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医学的基础理论与西方医学截然不同,其中部分与中医理论是相符的,但又有部分独特的概念。
  在西藏医学中,对胚胎形成之过程有极为精确的描述。在古西藏的医典中,早有记载妇女受孕及胚胎自受精始每周的发育情况。这些详尽细致的描述,令现今的西方医学家也深表惊讶。
  对死亡的过程,西藏也有甚为精确的学问。对佛教徒来说,预先了解临终的过程细节其实是很重要的。在西方,很多人都喜欢向西藏僧人及医师讨教有关死亡的过程。但在东南亚,很多人对谈论死亡有些忌讳,所以我们现在就不谈这方面了。
  对人体解剖生理学,藏医体系中也有很准确的资料。藏医学把人体区分为七种基质及三种秽质:血、唾液、脂肪、肌肉、精、骨及骨髓为七基质,汗、尿及粪便为三秽质。这些物质在体内有一定的量,过多或过少及相互间之平衡失调都会引致疾病。此外,藏医对人体骨骼结构、五脏六腑及肌肉组织等的学问也完整而准确,与现代科学研究结果不谋而合,但这些学问却比西方科学早了千多年就形成了。
  在藏医学中,经络系统是很重要的一门学问,这一点与中医学是相似的。经络可以被归纳为黑脉与白脉两组。黑脉又分为跳动脉与不跳动脉两类,全部由心部向身体各部分伸展。白脉源自脑部,如榕树根般向下延伸而遍布全身。这些经络,是藏医学的关键。在放血或针灸时,都必须依据经络系统学问而进行。身体及精神上的病症,也大多与经络有直接的关系。
  人体的生理与心理功能由三大元素所维持,即“隆”(loong)、“赤巴”(tripa)及“培根”(beygen)。这三种元素的形成与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有直接的关连。在正常健康的情况下,三者是相互平衡而协调地运作的。如果有内在因素(年老等因素)或外在因素(季节变化、起居饮食等因素)导致这三者之一或几种过盛或过弱,三者的平衡状态便会失调,从而引致七基质及三秽质之不平衡,进而演变成身心的病症。藏医的工作,便是透过施药或其它疗法把各元素调整至本来之协调平衡状态,从而令身体重获健康。
  “隆”是推动人体机能的动力。它基本上就等于中医学中所说的“气”,但在细节定义上或许有些微的异处。肉眼虽然看不到气的存在,但它是的确存在的一种元素。它无形态、无味、无色,但可以由脉诊等方法探测得知。气的原始形态是四大元素中的风大。即使在这间讲堂中,也充满了风大,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风大是四大元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是整个宇宙运作的基础,例如星体运作之轨迹、速度及相互间之适当距离等都是由风大这元素所维持的。
  身心的各种病患,大多都与气有关连。在医学上,如果不承认气的存在,或对它的认识不够,任何诊断及治疗顶多只能达到次等的水平。所以,一个对气缺乏认识的医学体系,并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西方医学现今已达到极高的水平,有极多科学仪器,又能做到很多传统医学办不到的事情,但却偏偏缺乏了对气的认识。如果西方医学有一天承认了气脉的存在,配合气脉学问及西医的先进科技,肯定会令人类医学发展达到想象不到的水平!
