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觉乃•云才让,1977年生年于甘肃卓尼,四川人民广播电台藏语部编辑,宗教学博士。主要从事藏汉双语文学创作、文学翻译等工作,主要作品有汉语诗集《燃烧》,藏语综合集《我的年轻世界》,汉语散文小说集《角受伤的牦牛》,歌词《雪山人》(双语)等。曾获得第五届藏语最高文学奖——“章恰儿”文学奖新人新作奖。2008年获得少数民族文学最高奖——“骏马奖”。
采访手记:获悉觉乃•云才让得“骏马奖”的消息后,遂致电向他表达了由衷的祝贺,在挂断电话之余不禁感叹因果之理的殊圣,切不管你有多少过往,也不管你是多大年龄,只要为民族的进步呐喊,为自己的梦想奋斗,就总会收获快乐、满足和其它的意想不到。“骏马奖”青睐30岁刚出头的云才让实属意料之中,也是幸运有加,相信这会为他今后的创作之路带来更多的勇气和力量,但对于这位年轻人来说,一路上的付出决不仅仅是为了换取几份荣耀,一路上收获的也决不仅仅是可以看到的几座奖杯和几本证书,更多的付出与收获正融入他不断成长的内心,散发出阳光的气息。
我与云才让相识相知已是数年,常推心置腹,相谈甚欢,其热情、真诚和对民族前途的思虑、信仰的固守都让人钦佩有加,他从偏远牧区的懵懂小子到藏地文坛的新锐势力,经历了诸多变化,却天性依旧,时时以“牧人的孩子”自居,对雪域大地充满怜爱,从其创作的歌词《雪山人》中可见一斑。
藏人文化网 借觉乃•云才让获少数民族文学最高奖——“骏马奖”之喜,采访了刚刚获奖归来的双语作家。
采访时间:2008年12月10日
采访地点:四川省成都市四川人民广播电台
受 访 者: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藏族作家觉乃•云才让
采 访 者:藏人文化网 华锐•索南
曾经是半个“出家人” , 为了父母考取了博士
获得“骏马奖”的觉乃·云才让
藏人文化网:首先祝贺你获得了少数民族文学最高奖——“骏马奖”。
觉乃•云才让:谢谢。
藏人文化网:在大家印象中,你是藏族文坛的一个多面手,既是藏汉双语文学创作者、宗教学博士,词作者,也是文学翻译、新闻传播者,你如何来兼顾这些工作并能保证作品的品质?是不是有时候也需要放弃或者割舍有些创作的愿望或想法?
觉乃•云才让:大部分的称呼只不过是我平时的工作当中,多少有所涉及罢了。正所谓,百变不离其宗,其实你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从横向看来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可是纵向看来,都有千丝万缕的内在关系。那么作为一个从小都爱好文学的我来说,虽然人生不同的阶段,涉及了不同的领域,可是最终的目的是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收获。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如何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和文学创作联系起来,还有如何化解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矛盾等等。其实一个作家应该有自己的自知之明,根据自己拥有的天分和所付出的勤奋,定位好自己的创作目标,就我而言,我觉得三十五岁之前,我的作品只能算是我的“学习材料”。当然,不经意之中冒出一两篇大家能接受,甚至喜欢的作品,也不妨偷着乐一下。
其实文学创作也是个大概念,如何选择其中最适合你自己的体裁非常重要,创作的过程本身是一种不断地放弃或者割舍的 过程,比如说,我刚开始写的是诗歌,而且大学本科的时候出了一本叫《燃烧》的诗集,曾经一度像诗歌一样狂妄不羁,但这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那个年龄我最适合写诗歌。后来也写了不少散文,写了散文以后人稍微变稳重了点,但感觉自己还是没有找到方向,于是从2003年开始涉足小说,开始写了中篇小说《报应》等。通过这一过程我才逐渐明白我的方向在小说上。
至于后来写歌词,翻译,这些都根据不同时候的不同需要而定的,所以你的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也为了保证作品的品质,只有不断地放弃或者割舍。
藏人文化网:你现在刚刚30岁出头,从文学创作的一般经验和阅历来看,正是创作高峰的开端,有许多热爱文学的人都对你抱有很大的期望,你如何要保持创作的欲望,以便把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大家?在你的创作中,你认为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自己还有欠缺的地方吗?
觉乃•云才让:假如你是个律师的话,你可以通过自己的三寸不拦之舌,在法庭里可以为你的当事人辩护,而且结果可能是有罪和无罪来判别,假如你是个革命家的话,你通过艰难险阻,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来追求革命理想,可是其结果可能是失败或成功来告终,然而作家这个职业,不管他所取得的成绩如何,很难这样统一的标准来规范他存在的意义,所以,往往有些作家终生默默无闻,可是他去世后其著作大红大紫,而有些作家在世的时候,他的作品影响很大,可是随着他离开人世消失在历史的烟尘当中。那么从年龄层面来说,有些天才作家二三十岁的时候已经锋芒毕露,可是对大部分作家来说,不断提高和丰富人生的阅历方能成大器。不管是哪一种类型,我们不得不为作家追求真理的勇气与无畏的奋斗精神而感到由衷地敬佩。所以我一向对时间比较敏感,甚至警惕,因为你跟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可能错过了一本最有益的书籍,而一个无聊的电视连续剧可能把你的一篇小说给葬送了。有时候我的行为也许有些狂妄,可是我非常喜欢拿前辈们的年龄和我做比较,也就是说前辈们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都有些什么成绩,而我在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成绩又会如何?这样做目的是激励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抓紧时间。可是结果呢?远的不说,我们藏族著名已故作家端智嘉在我这年纪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六部著作,所涉及内容有文学,历史,翻译,宗教等等,而我呢,只有我自己知道,所以我从来不会骄傲,但为此我也不会泄气,因为我可以借助巨人的肩膀。文学创作是我钟爱的事业,我肯定会为此付出我所有努力,创作的欲望,可能将贯穿在我的整个人生。
当然,一个人生命当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不管是科学的角度还是宗教信仰的角度这都避免不了,而作家同其他的职业不同的一点就是,别的职业越顺利越得以成功,而作家恰恰需要坎坷和各种挑战,甚至生命的摧残,这些经历对一个作家而言,就是最好的素材,其实大部分作家都写自己,不同的是如何书写自己,又跟艺术的真实不冲突。那么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只有坚持走下去,对吧?你说我有什么优势和欠缺,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要说优势的话,作为一个藏族,作为一个喜欢文学创作的人,我的身份和生活的经历本身是个优势。我来到这个城市已经十二个年头,有时候我睡在我那不足十平方米的寒舍里,三更半夜醒来的时候,我的记忆还在我家帐篷里,我发现我在一个不认识的世界里面。有时候很难适应过来,当适应过来的时候,我有一种身份被颠倒和交叉的感觉,我常常想我还是那个曾经在父母亲切的交谈当中入睡的那个我吗?我还是那个皎洁的月光下,跟表兄和堂弟们一起玩耍的我吗?所以我的这种强大的记忆如同电影的画面一样清晰可见,现在我的生活一半是色彩一半是黑白,而正是这一颜色给我与这个城市之间的碰撞提供了某种书写的可能,而这何尝不是一个作家梦寐以求的呢,如果这些都是一种外在的条件的话,我从小学习藏语的经历,可能是一种内在储备,当然这一点仅仅因为我用汉文在搞点创作,所以才这样说。
作为一个藏族作家,比较系统地掌握自己民族语言文字实在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可是悲哀的是现如今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说实话,过去一段时间,我一直觉得能够用汉语创作,必然是对自身的创作和对本民族的文学事业都有很大的帮助,可是现在用汉语创作的作家几乎成为藏族文学的唯一代言人,在这一情形下,至少我认识到两个弊端:第一,我的藏文作品的思维习惯与语言特色有一定的受损;第二,我书写的结果可能远离我的初衷。现在我越来越明白藏族文学期刊《章恰尔》的主编达瓦老师为什么不断的跟我强调多写藏文小说的初衷。这就是我自己的感受。
藏人文化网:从牧区到城市,直到现在还在四川大学读宗教学博士,能与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你的成长经历吗?你觉的自己成长和取得阶段性优异成绩的法宝是什么,能把你的经验和感悟介绍给更多在路上摸索的人吗?
