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义”是根据佛经密意而作解说的,所以我们也稍微介绍一下七十义。佛讲了经及咒许多法,总结起来,讲了八万四千法蕴,至于密咒法,并不是聚集很多徒众,对大众宣说的,而是对少数心续已成熟﹑利根的﹑有缘的徒众,以秘密方式宣说的。
七十义只有显教的部份而已。显教的法,佛也有很多是对少数徒众宣说的,至于聚集很多徒众而宣说的法,就是我们所知的三法轮。三法轮中的第一法轮,是佛在鹿野苑宣说的,内容是四谛,故称四谛法轮。第二法轮是佛在灵鹫山宣说的,内容是空性的般若经藏。
般若经藏,主要指广中略三般若经,广品般若经是十万颂(大品般若经);中品般若经是二万五千颂(中品般若经);略品般若经是八千颂(小品般若经)。将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内容约摄起来,就是心经。一般而言,所有阐示空性的经典,均含摄在第二法轮中。
第三法轮是佛在广严城宣说的,第三法轮又称为善抉择法轮,其事例如:解深密经。
第一法轮,主要是为:以五贤徒为主的毘婆沙宗、经部宗等的所化机而宣说的,是依据他们的意愿而宣说的,并非是佛的究竟密意。最后法轮的解深密经是唯识宗的不共经典,主要所化机只有唯识宗,佛只依据他们的意愿而宣说,故亦非是佛的究竟密意。
那么佛的究竟密意是什么?是在灵鹫山宣说的第二法轮——般若经,其对象主要是以中观宗为主,尤其是中观应成派。所以可以说,第二法轮的广中略三般若经才是佛的究意密意,而主要来听闻、思惟、修持的,是中观宗的所化机;至于广中略三般若经诠说的内容是一样的,但由诠说的方式可分为二,一﹑直示:直接阐示出来的内容;二﹑隐示:间接阐示出来的内容。
广中略三般若经直示什么内容呢?直示的内容只说空性而已,一切诸法无谛实成立﹑不由自己方面成立﹑无自性成立,在直示的内容中,只谈到空性而己。直示的内容只有空性的次第,之后,在印度解释空性次第的主要以龙树菩萨、提婆论师、佛护、月称、寂天菩萨等五位为主。
现在我们要讲的七十义,并不是直示空性,而是隐示的内容。隐示与间接阐示是同样的意思。广中略三般若经隐示的内容是八事七十义,所以广中略三般若经间接阐示了全部的八事七十义。当弥勒菩萨解释广中略三般若经时,因为直示的内容,龙树菩萨已作解释,所以只清楚明了的解释了隐示的内容八事七十义,也因此写了《现观庄严论》。
之后,追随弥勒菩萨的有:无着菩萨、世亲菩萨、圣解脱军、尊者解脱军以及狮子贤论师,他们也将隐示的次第清楚地作了解说。所以,广中略三般若经间接阐示的内容称为隐义现观次第。「隐」指不直接明讲,间接表达。现观次第阐示的内容是八事七十义,故称为隐义现观次第。广中略三般若经中的隐义现观次第约摄起有八事,展开有七十义。
《现观庄严论》所诠的隐义现观内容有八事,所以能诠的章节也有八章,一章诠释一事。
《现观庄严论》的八事七十义,应加以了解!在寺院里,八事七十义一定要背起来,因为如果不背起来,就无法辩论;寺院里除了读书外没有其它的事,如果不将八事七十义背起来的话,是不可以的,例如,上课时,多数人已背熟了八事七十义,当老师讲课时是依所背的教导,学生也配合所背的聆听,如果没有背起来,将会吃亏,但我们的情形与他们不同,所以没有背下来,照著书本来会比较好。在寺院里要背的书非常多,但最基本的八事七十义,一定要背起来,例如到辩经场辩论时,是不带任何书本的,如果没有背起来的话,将会大吃亏。
「八事」可摄为三段:三智﹑四加行﹑果位法身。三智是相智、道智、基智。四加行为相圆满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剎那加行。果位法身,与佛是同义词。
八事的基智,声闻有、缘觉有、大乘也有,三道都有。除了八事的基智外,其余的只有大乘才有。七十义的分类中,三智可分为三十个行相,相智有十相,道智有十一相,基智有九相,共三十相。此三十行相,是所应取的对境;四加行是能取者。四加行依于所修三智的三十个行相,将获得果位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