  气充斥于人体内所有部位,聚集于脑、心及骨骼中而运行于体内之经脉。它维持肢体活动、呼吸、思维感觉、排泄、分解食物及血液之循环。气又可细分为五种:持命气、上行气、遍住气、下泄气及伴火气。持命气支配吞咽、呼吸等动作及五官之反射,与精神心智有直接关连。上行气支配口语及记忆力。遍住气游走于全身而支配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等。下泄气在肛门、大肠、膀胱等部位运行,支配大小便排泄、精液的生产运输及妇女分娩等功能。伴火气运行于胃、肝、肠及膀胱之范围,支配消化食物及运送营养等人体功能。
  “赤巴”的功能是调节体温及主持消化。洋人多把“赤巴”译为“胆汁”(bile),衲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译法。“赤巴”是一种元素、一个概念,它的确与胆汁有关,却并非一种如胆汁般的实质。有些研究过中医学的弟子说,藏医学所说之“赤巴”概念等同中医学中所说的“火”,这说法似乎是正确的。
  “赤巴”本身有热的特性,由四大元素中之火大所产生,它又可细分为五种:能消赤巴、变色赤巴、能作赤巴、能视赤巴及明色赤巴。能消赤巴位处于胃部,支配消化及产生热能。变色赤巴住于肝脏,血液、粪便及胆汁中的色素是由它产生的。能作赤巴位于心部,与情绪变化有关连。能视赤巴位于眼部,令眼睛感官有辨别观视之功能。明色赤巴遍布于人体表皮,支配皮肤光泽及气色。


  “培根”由原始四元素中之水大及地大产生,与人体的体液分泌有关。洋人把“培根”译为“痰”(phlegm),这并非正确的翻译。“培根”这元素,广泛包含了津液及其机能。“培根”也可细分为五种:能依培根的作用是调节其它四种“培根”,令它们运作正常协调。能化培根负责配合伴火气及能化赤巴令食物消化。能味培根主管舌根辨味之功能。能足培根位于头部,支配情绪反应。能合培根分布骨骼关节内,作用是令骨骼连合及令关节活动顺畅灵活。
  以上所说的三元素理论,是西藏医学立说之基础。任何病症,都源出于三元素之异常状况。一般来说,“赤巴”病属于热症,气病及“培根”病多为寒症。三元素与三种“内病”(即贪念、瞋恨及愚痴)相关,贪念盛强是气类病的内在导因。瞋恨、急性及发脾气是“赤巴”类病之内因。肥胖及睡眠过度等是“培根”类病的主因。这里所说的气类病、“赤巴”类病及“培根”类病是简化了的说法,在实际情况中,病况当然是非单一性的复杂情况。
  上述这三种元素的自然平衡是不断在调节的,例如年青小孩体内的元素多是以“培根”为强的,年老者则以气为强。此外,三元素理论亦可套用于观察人的体质:天生体质气盛的人一般瘦弱、肤黑、怕冷、喜吃酸苦味食物、易患感冒及气喘等病。体质以“赤巴”为盛的人体型中等、聪明、易怒、多汗、急性子、易患头痛及发烧等病。“培根”偏盛的人大多偏胖、肤白、较懒、易患肾病及发冷。以上介绍只是最简化的说法,大部分人的体质是两种元素的混合型。因应不同之体质、季节及生活习惯,藏医学在养生及保健方面有不同的相应措施。
  疾病的形成,主要的内因是贪、瞋、痴等三种“心病”。有了这些内因,又碰上了饮食不当(如食用过多凉性或燥性食物等因素,体内的三元素、七基质及三秽质就会出现失调的情况)、气候变化、细菌入侵等外缘及辅因时,病就会在体内蓄养待发,到被诱发时就成为疾病了。所谓“失调”,就是说某种物质过多、过少或运作反常三种情况之一。失调的现像往往也不会是单一出现的,例如在气弱时,“培根”往往就会出现过盛的现像,因为此二者是相互克制的。其它元素、基质与秽质的相互影响同样有其相克或相生的法则。
