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帐篷挂在犬吠上/静的广远勾下头颅 /水草高过天空/ 它绵延的河流,山川,雪线/或者一个牧人回家的夜/被泪水沦陷/背向一头牦牛/就怎么也靠不近/就像原乡回眸依稀的我/草原走动的身影/盖住一圈滩寂寞/一根草摸我/像身体中央有什么走过。” 这是诗人仁谦才华《黑马圈:一条河绵延草尖》的一首小诗。作家刘梅花曾这样评价说:“这样的文字,干净清冽,像清风徐徐走过牧草尖,草波起伏,松树的清香幽微而至。”对于这个看似粗犷豪迈的西北汉子来说,这样细腻而隽永的文字让人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感,但是了解他之后,却又觉得他拥有这样的文字是自然通透又合情合理的。
仁谦才华,这个名字听上去就很有“才华”,而他的才华,就体现在一字一句的诗歌里,从他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仁谦才华的诗歌拥有浓厚而清冽的草原气息,如同一口香浓的酥油茶,沁人心脾。仁谦才华说:“我自小在牛背上长大,对草原有深入肺腑的情感。至于与文学结缘,跟很多作家相反,我是‘被动’地爱上文学的。记得应该是我17岁那年,那时我还在天祝师范上学,几乎每周六都要去表哥的住处,他当时在县志办工作,闲暇之余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和哲学方面的书籍,也有意识地给我推荐些文学书籍让我看,恐于他向我提问书里面的相关内容,就硬着头皮去看,时间长了也就喜欢上了文学。”
上天祝师范时,仁谦才华的专业是藏语文。仁谦才华说:“本民族文学对我后来的汉语诗歌创作或多或少起到了一些影响。比如:藏族诗歌里的比兴手法,藏族格言和佛学思想等等。尤其是《格萨尔王传》,这部藏族同胞引以为自豪的英雄史诗除了让我感受到本民族文学的精髓外,其中所运用的生动语言对我影响也很深。”读仁谦才华的作品时,能感受到他对草原上万物的描摹,不动声色却又独具魅力,细腻,精准,朴实明快。在仁谦才华如梦似幻的诗里,浮现着寺庙、草原、风马旗、玛尼堆、经轮、帐篷、牛羊等藏地元素,给人一种草原民族特有的色彩碰撞感和雄浑骁勇的魅力,如他的组诗《云水谣》中《经过村庄》:“豁开的石圈里∕三头牦牛在反刍夕阳∕我经过时,它们抬头看了看∕又在草垛上撕了把黄草∕没有亲近,也没有疏远∥院墙,是粪块垒砌的∕是露水,雾雨,花草兴衰的时光和∕阳光的籽粒垒砌的∥在牧场∕那月亮的清泠∕一只蝴蝶高过花枝的孤独∕今夜,会不会被海拔里张望的冬虫夏草∕一一收起∥河,还没有开∕它的声响,仿佛柳枝在摇曳∕仿佛朦胧月光里起舞的仙女∥庄子,是空的∕庄子里的牧民∕或许早已逐草远牧去了∕或许正在城市的塔吊下和着水泥∥几声咳嗽,从庄子深处传出∕那声音∕很响,很响……”这种如蒙太奇般的寥寥数笔的语言,一句一句交错和铺垫出村庄的美丽、孤独和寂寥,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和感慨。
天祝师范毕业后,仁谦才华当过3年小学教师,7年乡镇干部,之后一直在县文联工作,在这期间创作的多部作品在纯文学核心期刊发表,大部分诗歌已收入他的3部诗集。还获得了第十九届“文化杯”全国鲁藜诗歌奖、黄河文学奖、《飞天》十年文学奖等奖项。仁谦才华说:“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对我诗歌创作的激励鞭策,也使我更加清新地认识到了诗歌写作的担当和使命。一次次的语言的探索实验,使我深刻体悟到一个优秀诗人应具有的生命体验与思想立场、美学发现与终极想象、悲悯情怀与批判精神。”
多年来,仁谦才华在写作的路上不断尝试、感悟、创新,使得他的写作一直“在路上”。他说:“写作的过程即是知识积累和信息储备的过程。写作关乎一个作家写作生命的质量,作家写作和一般化的写作侧重点不同,一般化写作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和故事情节上,而作家写作则更注重语言技巧、语言特色、细节处理、文章构架诸方面的研究。成熟的文学作品要有作家的思想、立场、价值观、真情实感和独特表达。”