觉乃•云才让:我出生在一个半农半牧的地方,但由于我母亲从小长大在国营的牧场里,我的父亲是个兽医,加上我们兄弟姐妹都是牧区长大的,所以我的心灵和性格更倾向于牧区的生活。说起来,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遗憾,我出生的的时候,由于头上有块胎记,家人觉得我非常“尊贵”,所以把五个兄弟里排老三的我当作是出家的第一候选人,在我的记忆里,家人都把我当作半个出家人对待,所以我在家里有很多特权。我十一岁那年从乡中心学校里毕业,原本我们家计划我小学毕业后就出家当喇嘛,我甚至记得家里给我把吃穿都准备好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由于我二哥不同意母亲指定的婚姻,其实他自己有心上人,感情专一的二哥直奔寺院皈依佛门了。就这样,赋闲在家的我除了继续读书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选择,所以我继续在家乡尼巴中学读初中、卓尼县藏族中学读高中,后来考上西南民族大学相继读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和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今年七月份考上了四川大学宗教学博士。
现在想起来,人生一大半都读书过来了。其实一个人在不同年龄和阶段的经历看似精心策划的,然而很多时候,并非如此,而是具有很多不确定与偶然性,比如说我读博士这这件事情,虽然自己也想在学术方面有所造诣,但更重要的原因现在说起来有些啼笑皆非的意味:原本我觉得只要文学创作上有所收成,没有必要把时间和精力耗在漫长的考博当中,可是我的父母根本搞不清楚文学创作是什么东西,在他们看来我们村的民间艺人阿克桑杰也是编造故事的能手,在他们的眼里自己的大学生儿子一天只会编造故事。也许你觉得我没有必要在乎他们的这一误解,可是我是他们的儿子啊,我很在乎,我如果自己有点成绩的话,首先愿意让父母尝到甜头,何况他们已经感觉自己的儿子头衔是虚的。这一切都从我和母亲的一次对话开始改变了。
母亲问我:“儿子,人们经常问我你儿子是干什么的,听说挺能干的,可我半天解释不清楚,也有人经常问我,你儿子回来的时候怎么总是一个人啊,现在该有三十了吧。我也难以启齿,儿子,不要来那些虚的,来个实的让爸妈看看吧,我们寺院里学问最高的是格西,你也给我们考个格西吧。这样一来,我可以告诉他们我的儿子是格西。”其实我考试的动力是这个,说起很可笑吧。
对于文学创作,我可从来不敢怠慢,我一直觉得自己目前的这点成绩都归咎于我从小对文学的偏爱,因为在我看来,一个没有追求的人就如同没有信仰的人一样,而文学就是我的信仰,在我生命的基调里文学始终占据最重要的位置,而且它从来没有偏离我生命的轨道,从而持之以恒显得格外重要。大学一年级的时候,用汉语我连一个书信都写不出来,现在我至少能够简单的创作,我完全是靠“写作”这一法宝来克服了对汉语文的恐惧心理,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多少次的迷忙与失落后,终于杀出一条“血路”来了。
经验谈不上,但我要说一点个人感受:一个人,不管对自己的前程也好,还是对民族的命运也罢,感到彷徨和不如意的时候,需要释放的渠道,就拿我本人来说,我把我的创作当作了我的全部和对整个民族的贡献,所以,我常常感觉我得到了比付出更多的收成。
为了学习汉语走上翻译路,至今没有专业的藏族文学翻译者
获得“骏马奖”
觉乃•云才让:其实我最初从事于文学翻译工作是为了学习汉语,你知道我是学习藏语过来的,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都是以藏语为主,所以汉语的底子很薄,以至于上大学的时候连汉语书信都写不出来,所以在内地上大学,对我来说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机遇。刚开始限于我的知识背景和汉语的功底,我创作并翻译了一些诗歌,可是后来发现,诗歌对语法和汉语整体水平的要求不是很高,这样很难实现我通过书写和翻译来学习汉语的初衷,于是我开始了大量的小说翻译,有些是自己先用藏语写,然后翻译成汉语,但绝大部分都是藏族经典小说,这样一来我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可以提高汉语水平,另一方面提高创作经验。
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至今我翻译了上百首诗歌和三十多篇中短篇小说,字数可能上六十万。说实话,刚开始也没有觉得有必要发表,可是后来一次偶然地机会, 《西藏文学》上发表了一篇叫《恩情与爱情》的我的短篇小说,这也算是我除了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之外,发表的第一篇翻译作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很多翻译作品陆续发表在《西藏文学》和《民族文学》上,《民族文学》甚至主动约稿,鼓励我继续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因此,曾经一度我的翻译作品多于我自己原创的作品,可是后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的翻译作品本来是学习汉语用的,怎么那么走俏呢,原来,由于藏族文学走向严重的两极分化,翻译工作反而没有跟上。