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完全投入,才会体会完全滋味
  一般而言,禅修是为了对治烦恼,但其实,烦恼真的是我们修行道上的庄严和威德,它甚至是帮助我们修行的。怎么说呢?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西游记》故事说,唐三藏西方取经,如果从唐朝边界一下子就到了天竺,故事一下子说完,太容易了,就没有感动人心的力量。一定要唐三藏带着孙悟空、猪八戒等(象征贪嗔痴)的弟子,千里迢迢,一路艰辛的到达天竺,所取之经,才益显珍贵难得。
  修行也一样,你要完全投入,才会了解它完整的滋味,譬如吃辣椒,如果你只舔舔皮,是不会知道它有多辣的,唯有大口咬下、甚至整支吞下,才会真正体会到它到底有多辣。当烦恼很激烈时,它会提醒我们“观看自心”,生起惊觉,当下看清楚烦恼的相貌,看清楚它的过患,就容易找到它的要害和对治的方法。这样清楚强烈的对境,反而比小烦恼更有助于心的修持。

  修心,要像修理手表那么精细
  对治烦恼的禅修,要从粗的烦恼开始,但方法要很精细,就像修理手表一样,我们的心坏了,也要先用放大镜把病根找出来,再精细的修理,让心恢复正常运作。不过,一般人对于烦恼,其实不并真的觉得它有多不好,对它的过患只有模糊、概念化的理解,没有真正生起想断除的心,那就像一辆车开错方向,只是小小调整方向是没用的,一定要禅修整个对调过来才行,就像有人叫你吃大便,如果你还想要不要吃就完了,当然马上说不要!但要到这种确认的程度,一定要透过经验不断观察,很难一次理解。这是一个慢慢习惯、使心熟练的过程,不能像有些人修安忍,是用“硬忍”的方式,就像练硬气功一样,拿砖头就往头上砸。

  对治烦恼的四个步骤
  所以对治烦恼的禅修,步骤约略如下:
  第一步,看到:看到本身,就是禅修的起点。
  第二步,抉择:要培养正确取舍的智慧,就像中药苦口而有益,有些我们想要的东西,其实不需要;有些需要的东西,又不想要。这时就要认清并抉择,我们的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然后把机会给善心。
  第三步,对治:用闻思修,对治业烦恼。
  第四步,禅修:禅修是一个慢慢使心习惯的过程,修行是要让心自在、得到自主权,让硬邦邦的心变软,变得有弹性。

  止的禅修五个身要
  至于如何练习禅修,首先是专一,就是要完全的专注,把散乱的心收摄起来,完全集中在一个目标上,让心如箭,不失焦点不散乱,方法就是“止的禅修”。
  “止的禅修”有身要,一般而言就是指“七支坐法”,就是禅修时身体的七个要点:
  一、全身要放松:身轻松,心才会轻松;
  二、身体要坐直:身正则脉正,脉正则气正;
  三、两肩放松;
  四、舌顶上颚;
  五、眼睛自然下垂,看着鼻尖;
  六、金刚跏趺坐:就是两脚双盘,但采单盘“菩萨坐”也可以;
  七、手持禅定印:两手右上左下交扣。
  “止的禅修”时,要让心专注在所缘境上,可以专注外在的所缘境,如一朵花或一种声音上都可以,重点是“收心”,是心在看,不是眼请在看;或者专注在内在的所缘境上也可以,但以观想“清净所缘境”,如佛像,利益较大。
  现在我们就来观想佛陀成道相,身体是金色的(不是金漆那种金),面容慈祥,眼神柔和的观照着众生,要这样专注的想,剎那剎那的让它很清晰。然后在这样的“所缘境”中,安住片刻,最好能融入所缘境,这就是一次以“佛陀成道相”为所缘境的“止的禅修”。

  短座,但多次数
  禅修要“短座,多次”,但“短座”的意思,不是让你身体马上垮掉,身体要维持同样的姿势,但心放松即可,马上垮掉会知掉刚才的专注。禅修之前,要先让心放松,不想过去,不想未来,这样再开始前面讲的“止的禅修”会比较好。
  不要太计较过去,计划未来,有一个西藏故事说,有个人得了一小袋米,就很高兴的顶在头上,开始做白日梦,心想如果他卖了这一小袋米、赚了钱,就去买一大袋米,又赚更多钱,就去讨个漂亮老婆,生几个可爱孩子,孩子会来叫他吃饭,他就会故意说:“哦,我现在还不想吃。”……想着想着,头就不自觉得摇了起来,头上顶着那一小袋米,就哗啦啦撒了下来!所以空想太多是没用的。

  “我想化成一个祈愿、慈悲,永远跟随你们……”
  在这起伏不定的时节,这三天的课程就像个家,让你们的心休息。我们的笑,诸佛菩萨都看到了;我们的欢喜,遍满十方。课程结束了,但我对你们的心和祈愿永远不结束。真希望化成一个祈愿、化成慈悲,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要记得佛陀入灭前的叮咛:“诸法因缘生,都是无常的。”所以你们回去混乱的世界,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心;也要把这几天所学,分享给有缘人,就像“灯灯相传”,我在遥远的地方,也会感觉到你们像一盏盏光明的灯亮起来,像一颗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夜空,我在遥远的地方会感觉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