记者问仁谦才华,如何在短短的诗句中融合信息量密集的多种元素和情结。他说:“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应社会生活,我的主创方向是诗歌,除了写作大量的诗歌作品,我还喜欢杂读,内容涉猎历史、宗教、哲学、小说等等。读书让灵魂变得更高贵,让精神变得更自由。就诗歌创作而言,是一个来不得急躁地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扬弃、不断自我否定、不断重新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读书、观察、发现、寻找、思考、体悟、升华。比如细节的把握,意象的选取,意境的构建,语言的打磨推敲,语言密集和疏朗的关系,节制语言的运用,以及如何让灵魂的、生命的气息在诗歌语言中流畅起来,如何从小我走向大我,如何让常人眼中无法组合的语言碰撞在一起,进而构建新的语境等等。”
对于读者来说,朗读一位诗人的作品也许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而对于诗人来说,一首诗歌创作并非易事,他们的创作需要灵感,并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凝结成的作品来透露和表达或者隐喻自己的内心,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沉淀、去积累。仁谦才华说:“我一直奉行思考大于写作的创作理念,自觉地把笔触伸向自己熟悉的草原、民族这个大背景,自觉接受蓝天、白云、雪山、草原、帐篷、牧人的滋养和浸润,在诗歌创作中融入历史、哲学、宗教、人性方面的思考,在生活的琐碎中发现诗意,提纯诗意,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附着到意象上,让意象自然地扩散心灵深处的细微波痕,在波痕里体味言尽意不尽的弹性和张力,让宁静、内敛、澄澈的语言在诗歌里缓缓流淌起来,在诗歌创作和诗意的美学光芒中折射一种厚重、沧桑、神秘和空灵的质感,写出干净的、深度的、温暖的文字,写出有人性和审美性的文字。”
诗歌集《大野奔跑》是仁谦才华近年来的倾心之作,该作品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诗集由作家张存学作序,收录了仁谦才华4年来发表在《诗刊》等刊物上130余首诗歌。张存学在序中这样评价:“语言,既是阻碍,也是抵达之路,这个紧张度也是考验一个写作者的坎,这个坎过得好一些就能够把握住诗抵达生命的本真,把握不好,就会在空泛的意象中游走。仁谦才华在这方面的蜕变,从他这本诗集能够看出,他由早期的直抒胸意、向外张扬变得安静起来,变得从容而多思,也变得独立而内在……”
多年来,仁谦才华一直饱含着对草原的深情,他以自己的目光凝望着草原的上物换星移、草长莺飞,这种自然的力量是他创作的源泉。他把草原的一草一木都融入文字,让他的文字如草原雄鹰般展翅飞翔, 诗人最享受的其实就是创作时心灵的自由飞扬。仁谦才华说:“诗人就是用作品来说话。一个诗人要想创作出经得起时光考验的佳作,必须要有前卫的视野、开拓的思维,要有敬畏文学的情怀、虔诚的写作态度,注重时代价值,以定力反省自己,以写作意识与技艺,把文化经验和生活经验、个人经验和普通人性结合起来,突破惯性写作,以文学的创造性开辟未知天宇。一个作家的意义就在于他创造了语言的可能性。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修行方式,坚持下去,作品就会像平静湖面上投掷石子一样,将涟漪一圈圈扩散开去,在读者心灵深处丰满和灵动起来,立起来,燃烧起来,且独立的活着。”
原刊于兰州日报社全媒体“文化名人访谈”栏目
仁谦才华,藏族,又名车才华 ,甘肃天祝人。中国作协会员,第五届甘肃省作协理事,曾就读鲁迅文学院。作品散见于《诗刊》《民族文学》《星星》《海燕》《飞天》《延河》《草堂》《四川文学》等刊物,出版诗集《阳光部落》《藏地谣》《大野奔跑》。作品获第十九届、第二十八届鲁藜诗歌奖,黄河文学奖、玉龙艺术奖、乡土诗歌奖、《飞天》十年文学奖。作品入选多个选本。主编有《走进天祝》《乐韵天祝》等10部文化丛书。有作品译为韩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