后来发现,藏族没有一个从事于文学翻译的专业人员,也没有发现一部个人的翻译作品集,于是我开始筹备我自己的翻译选集。今年九月份,在我的选集都没有公开出版的时候,一个获奖通知把我彻底给懵了,我居然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最高翻译奖,凭的是我在《民族文学》上发表了几篇我学习汉语用的翻译作品,表面上看来这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为你涉足了这一工作,而且有了一定量的作品,获奖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据说举办骏马奖二十载里我是第一个获得此翻译奖的本族作者,可是当我站在贵阳大剧院颁奖典礼上的时候,看到跟我一起获翻译奖的另外三个老师都是五十岁以上,甚至七十岁的老人的时候,对这一鲜明的年龄对比,我不但没有感到欣喜若狂,反而有一种失落感,有一种古印度《云使》作者那木括的命运,他本来是个放牛的人,结果阳差阴错,当上了国王的女婿,可是最后,由于对牛的感情太重,加上小人的挑唆,把他流放到异地,不过现在我也只能借助他的好运,最后写出像《云使》般名垂青史的作品。
话说回来,我对很多藏族前辈敢于正面的批评,藏民族号称是个神性的民族,一个诗性的民族,可是很多前辈往往满足于自己眼前的成绩,再加染上一点官僚的色彩,前功尽弃,止步不前。我上面说的所谓两极分化指的就是,藏汉两种语言分化。纵观国内外,那个伟大的作者没有掌握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语言,古代限于交通和整个社会条件,姑且不谈,现如今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里,很难想象一个掌握单一语言的作家在文学创作上有什么收成。所以,现在不管是往外输出,还是往里进口,翻译的质量与专业性,目的的纯洁性都显得非常重要,当然我这里说的是文学上的,至于近两年藏族学术界贩卖古董式的大量经典的翻译也值得推敲,至于外来文明成果如何引进,如何翻译成藏语,那更显得非同小可,可是仍然是问题重重啊。
藏人文化网:对,在目前藏汉翻译、汉藏翻译中存在一些被普遍反映的问题,我搜集了一下,主要被反映的是望文生义、水平参差不齐等这些问题,你对目前翻译的情况有了解或自己的认识吗?应该如何去避免这些问题,规范翻译作品?
觉乃•云才让:这个要从文学、学术和一般功能性翻译来各方面来讨论,但鉴于我从事的是文学翻译,所以重点还是从文学翻译的角度谈一谈。
文学翻译也涉及到宗教和历史,民俗和语言文字等内容,所以跟学术有挂钩。其实学术翻译技术性很强,不像文学那样靠大量再创作,国家也为此非常重视,所以大专院校到各个研究机构都有大量的人才储备,光藏学研究中心都有恐怕有上百号人,除此之外,这些年兴起一股民间翻译潮,可是翻译的目的迥然不同,水平参差不齐,其内容反复无常,南辕北辙,以至于凡是有点文化内涵的都不分青红皂白大肆翻译,都打着传播文化的旗号,可是真心传播者有之,敛财行骗者也有之。所以现在我感觉藏族文化对外输出上看似异常繁荣,可是这繁荣里面包含着各种危机,如果再不好好往量性上发展的话,恐怕是捡地上的石头丢怀里的干粮啊。
至于文学翻译方面,国家可能已经感觉到重视不够,所以今年鲁院招了一个翻译班,可是据说找不到几个专门翻译文学的,原本中国作协民族处尹处长介绍我要去,可是由于时间上有所冲突,所以未能成行。不过现在我最关心的是汉藏翻译的工作,浩瀚的世界名著里没有几个翻译成藏语的,只能看到少数经典作品,我作为一个翻译创作者比较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四大名著里《红楼梦》和《水湖传》都翻译成藏语了,可是如今如同人间蒸发了一样看不到译著,藏族现在藏语创作的作家号称有上千人,却没有发现几个从事文学翻译的人,所以现在几乎所有的世界名著都通过汉语的译著来阅读,然而有几个人能够消化其艺术魅力与核心的价值呢?所以藏语创作的作家队伍里,至今没有出现出类拔萃的人物,当然有人会说,那么更敦群培和端智嘉呢?说实话,更敦群培的诗歌堪称一绝,端智嘉的小说各有千秋,可是总体上,二位的成就更多的体现在学术上。
所以,我常常想,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经历都耗尽在藏语翻译成汉语上,可实际上最需要的是大量的汉语作品翻译成藏文,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常常处于两难之间。你说应该如何去避免这些问题,规范翻译作品?这个确实我也一时半时不能给出个答案,但是你知道,本来我也不太愿意抛头露面,可是我接受你的采访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下这一萧条的情况,文学本来不太景气,可以说有些惨淡无光了,可是对于一个面临着很多困难的民族,尤其语言文字面临被边缘化的民族,文学的意义非同一般,所以只能呼吁所有文学创作的人,正确看待这一重要性。
藏人文化网:目前存在的一些恶性藏汉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藏语式微,表现方式、思考方式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汉语意识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来保持藏语的纯洁度,你对此有思考吗?如何去改变这种现状?