  藏医把病症归纳为四百零四种类,每一类又包括了多种病症在内,但它们不外乎是三元素、七基质及三秽质的异常所致,归根究底都是与三元素有关的,但亦可用另一种分法把病症归纳为寒症与热症。西藏医学中的诊断学,主要就是建基于三元素理论之上的。在色诊时,医师依病者的面色而判断所患病症之性质,例如说脸色白而无血者,多是“培根”失调的情况。在尿诊时,医师若见病人尿液色淡而泡多或发蓝,若脉诊及色诊判断结果相符,则可判为气类病。在脉诊学中,一样是根据三元素各别失调时之脉搏跳动特征而断症的。
  藏医治疗方面的原理也与三元素理论有关。医师依病症之属类及寒热而下药,寒者暖之,热者凉之,分别配以方剂或其它疗法对治。若在三元素都失调时,则要依各别病况轻重及主次而治疗。
  西藏医学在胚胎学、病因及病理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水平,绝对不比现代科学逊色!衲刚才所说的只是极度简化了的介绍。如果大家有机会学习藏医理论,衲肯定您们会对其精确的内容感到惊叹。很多学过西医的人,在研究历史悠久的西藏医学时,都惊叹它在人体结构、胚胎发展及体内系统运作方面的认识之深度。

  “培根”由原始四元素中之水大及地大产生,与人体的体液分泌有关。洋人把“培根”译为“痰”(phlegm),这并非正确的翻译。“培根”这元素,广泛包含了津液及其机能。“培根”也可细分为五种:能依培根的作用是调节其它四种“培根”,令它们运作正常协调。能化培根负责配合伴火气及能化赤巴令食物消化。能味培根主管舌根辨味之功能。能足培根位于头部,支配情绪反应。能合培根分布骨骼关节内,作用是令骨骼连合及令关节活动顺畅灵活。
  以上所说的三元素理论,是西藏医学立说之基础。任何病症,都源出于三元素之异常状况。一般来说,“赤巴”病属于热症,气病及“培根”病多为寒症。三元素与三种“内病”(即贪念、瞋恨及愚痴)相关,贪念盛强是气类病的内在导因。瞋恨、急性及发脾气是“赤巴”类病之内因。肥胖及睡眠过度等是“培根”类病的主因。这里所说的气类病、“赤巴”类病及“培根”类病是简化了的说法,在实际情况中,病况当然是非单一性的复杂情况。
  上述这三种元素的自然平衡是不断在调节的,例如年青小孩体内的元素多是以“培根”为强的,年老者则以气为强。此外,三元素理论亦可套用于观察人的体质:天生体质气盛的人一般瘦弱、肤黑、怕冷、喜吃酸苦味食物、易患感冒及气喘等病。体质以“赤巴”为盛的人体型中等、聪明、易怒、多汗、急性子、易患头痛及发烧等病。“培根”偏盛的人大多偏胖、肤白、较懒、易患肾病及发冷。以上介绍只是最简化的说法,大部分人的体质是两种元素的混合型。因应不同之体质、季节及生活习惯,藏医学在养生及保健方面有不同的相应措施。
  疾病的形成,主要的内因是贪、瞋、痴等三种“心病”。有了这些内因,又碰上了饮食不当(如食用过多凉性或燥性食物等因素,体内的三元素、七基质及三秽质就会出现失调的情况)、气候变化、细菌入侵等外缘及辅因时,病就会在体内蓄养待发,到被诱发时就成为疾病了。所谓“失调”,就是说某种物质过多、过少或运作反常三种情况之一。失调的现像往往也不会是单一出现的,例如在气弱时,“培根”往往就会出现过盛的现像,因为此二者是相互克制的。其它元素、基质与秽质的相互影响同样有其相克或相生的法则。
  藏医把病症归纳为四百零四种类,每一类又包括了多种病症在内,但它们不外乎是三元素、七基质及三秽质的异常所致,归根究底都是与三元素有关的,但亦可用另一种分法把病症归纳为寒症与热症。西藏医学中的诊断学,主要就是建基于三元素理论之上的。在色诊时,医师依病者的面色而判断所患病症之性质,例如说脸色白而无血者,多是“培根”失调的情况。在尿诊时,医师若见病人尿液色淡而泡多或发蓝,若脉诊及色诊判断结果相符,则可判为气类病。在脉诊学中,一样是根据三元素各别失调时之脉搏跳动特征而断症的。
  藏医治疗方面的原理也与三元素理论有关。医师依病症之属类及寒热而下药,寒者暖之,热者凉之,分别配以方剂或其它疗法对治。若在三元素都失调时,则要依各别病况轻重及主次而治疗。
