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20721065815.jpg

阿来为本报读者签名送书(西海全媒体记者 邓建青  摄


        海拔4000米,千余公里的行程,高原上近十天的长途奔波,只为三江源立传。

        七大平台同步直播,两小时的思想交流,十万人次在线观看。

        7月19日15时,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做客西海全媒体直播间,畅谈生态文学中的青海之美。


溯源而上,为青海的山河立传


        对话阿来,了解阿来的生态感悟,这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期待。

        7月18日,西海全媒体《对话阿来——生态文学中的青海之美》的海报一经发布,便在网友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微信留言、电话咨询,网友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一次对话的关注。

        其实,阿来对青海并不陌生,近十年来,阿来的身影,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在青海的高山大川之间,游走于青海的河流湖泽之畔,有关青海的文学表达,也不时地闪现在阿来作品中的字里行间,比如,他在小说《格萨尔王》中对青海山川风物的描写,比如,玉树地震后,他对抗震救灾精神的深情礼赞。对于青海来说,阿来更像是一位相熟相知的文化行者。

        此次来青,阿来担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他是应青海人民出版社的邀约,完成《新山海经》丛书之《三江源传》的采风考察任务。

        《新山海经》丛书,是一套以青海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历史之美为描写对象,以为山河立传、为时代讴歌、为生态呐喊、为使命担当,以青海三江源、祁连山、昆仑山、青海湖以及长江、黄河、澜沧江为文学线索的主题图书策划,丛书将邀请活跃在我国当代文坛的七位一线作家展开创作,阿来是七位作家中第一位来青海的采风者。

        从达日到治多,从玛多到共和,阿来沿着黄河溯源而上,以他作家独特的视角,观察着高原,感悟着高原。


对万物的尊重,让人心生平静


        来青没几天,阿来便来到了黄河源头扎陵湖和鄂陵湖。天高云淡,一群群赤麻鸭在湖畔起起落落,这一幕让第一次见到扎陵湖和鄂陵湖的阿来倍感亲切。

        面对这样的景色,有什么感受?阿来坦言,在信息十分发达的今天,人世间的很多景色或许都不可能带给人太多的意外,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可是“只有你身临其境,只有你真正涉足这片土地时,你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

        赵姣姣,青海人民出版社编辑,曾陪同阿来走完十几天的采风全程。在她的印象中,阿来是一位对自然充满热爱的人,阿来有着丰富的植物知识和地理知识,每到一处,阿来几乎能随口叫出所有植物的学名。要知道,在海拔4000多米的黄河源头,不乏类似绿绒蒿这种罕见的植物,阿来对青海的熟知,由此可见一斑。

        阿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植物的探究,仅仅局限于“本草”,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植物”作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可是对于生态的概念来说,这显然是不够的,任何生物都有它的价值,这是大自然的伦理,更是生物进化的必然,也恰恰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阿来才觉得自己走进黄河源时“人会变得十分平静”。


青海对生态保护贡献巨大


        如何理解青海的生态价值和生态保护的意义?善谈的阿来竟有了片刻的沉思,沉思过后,他悠悠答道,这几年,他在高原上行走,感受最多的就是青海生态的变化。

        他说,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年前,三江源地区有不少地方出现了黑土滩,可是经过十几年的治理,这样的地方变得越来越少,这是青海人对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巨大的贡献。

        阿来希望生活在祖国中东部的人都能对青海的生态建设成就充满敬意,并且能做到“反哺”。

        阿来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黄河源头的玛多县,为了黄河源区的生态保护,这几年,牧民们用牺牲个人利益的方式,保护了自然环境。

        阿来说:“我沿着黄河一路走来,看到的是两条河,一条是地理意义上的黄河,另一条是沿着黄河一路东去的高压电缆,这是青海人这几年新能源建设的成就,巨大的电力与黄河水相伴,汩汩东逝,支援了沿河省市的建设。”

        其情可感,其情可佩。


用生态文学与高原对话


        长达两小时的直播中,阿来多次与网友展开互动,互动的话题大多与文学有关。

        有网友问,您是怎么理解生态文学的价值和意义的?

        阿来说,文学是人类文明的创造,它具有某种“先知先觉”的功能,生态话题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是关系到人类命运和切身利益的话题,生态保护是人类的共识,生态文学的功能,就是唤醒人们保护生态的意识,“生态文学就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对话”。

        阿来给网友讲述了采风过程中听到的这样一个故事,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曾经是一片沙漠,几代沙珠玉人经过不懈努力,让沙珠玉重披绿装。在阿来看来,沙珠玉的故事就是青海的《沙乡年鉴》。

        感动着阿来的感动,憧憬着阿来的憧憬,有网友留言,三十年前,沙珠玉一片黄沙,让人心生悲凉,如今,沙珠玉重披绿装,让人充满期待。

        此前,阿来在与青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展开座谈时说,每一次对高原的书写,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每一次重返青海,都有不同的关注,这一次,绿色的青海,再一次成为了他关注的主题,从这个意义而言,绿色的青海,生态的高原,或许会为阿来的文化创作,注入新的内容,带来新的灵感。


生态的青海,唤醒对真善美的追求


        行走时,感受一片土地的魅力,沉思中,唤醒一种不老的情怀,一次直播间的言说,激荡着阿来的粉丝们对他的敬意。

        阿来说,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诉求,在他看来,真善美三者其实是相通的,在人类对卓越的追求过程中,美是方式,真是目标,善则是动机。在与网友互动的过程中,阿来站在一个外来者的立场和角度关照着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他说,青海是生态重地,青海的生态保护关系到很多人、很多地区的发展,所以青海的生态保护事业理所应当地放置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去审视。

        这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在高原短暂的夏日,一切生机勃发,阿来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感受着高原旺盛的生命力。

        这也是一次充满了启示的对话,在直播间的问答中,在与网友的互动里,阿来,以一位作家的眼光,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青海。


原刊于《西海都市报》2022年7月20日(西海全媒体记者 李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