觉乃•云才让:这一问题我上面也提到过,经你这一问, 倒启发我再谈一些。
首先,很多用藏语创作的作家,虽然接受了比较系统的藏语文与藏语语法的知识,可是阅读靠的是大量的汉语著作,加上整个生活环境受着以汉文化为中心的外来文化的冲击,藏文作家越来越偏离了本土文化的土壤和生活的基础,我是个典型的例子,按说我的藏文作品,在小范围内也有些影响,而且也得到过名评论家点评,甚至写有相关的论文,可是恰恰生活在内地,严重依赖于汉语的阅读,加上用汉语创作,我的作品里,尤其是小说里藏语文的纯洁度有些受损,我一向很愿意接受这方面的建议,因为我从事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得到继承与发扬光大,可是当我自己成了这一光荣使命的攀脚石的时候,我的创作本身也失去了价值。
这只是文字层面,还有文化土壤和生活基础的问题,你知道现在很多藏族的所谓精英,包括作家都集中在大小城市里,他们一年里只能用有限的假期回家体验一下生活,而家乡则每天发生着很多想象不到的变化,自己却带着印象继续进行创作。不过话说话来,如果作家常年呆在山沟里面恐怕也是个 问题,所以这里面有深层的矛盾。我这里有个活生生的例子,藏族有个小说家叫德本加,他连续三届获得了藏族文学最高奖“章恰尔”文学奖,他在藏族文坛上可谓是个常青树,而且常年生活在基层,所以其作品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与丰富的语言特色,他可以称得上藏族小说界的领军人物,可是我们从他的作品里隐约感觉到缺乏某种时代的气息和艺术形式上的讲究,还有一个民族整体的概念与积极向上的动力等。
如何在两难之间采取一种中庸之道非常重要,也就是你所说的思考方式的区别,比如说《穆斯林的葬礼》,它的作者虽然是个回族,可是作者常年生活在北京,而且受的教育完全是中国普通大众的教育,可是通过这部作品把整个回族的思维方式与精神世界写的可谓是绘声绘色,清晰可见。由于文化和信仰上的差距太大,本来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对回族有种认识上的偏差,可是自从我读完《穆斯林的葬礼》后,我对回族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敬仰,感觉他们民族有一种强大的内资文化,而且任何困难面前他们从来不底头。
另外一个是贾平凹的《浮澡》,其实这并不是贾平凹的代表性作品,可是我非常喜欢他小说里有个叫阿水的姑娘,由于我从小非常崇拜我的母亲,直到现在也一样,因为我感觉我母亲身上具备了一个藏族妇女的全部优良美德,而且她的胆略与魄力,她的虔诚与纯真,她的细腻与忍耐,常常让我惊讶不已,所以我一直觉得我一定要写一篇表现藏族妇女优良美德的一部作品,可是有一次当我读到贾平凹笔下的阿水的时候,我感觉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与我心里面虚构的那个藏族妇女惊人相似,所以我很长时间都不明白一个陕西汉子怎么能够写出藏族妇女呢,我曾经一度怀疑汉族里面有没有那样优秀的妇女,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每个民族都有最优秀的妇女,只是你作家有没有智慧和能力把这一优秀的妇女展现给大家。
藏族文学创作与其他民族相比有差距,我的创作将有计划的推进
觉乃·云才让和藏族作家们在一起
藏人文化网:你创作了大量的藏汉双语的小说和诗歌,应该对藏语文学创作和藏人运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的现状都有所了解,你能介绍一下吗?在这两方面的创作中,有哪些是要引起我们关注的?
觉乃•云才让:这个问题是可能我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说到藏族文学,不得不分两个队伍,一个是居•尕桑和扎西班丹为代表的使用藏文创作的队伍,另一个是阿来和扎西达娃为代表的使用汉语创作的队伍,可是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就是,藏汉作者之间有着严重的两极分化,也就是藏汉之间鸡犬相叫,却老死不相往来,使用藏语创作的作家队伍,得到了广大藏族人民的拥护,可是一旦离开藏文化圈,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样的状况,而使用汉语创作的队伍,则恰恰相反。
至于什么才是藏族的作家,使用什么样的文字才是藏族的文学,已经争辩了近三十年,还没有得到结论,已故藏族著名诗人伊丹才让说的好,这一问题上每个民族都在争论,我们没有时间争论,我们边走边争论。
对于使用汉语创作的作家队伍,大家都了解的比较多,我不在这里赘述了。不过我在开始谈论藏语文学创作之前,还是对使用汉语的作家队伍简单地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使用汉语的作家有旦真贡布,伊丹才让,益西泽仁,扎西达娃,阿来,丹珠昂奔,色波,梅卓,才旺瑙乳、旺秀才旦,白玛娜珍等等,这个队伍崛起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可是现在除了阿来,扎西达娃,梅卓,白玛娜珍和才旺瑙乳等作家之外,大部分都已经不再进行文学创作了,他们的崛起肯定与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有一定的关系,可是也离不开他们的价值趋向与个人兴趣的作用。很明显这支队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热潮,而且有一定的影响,可是仍然难脱物极必反的自然定律,所以80后,甚至70后的年轻一代里面没有几个人参与,现在可以说处在一个断层的阶段,历史如同大海的波涛一样,一浪推过一浪, 所以这里面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可是我们仔细一看,这支队伍并没有给迷茫的年轻一代指出一条光明大道,反而,他们自身的约束力和越走越远的作为,加深了年轻人的彷徨和舍弃。
那么藏语文学的情况,整体上讲比较理想。可以说与上面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可能有至少三千人以上的固定僧俗作家群,出过个人专集的可能有上千人,而且这一数子不断在递增当中。藏语文学期刊,国家批准的有十多个,但自己筹款办的期刊可能有近三百个。这就是目前藏语文学的一个基本情况。
藏语文学的大规模推广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端智嘉的崛起开始的,他的成名作是长诗《青春的瀑布》,这一脍炙人口的的诗歌如同爆发的火山一样,带动了藏族年轻一代的创作思泉,从而迎来了藏族历史上作家最多的时代。不过,八十年代作家们更多地投入了小说的创作,我这次获奖的翻译作品《假活佛》《花园里的纷争》《绊马之行》《团圆》《三代人的氆氇袍》等等绝大部分小说都译自那个年代的期刊上。
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藏语文坛被大量的诗歌,尤其是朦胧诗给占据了,曾经一度有些教育界的人担忧说,我们的小学生不写作业,都写诗歌,不过可惜的是这一现象仅仅局限在安多方言区里。
那么本世纪初,年过四十的扎加老师通过十年寒窗的苦读,写出了惊世骇俗的《理性的呼唤》,从而沉默已久的藏族文坛上开始掀起一股文化批判的浪潮,由于矛头对准了现实社会,因而,天马行空的小说变得罗嗦了,狂妄不稽的诗歌变的多情了,缠缠绵绵的散文也有些不合适宜了,所以摆弄笔墨的人,尤其年轻人都空前绝后地靠拢到他的一方。如果扎加的《理性的呼唤》是一个英雄苍然的悲歌的话,那么《我》丛书的出版给这个孤独的英雄进行了群星捧月式的嘉勉,从而众说纷纭中的西宁六鬼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样一来,僧俗之间掀起了一股空前的舆论和思想上的斗争,光反驳《理想的呼唤》的书有十几本,零散文章不计其数。两年时间里,僧俗之间公然形成了各自的舆论阵地,《夏东日》和《时代之我》等刊物成了革命派即俗人的舆论阵地,而《争论的波涛》和《根根群布》等刊物则成了传统派即僧人的舆论阵地。为此,很多人担心藏族僧俗之间的对立,甚至公然的斗争箭在悬上,一触即发,本人也在这两股思想之间游离了很长时间。
不过,2007年的某一天,一本叫《我们该醒了》的书,打破了这一僵局,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学识渊博的僧人,而书的内容则是僧俗都非常关心的民族大义问题,从而告别了文革式的对骂和相互揭底之举,虽然后来衍生了很多争议,可是新旧争论与僧俗对立的状况已经过时了。现已退休在家的那仓•怒罗写的历史回忆录《我的童年》无疑是2008年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据说这本书出版后,藏语书市上第一次出现了盗版。不过,问题依然很严重,由于藏语文学的生态严重不平衡,所以导致了大量的后遗症,比如说在这次贵阳颁奖的时候,听维族的作家说,维族现在有两百多部维文的长篇小说,那么我们到底有什么多少呢,我居然找不到十几部,这就是差距。
藏人文化网:如今大部分藏族年轻人在网络上进行文学创作,你有关注过这些作品吗?你是如何看待网络文学兴起的?有何利弊?