  西藏医学在胚胎学、病因及病理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水平,绝对不比现代科学逊色!衲刚才所说的只是极度简化了的介绍。如果大家有机会学习藏医理论,衲肯定您们会对其精确的内容感到惊叹。很多学过西医的人,在研究历史悠久的西藏医学时,都惊叹它在人体结构、胚胎发展及体内系统运作方面的认识之深度。

  “培根”由原始四元素中之水大及地大产生,与人体的体液分泌有关。洋人把“培根”译为“痰”(phlegm),这并非正确的翻译。“培根”这元素,广泛包含了津液及其机能。“培根”也可细分为五种:能依培根的作用是调节其它四种“培根”,令它们运作正常协调。能化培根负责配合伴火气及能化赤巴令食物消化。能味培根主管舌根辨味之功能。能足培根位于头部,支配情绪反应。能合培根分布骨骼关节内,作用是令骨骼连合及令关节活动顺畅灵活。
  以上所说的三元素理论,是西藏医学立说之基础。任何病症,都源出于三元素之异常状况。一般来说,“赤巴”病属于热症,气病及“培根”病多为寒症。三元素与三种“内病”(即贪念、瞋恨及愚痴)相关,贪念盛强是气类病的内在导因。瞋恨、急性及发脾气是“赤巴”类病之内因。肥胖及睡眠过度等是“培根”类病的主因。这里所说的气类病、“赤巴”类病及“培根”类病是简化了的说法,在实际情况中,病况当然是非单一性的复杂情况。
  上述这三种元素的自然平衡是不断在调节的,例如年青小孩体内的元素多是以“培根”为强的,年老者则以气为强。此外,三元素理论亦可套用于观察人的体质:天生体质气盛的人一般瘦弱、肤黑、怕冷、喜吃酸苦味食物、易患感冒及气喘等病。体质以“赤巴”为盛的人体型中等、聪明、易怒、多汗、急性子、易患头痛及发烧等病。“培根”偏盛的人大多偏胖、肤白、较懒、易患肾病及发冷。以上介绍只是最简化的说法,大部分人的体质是两种元素的混合型。因应不同之体质、季节及生活习惯,藏医学在养生及保健方面有不同的相应措施。
  疾病的形成,主要的内因是贪、瞋、痴等三种“心病”。有了这些内因,又碰上了饮食不当(如食用过多凉性或燥性食物等因素,体内的三元素、七基质及三秽质就会出现失调的情况)、气候变化、细菌入侵等外缘及辅因时,病就会在体内蓄养待发,到被诱发时就成为疾病了。所谓“失调”,就是说某种物质过多、过少或运作反常三种情况之一。失调的现像往往也不会是单一出现的,例如在气弱时,“培根”往往就会出现过盛的现像,因为此二者是相互克制的。其它元素、基质与秽质的相互影响同样有其相克或相生的法则。
  藏医把病症归纳为四百零四种类,每一类又包括了多种病症在内,但它们不外乎是三元素、七基质及三秽质的异常所致,归根究底都是与三元素有关的,但亦可用另一种分法把病症归纳为寒症与热症。西藏医学中的诊断学,主要就是建基于三元素理论之上的。在色诊时,医师依病者的面色而判断所患病症之性质,例如说脸色白而无血者,多是“培根”失调的情况。在尿诊时,医师若见病人尿液色淡而泡多或发蓝,若脉诊及色诊判断结果相符,则可判为气类病。在脉诊学中,一样是根据三元素各别失调时之脉搏跳动特征而断症的。
  藏医治疗方面的原理也与三元素理论有关。医师依病症之属类及寒热而下药,寒者暖之,热者凉之,分别配以方剂或其它疗法对治。若在三元素都失调时,则要依各别病况轻重及主次而治疗。
  西藏医学在胚胎学、病因及病理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水平,绝对不比现代科学逊色!衲刚才所说的只是极度简化了的介绍。如果大家有机会学习藏医理论,衲肯定您们会对其精确的内容感到惊叹。很多学过西医的人,在研究历史悠久的西藏医学时,都惊叹它在人体结构、胚胎发展及体内系统运作方面的认识之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