心要即方智无别金刚瑜伽,这也是《诵名》的精华所在。这两者的密切关系,《时轮大疏无垢光》说的很明白:“凡不知《初佛者》(时轮)不知《诵名》;凡不知《诵名》者不知执金刚之智慧身;凡不知执金刚智慧身者不知咒乘;凡不知咒者皆是轮回中人、远离薄伽梵执金刚之道。”具体内容,要等《无垢光大疏》与克珠杰大师的释论翻译出来,大家才能了解。
  本译所用的梵文本见于Alex Wayman所编译的Chanting the Names of Man~jushrii:The Man~jushrii-Naama-Sam.giiti,Sanskrit and Tibetan Texts,(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first Indian edition: 1999)。
  梵文标题全名汉译为:诵薄伽梵妙吉祥智慧萨埵胜义名。《圣诵妙吉祥名》是仁钦桑波所用藏译本的名字,因较流行,予以保留。现作简单题解如下:妙吉祥,梵语为“曼殊室利”。“曼殊”直译为柔软或妙,根据念智称论师的解释,因至尊妙吉祥已离一切粗犷烦恼,故表断恶之道;“室利”译为吉祥,以其已获一切善资粮,故表修善之道。薄伽梵是佛的十号之一,表明至尊妙吉祥久远以来早已成佛。智能萨埵,即智能身,前面已解释(参见第10颂)。诵名,即依诸般名义令解智慧身的含义。这里所说的“名”不是指至尊妙吉祥的名号,而是其智慧身的种种特质。以第35颂为例,“善巧持大幻,成办大幻事,喜以大幻喜,施大幻幻化”,每一句说明其一种特质或体性。此即第11颂中所说的《诵名》之甚深义,也是标题中胜义的意思。至于“广大义”,则是指妙吉祥曼荼罗中的各尊,例如,上述第35颂的四句分别指金刚界曼荼罗北方不空成就部的四位金刚。这是按瑜伽续解,即了、不了义两种妙吉祥智慧萨埵。按无上瑜伽续解,则似乎甚深义与广大义全是指了义妙吉祥智慧萨埵(见前)。(关于"真实名经"这一译名,年前已有专贴讨论,可以参考。)
  翻译过程中,发现沙啰巴所译《佛说文殊菩萨最胜真实名义经》,与梵藏本最接近,故将部分译文予以保留,以示对先德的景仰与对传统的尊重。本人曾尝试仿元释智本用七言译颂,但需加入过多衍词,此乃大忌,故转用五言。言简意赅,便于持诵。
  关于《诵名》的品数,《无垢光大疏》说有十四品,无喻海说有十三品,不将“功德品” (长行)计入,以示与十三金刚持地同法。可见梵文版本也有差异。藏译本中,仁钦桑波的译本中无“功德品”,匈洛卓丹巴的有。但一般来说,平时课诵不念长行。关于《诵名》的偈颂数,《无垢光大疏》说有一百六十二颂,表示以二万一千六百不变乐证空性道灭尽一百六十二脉中一切业风之建立。
  《诵名》品目与偈颂数列表如下:
品名        偈颂
请白品第一     1-16
答品第二 17-22
观六部品第三 23-24
以幻网证菩提次第品第四 25-27
金刚界大曼荼罗品第五 28-41
清凈法界智品第六 42-66[第1-3句]
大圆镜智品第七 66[第四句]-76
妙观察智品第八 77-118
平等性智品第九 119-142
成所作智品第十 143-157
赞五如来智品(又称赞五部品)第十一 158-162
咒配列品(又称咒品)第十二
总结品(又称随喜品)第十三
  《诵名》之殊胜,从上述《无垢光大疏》之引文中可见一斑。要言之,此密续是一切佛语尤其是密法的主体,含摄一切道要。许多道友发心终身受持诵读,因见善本之重要,故有新译之举。如有错误,敬请诸位大德批评指正,以求尽善尽美。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仁钦却札 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