觉乃•云才让:藏族年轻人上网的人与日俱增,而且很多人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我想先谈谈藏族网站的一些情况,现在有关藏族网站估计有上百个 吧,当然这里面有很多使用性和功能性都不太强,藏语网站和汉语网站比例可能是4:6。
汉语的起步早一些,最有影响就属藏人文化网了,但现在藏语网站也勃然兴起了。藏族网站涉及到了不同的类型,比如说施政,商业,文化,民俗,文艺和宗教等等,网站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功能,比如说很多政府网站过于强化政策性的内容,很难吸引人, 而商业性的网站也不太专业,处在摸索阶段。相比之下,文化和民俗,文艺和宗教类型的网站更加繁荣昌盛一些。大部分藏汉语网站都建立了文学栏目,可是真正去推广和给作家提供创作空间的网站更少,纯文学的网站更少。我知道的藏语纯文学网站有“琼迈文学网”和“藏族学生文学网”等,汉语则有“藏族文学网”和“藏族通讯文学网”等等,从整体上讲,前两年上汉语网站的藏族人多一些,可是从去年开始藏文网站与博客的兴起,上藏文网的藏族人多了,而且人数迅速增长当中。原因可能有二。第一,藏族有号称四十万的僧侣阶层,他们平均所掌握的藏语水平,跟现代教育对比的话,可能至少有初中以上的水平,有些僧人掌握了两种,甚至三种语言,而且部分僧人的藏文水平远远超过大学教授的水平,所以僧侣阶层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藏文网络的参与者与推广者,而且他们对网络表现出的强烈参与愿望,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而且更积极一点;第二,由于掌握藏语的年轻一代语言文字上有着刻骨的忧患意识,所以他们宁愿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藏文网站上,所以尽管藏文网站制作粗糙,内容简单,可是有车水马龙,热闹异常的感觉。我的很多朋友都在藏文博客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目前藏族年轻一代里面建立藏文博客已经成了时尚,不过这个时尚带有拯救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一个重任,而且很多人以此评估一个人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所持有态度和立场,由于现在我在藏人文化网建立了汉语博客,而藏文博客尚没有能建立自己的博客,舆论上有一定的压力。不过这是技术性的问题,因为藏文博客通用的是班智达字体,而我们单位通用的是桑布扎字体,所以很多人愿意建立自己的博客,可是限于技术上的问题未能如愿,不过现在微软新的字库上携带喜玛拉亚字体,全球藏人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藏文博课,相互沟通是指日可待了。
利用网站进行文学创作,我觉得非常方便,而且你的作品迅速可以与读者见面,可是好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是改出来的,再说文学毕竟是个事业,是个系统工程,不是网上炫耀一下自己就能成为作家。作家这个职业首先要求你要耐的住寂寞,其次要有持之以恒的探索与追求精神,还有丰富的阅读与沉稳的思考,可是网络恰恰提供的是另一番景象。所以,网站的作用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利用网站进行文学创作,我还是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藏人文化网:最近有新的创作计划吗?有哪些想特别介绍给大家的?
觉乃•云才让:由 于这些年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在汉语书籍的阅读上,现在该回过头来看看藏语的书籍了,我现在正在制定一个计划,今年到明年,精读二三十部藏语经典书籍, 目前感觉写的东西太多了一点,现在逐步放慢写作,大量的时间都用在阅读和思考上,不过,在这里给我要介绍一篇我最近写的中篇小说《荒废》。另外,我翻译的中短篇小说选集也正在编辑,可能明年年初出来。去年我带父母去拉萨朝拜,写了一部长篇游记,现在正在修改,不过不急于出版。
藏人文化网:你创作了许多大家熟悉的歌曲,有《快乐的骑手》、《姑娘走过的地方》、《雪山人》等等,这么多你的歌曲作品,有没有要结集的计划?在歌曲创作方面有新的进展吗?你有没有特别想合作的歌手?
觉乃•云才让:本来我筹备了我的词专集,而且里面参与的歌手都是有一定影响的,可是专集是服装革命之前做的,所以里面大部分歌曲的画面有动物皮,所以我一拖再拖,不断地修改,可是修改的还不太满意,这个专集浪费了我的很多时间、金钱和经历,加上现在藏族歌坛乱作一团,我宁愿前功尽弃,也不愿仓促地发行,如果时机成熟的话,我愿意出版纯藏语的专集。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者们一起合影留念
藏人文化网: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也把广大网友对你的祝福带给你——“扎西德勒!”马上又是新的一年了,希望对你来说又是一个开始,祝你的创作之路充满快乐!
觉乃•云才让:好的!谢谢,扎西德勒!
为了学习汉语走上翻译路,至今没有专业的藏族文学翻译者
获得“骏马奖”
觉乃•云才让:其实我最初从事于文学翻译工作是为了学习汉语,你知道我是学习藏语过来的,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都是以藏语为主,所以汉语的底子很薄,以至于上大学的时候连汉语书信都写不出来,所以在内地上大学,对我来说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机遇。刚开始限于我的知识背景和汉语的功底,我创作并翻译了一些诗歌,可是后来发现,诗歌对语法和汉语整体水平的要求不是很高,这样很难实现我通过书写和翻译来学习汉语的初衷,于是我开始了大量的小说翻译,有些是自己先用藏语写,然后翻译成汉语,但绝大部分都是藏族经典小说,这样一来我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可以提高汉语水平,另一方面提高创作经验。
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至今我翻译了上百首诗歌和三十多篇中短篇小说,字数可能上六十万。说实话,刚开始也没有觉得有必要发表,可是后来一次偶然地机会, 《西藏文学》上发表了一篇叫《恩情与爱情》的我的短篇小说,这也算是我除了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之外,发表的第一篇翻译作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很多翻译作品陆续发表在《西藏文学》和《民族文学》上,《民族文学》甚至主动约稿,鼓励我继续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因此,曾经一度我的翻译作品多于我自己原创的作品,可是后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的翻译作品本来是学习汉语用的,怎么那么走俏呢,原来,由于藏族文学走向严重的两极分化,翻译工作反而没有跟上。后来发现,藏族没有一个从事于文学翻译的专业人员,也没有发现一部个人的翻译作品集,于是我开始筹备我自己的翻译选集。今年九月份,在我的选集都没有公开出版的时候,一个获奖通知把我彻底给懵了,我居然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最高翻译奖,凭的是我在《民族文学》上发表了几篇我学习汉语用的翻译作品,表面上看来这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为你涉足了这一工作,而且有了一定量的作品,获奖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据说举办骏马奖二十载里我是第一个获得此翻译奖的本族作者,可是当我站在贵阳大剧院颁奖典礼上的时候,看到跟我一起获翻译奖的另外三个老师都是五十岁以上,甚至七十岁的老人的时候,对这一鲜明的年龄对比,我不但没有感到欣喜若狂,反而有一种失落感,有一种古印度《云使》作者那木括的命运,他本来是个放牛的人,结果阳差阴错,当上了国王的女婿,可是最后,由于对牛的感情太重,加上小人的挑唆,把他流放到异地,不过现在我也只能借助他的好运,最后写出像《云使》般名垂青史的作品。
话说回来,我对很多藏族前辈敢于正面的批评,藏民族号称是个神性的民族,一个诗性的民族,可是很多前辈往往满足于自己眼前的成绩,再加染上一点官僚的色彩,前功尽弃,止步不前。我上面说的所谓两极分化指的就是,藏汉两种语言分化。纵观国内外,那个伟大的作者没有掌握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语言,古代限于交通和整个社会条件,姑且不谈,现如今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里,很难想象一个掌握单一语言的作家在文学创作上有什么收成。所以,现在不管是往外输出,还是往里进口,翻译的质量与专业性,目的的纯洁性都显得非常重要,当然我这里说的是文学上的,至于近两年藏族学术界贩卖古董式的大量经典的翻译也值得推敲,至于外来文明成果如何引进,如何翻译成藏语,那更显得非同小可,可是仍然是问题重重啊。
藏人文化网:对,在目前藏汉翻译、汉藏翻译中存在一些被普遍反映的问题,我搜集了一下,主要被反映的是望文生义、水平参差不齐等这些问题,你对目前翻译的情况有了解或自己的认识吗?应该如何去避免这些问题,规范翻译作品?
觉乃•云才让:这个要从文学、学术和一般功能性翻译来各方面来讨论,但鉴于我从事的是文学翻译,所以重点还是从文学翻译的角度谈一谈。
文学翻译也涉及到宗教和历史,民俗和语言文字等内容,所以跟学术有挂钩。其实学术翻译技术性很强,不像文学那样靠大量再创作,国家也为此非常重视,所以大专院校到各个研究机构都有大量的人才储备,光藏学研究中心都有恐怕有上百号人,除此之外,这些年兴起一股民间翻译潮,可是翻译的目的迥然不同,水平参差不齐,其内容反复无常,南辕北辙,以至于凡是有点文化内涵的都不分青红皂白大肆翻译,都打着传播文化的旗号,可是真心传播者有之,敛财行骗者也有之。所以现在我感觉藏族文化对外输出上看似异常繁荣,可是这繁荣里面包含着各种危机,如果再不好好往量性上发展的话,恐怕是捡地上的石头丢怀里的干粮啊。
至于文学翻译方面,国家可能已经感觉到重视不够,所以今年鲁院招了一个翻译班,可是据说找不到几个专门翻译文学的,原本中国作协民族处尹处长介绍我要去,可是由于时间上有所冲突,所以未能成行。不过现在我最关心的是汉藏翻译的工作,浩瀚的世界名著里没有几个翻译成藏语的,只能看到少数经典作品,我作为一个翻译创作者比较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四大名著里《红楼梦》和《水湖传》都翻译成藏语了,可是如今如同人间蒸发了一样看不到译著,藏族现在藏语创作的作家号称有上千人,却没有发现几个从事文学翻译的人,所以现在几乎所有的世界名著都通过汉语的译著来阅读,然而有几个人能够消化其艺术魅力与核心的价值呢?所以藏语创作的作家队伍里,至今没有出现出类拔萃的人物,当然有人会说,那么更敦群培和端智嘉呢?说实话,更敦群培的诗歌堪称一绝,端智嘉的小说各有千秋,可是总体上,二位的成就更多的体现在学术上。
所以,我常常想,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经历都耗尽在藏语翻译成汉语上,可实际上最需要的是大量的汉语作品翻译成藏文,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常常处于两难之间。你说应该如何去避免这些问题,规范翻译作品?这个确实我也一时半时不能给出个答案,但是你知道,本来我也不太愿意抛头露面,可是我接受你的采访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下这一萧条的情况,文学本来不太景气,可以说有些惨淡无光了,可是对于一个面临着很多困难的民族,尤其语言文字面临被边缘化的民族,文学的意义非同一般,所以只能呼吁所有文学创作的人,正确看待这一重要性。
藏人文化网:目前存在的一些恶性藏汉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藏语式微,表现方式、思考方式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汉语意识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来保持藏语的纯洁度,你对此有思考吗?如何去改变这种现状?
觉乃•云才让:这一问题我上面也提到过,经你这一问, 倒启发我再谈一些。
首先,很多用藏语创作的作家,虽然接受了比较系统的藏语文与藏语语法的知识,可是阅读靠的是大量的汉语著作,加上整个生活环境受着以汉文化为中心的外来文化的冲击,藏文作家越来越偏离了本土文化的土壤和生活的基础,我是个典型的例子,按说我的藏文作品,在小范围内也有些影响,而且也得到过名评论家点评,甚至写有相关的论文,可是恰恰生活在内地,严重依赖于汉语的阅读,加上用汉语创作,我的作品里,尤其是小说里藏语文的纯洁度有些受损,我一向很愿意接受这方面的建议,因为我从事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得到继承与发扬光大,可是当我自己成了这一光荣使命的攀脚石的时候,我的创作本身也失去了价值。
这只是文字层面,还有文化土壤和生活基础的问题,你知道现在很多藏族的所谓精英,包括作家都集中在大小城市里,他们一年里只能用有限的假期回家体验一下生活,而家乡则每天发生着很多想象不到的变化,自己却带着印象继续进行创作。不过话说话来,如果作家常年呆在山沟里面恐怕也是个 问题,所以这里面有深层的矛盾。我这里有个活生生的例子,藏族有个小说家叫德本加,他连续三届获得了藏族文学最高奖“章恰尔”文学奖,他在藏族文坛上可谓是个常青树,而且常年生活在基层,所以其作品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与丰富的语言特色,他可以称得上藏族小说界的领军人物,可是我们从他的作品里隐约感觉到缺乏某种时代的气息和艺术形式上的讲究,还有一个民族整体的概念与积极向上的动力等。
如何在两难之间采取一种中庸之道非常重要,也就是你所说的思考方式的区别,比如说《穆斯林的葬礼》,它的作者虽然是个回族,可是作者常年生活在北京,而且受的教育完全是中国普通大众的教育,可是通过这部作品把整个回族的思维方式与精神世界写的可谓是绘声绘色,清晰可见。由于文化和信仰上的差距太大,本来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对回族有种认识上的偏差,可是自从我读完《穆斯林的葬礼》后,我对回族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敬仰,感觉他们民族有一种强大的内资文化,而且任何困难面前他们从来不底头。
另外一个是贾平凹的《浮澡》,其实这并不是贾平凹的代表性作品,可是我非常喜欢他小说里有个叫阿水的姑娘,由于我从小非常崇拜我的母亲,直到现在也一样,因为我感觉我母亲身上具备了一个藏族妇女的全部优良美德,而且她的胆略与魄力,她的虔诚与纯真,她的细腻与忍耐,常常让我惊讶不已,所以我一直觉得我一定要写一篇表现藏族妇女优良美德的一部作品,可是有一次当我读到贾平凹笔下的阿水的时候,我感觉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与我心里面虚构的那个藏族妇女惊人相似,所以我很长时间都不明白一个陕西汉子怎么能够写出藏族妇女呢,我曾经一度怀疑汉族里面有没有那样优秀的妇女,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每个民族都有最优秀的妇女,只是你作家有没有智慧和能力把这一优秀的妇女展现给大家。
藏族文学创作与其他民族相比有差距,我的创作将有计划的推进
觉乃·云才让和藏族作家们在一起
藏人文化网:你创作了大量的藏汉双语的小说和诗歌,应该对藏语文学创作和藏人运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的现状都有所了解,你能介绍一下吗?在这两方面的创作中,有哪些是要引起我们关注的?
觉乃•云才让:这个问题是可能我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说到藏族文学,不得不分两个队伍,一个是居•尕桑和扎西班丹为代表的使用藏文创作的队伍,另一个是阿来和扎西达娃为代表的使用汉语创作的队伍,可是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就是,藏汉作者之间有着严重的两极分化,也就是藏汉之间鸡犬相叫,却老死不相往来,使用藏语创作的作家队伍,得到了广大藏族人民的拥护,可是一旦离开藏文化圈,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样的状况,而使用汉语创作的队伍,则恰恰相反。
至于什么才是藏族的作家,使用什么样的文字才是藏族的文学,已经争辩了近三十年,还没有得到结论,已故藏族著名诗人伊丹才让说的好,这一问题上每个民族都在争论,我们没有时间争论,我们边走边争论。
对于使用汉语创作的作家队伍,大家都了解的比较多,我不在这里赘述了。不过我在开始谈论藏语文学创作之前,还是对使用汉语的作家队伍简单地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使用汉语的作家有旦真贡布,伊丹才让,益西泽仁,扎西达娃,阿来,丹珠昂奔,色波,梅卓,才旺瑙乳、旺秀才旦,白玛娜珍等等,这个队伍崛起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可是现在除了阿来,扎西达娃,梅卓,白玛娜珍和才旺瑙乳等作家之外,大部分都已经不再进行文学创作了,他们的崛起肯定与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有一定的关系,可是也离不开他们的价值趋向与个人兴趣的作用。很明显这支队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热潮,而且有一定的影响,可是仍然难脱物极必反的自然定律,所以80后,甚至70后的年轻一代里面没有几个人参与,现在可以说处在一个断层的阶段,历史如同大海的波涛一样,一浪推过一浪, 所以这里面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可是我们仔细一看,这支队伍并没有给迷茫的年轻一代指出一条光明大道,反而,他们自身的约束力和越走越远的作为,加深了年轻人的彷徨和舍弃。
那么藏语文学的情况,整体上讲比较理想。可以说与上面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可能有至少三千人以上的固定僧俗作家群,出过个人专集的可能有上千人,而且这一数子不断在递增当中。藏语文学期刊,国家批准的有十多个,但自己筹款办的期刊可能有近三百个。这就是目前藏语文学的一个基本情况。
藏语文学的大规模推广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端智嘉的崛起开始的,他的成名作是长诗《青春的瀑布》,这一脍炙人口的的诗歌如同爆发的火山一样,带动了藏族年轻一代的创作思泉,从而迎来了藏族历史上作家最多的时代。不过,八十年代作家们更多地投入了小说的创作,我这次获奖的翻译作品《假活佛》《花园里的纷争》《绊马之行》《团圆》《三代人的氆氇袍》等等绝大部分小说都译自那个年代的期刊上。
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藏语文坛被大量的诗歌,尤其是朦胧诗给占据了,曾经一度有些教育界的人担忧说,我们的小学生不写作业,都写诗歌,不过可惜的是这一现象仅仅局限在安多方言区里。
那么本世纪初,年过四十的扎加老师通过十年寒窗的苦读,写出了惊世骇俗的《理性的呼唤》,从而沉默已久的藏族文坛上开始掀起一股文化批判的浪潮,由于矛头对准了现实社会,因而,天马行空的小说变得罗嗦了,狂妄不稽的诗歌变的多情了,缠缠绵绵的散文也有些不合适宜了,所以摆弄笔墨的人,尤其年轻人都空前绝后地靠拢到他的一方。如果扎加的《理性的呼唤》是一个英雄苍然的悲歌的话,那么《我》丛书的出版给这个孤独的英雄进行了群星捧月式的嘉勉,从而众说纷纭中的西宁六鬼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样一来,僧俗之间掀起了一股空前的舆论和思想上的斗争,光反驳《理想的呼唤》的书有十几本,零散文章不计其数。两年时间里,僧俗之间公然形成了各自的舆论阵地,《夏东日》和《时代之我》等刊物成了革命派即俗人的舆论阵地,而《争论的波涛》和《根根群布》等刊物则成了传统派即僧人的舆论阵地。为此,很多人担心藏族僧俗之间的对立,甚至公然的斗争箭在悬上,一触即发,本人也在这两股思想之间游离了很长时间。
不过,2007年的某一天,一本叫《我们该醒了》的书,打破了这一僵局,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学识渊博的僧人,而书的内容则是僧俗都非常关心的民族大义问题,从而告别了文革式的对骂和相互揭底之举,虽然后来衍生了很多争议,可是新旧争论与僧俗对立的状况已经过时了。现已退休在家的那仓•怒罗写的历史回忆录《我的童年》无疑是2008年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据说这本书出版后,藏语书市上第一次出现了盗版。不过,问题依然很严重,由于藏语文学的生态严重不平衡,所以导致了大量的后遗症,比如说在这次贵阳颁奖的时候,听维族的作家说,维族现在有两百多部维文的长篇小说,那么我们到底有什么多少呢,我居然找不到十几部,这就是差距。
藏人文化网:如今大部分藏族年轻人在网络上进行文学创作,你有关注过这些作品吗?你是如何看待网络文学兴起的?有何利弊?
觉乃•云才让:藏族年轻人上网的人与日俱增,而且很多人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我想先谈谈藏族网站的一些情况,现在有关藏族网站估计有上百个 吧,当然这里面有很多使用性和功能性都不太强,藏语网站和汉语网站比例可能是4:6。
汉语的起步早一些,最有影响就属藏人文化网了,但现在藏语网站也勃然兴起了。藏族网站涉及到了不同的类型,比如说施政,商业,文化,民俗,文艺和宗教等等,网站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功能,比如说很多政府网站过于强化政策性的内容,很难吸引人, 而商业性的网站也不太专业,处在摸索阶段。相比之下,文化和民俗,文艺和宗教类型的网站更加繁荣昌盛一些。大部分藏汉语网站都建立了文学栏目,可是真正去推广和给作家提供创作空间的网站更少,纯文学的网站更少。我知道的藏语纯文学网站有“琼迈文学网”和“藏族学生文学网”等,汉语则有“藏族文学网”和“藏族通讯文学网”等等,从整体上讲,前两年上汉语网站的藏族人多一些,可是从去年开始藏文网站与博客的兴起,上藏文网的藏族人多了,而且人数迅速增长当中。原因可能有二。第一,藏族有号称四十万的僧侣阶层,他们平均所掌握的藏语水平,跟现代教育对比的话,可能至少有初中以上的水平,有些僧人掌握了两种,甚至三种语言,而且部分僧人的藏文水平远远超过大学教授的水平,所以僧侣阶层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藏文网络的参与者与推广者,而且他们对网络表现出的强烈参与愿望,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而且更积极一点;第二,由于掌握藏语的年轻一代语言文字上有着刻骨的忧患意识,所以他们宁愿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藏文网站上,所以尽管藏文网站制作粗糙,内容简单,可是有车水马龙,热闹异常的感觉。我的很多朋友都在藏文博客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目前藏族年轻一代里面建立藏文博客已经成了时尚,不过这个时尚带有拯救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一个重任,而且很多人以此评估一个人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所持有态度和立场,由于现在我在藏人文化网建立了汉语博客,而藏文博客尚没有能建立自己的博客,舆论上有一定的压力。不过这是技术性的问题,因为藏文博客通用的是班智达字体,而我们单位通用的是桑布扎字体,所以很多人愿意建立自己的博客,可是限于技术上的问题未能如愿,不过现在微软新的字库上携带喜玛拉亚字体,全球藏人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藏文博课,相互沟通是指日可待了。
利用网站进行文学创作,我觉得非常方便,而且你的作品迅速可以与读者见面,可是好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是改出来的,再说文学毕竟是个事业,是个系统工程,不是网上炫耀一下自己就能成为作家。作家这个职业首先要求你要耐的住寂寞,其次要有持之以恒的探索与追求精神,还有丰富的阅读与沉稳的思考,可是网络恰恰提供的是另一番景象。所以,网站的作用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利用网站进行文学创作,我还是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藏人文化网:最近有新的创作计划吗?有哪些想特别介绍给大家的?
觉乃•云才让:由 于这些年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在汉语书籍的阅读上,现在该回过头来看看藏语的书籍了,我现在正在制定一个计划,今年到明年,精读二三十部藏语经典书籍, 目前感觉写的东西太多了一点,现在逐步放慢写作,大量的时间都用在阅读和思考上,不过,在这里给我要介绍一篇我最近写的中篇小说《荒废》。另外,我翻译的中短篇小说选集也正在编辑,可能明年年初出来。去年我带父母去拉萨朝拜,写了一部长篇游记,现在正在修改,不过不急于出版。
藏人文化网:你创作了许多大家熟悉的歌曲,有《快乐的骑手》、《姑娘走过的地方》、《雪山人》等等,这么多你的歌曲作品,有没有要结集的计划?在歌曲创作方面有新的进展吗?你有没有特别想合作的歌手?
觉乃•云才让:本来我筹备了我的词专集,而且里面参与的歌手都是有一定影响的,可是专集是服装革命之前做的,所以里面大部分歌曲的画面有动物皮,所以我一拖再拖,不断地修改,可是修改的还不太满意,这个专集浪费了我的很多时间、金钱和经历,加上现在藏族歌坛乱作一团,我宁愿前功尽弃,也不愿仓促地发行,如果时机成熟的话,我愿意出版纯藏语的专集。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者们一起合影留念
藏人文化网: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也把广大网友对你的祝福带给你——“扎西德勒!”马上又是新的一年了,希望对你来说又是一个开始,祝你的创作之路充满快乐!
觉乃•云才让:好的!谢谢,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