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勇,男,1957年出生,文学博士,教授。曾从事过农民、工人、公务员等多种职业,现任职于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当代文化批评工作。

 
    兴趣爱好:读书,看体育节目,尤其是NBA,但中国足球除外
    座右铭:尽自己的努力工作、生活、作人
    口头禅:据说是“我知道了”
    性格:开朗、直率、容易轻信

    您喜欢(崇拜)的人:年轻时崇拜毛泽东、鲁迅与各种英雄,现在批评毛泽东,怀疑英雄,仍然有鲁迅情结。
    您想做的事:以前有很多,现在最想当好父亲,站好课堂,为增进家乡(新疆)维汉人民的了解努力,为促进汉族与少数族裔人民的情感尽心。
    您的藏族朋友:希望藏族朋友越多越多好。日常意义上的真正朋友只有两位:色波、严英秀;宽泛意义上的朋友有阿顿•华多太、刚杰索木东、旺秀才丹
    您的近期目标:深度了解新疆和西藏。
    您的宗教信仰:热爱文化多元,也不完全否认超自然性,但对所有的神都保留怀疑态度。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藏族的?大概是03或04年。
    您对藏族的什么最感兴趣?喜欢西藏的蓝天雪山以及诗歌,但没有且警惕“香格里拉情结”。
    您去过哪些藏族居住区? 纳木措一带

    给藏人文化网的赠言:以开放、宽容的心态热爱、保护、发展藏文化,以直面的勇气正视西藏、内地所面临的问题,以诚挚的努力搭建汉藏两族人民之间友谊的桥梁。


  一、专著

    1、主体的塑造与变迁——中国知青文学新论(1976——1995)(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36260 37

    2、悖论的文化——二十世纪末叶中国文化现象扫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二、论文

“纯学术”何处寻(读书,2000年3期)
现代性言说在中国——1990年代中国现代性话题的扫描与透视(《文艺争鸣》,2000年4期,P4~13)
制度文化与行为道德(东方文化,2000年5期,P68~73)
从知青”到“老三届”——主体向世俗符号的蜕变(暨南大学学报。2001年2期,P107~114)
一二三:脱靶朝天射——当代“知识分子”活动个案分析(文艺争鸣,2001年5期,P41~45)
落日情节的漂浮与戏谑智性的敞开(暨南大学学报,2002年1期,P95~105)
文化身份建构的欲求与审思(读书,2002年11期,P52~58)
“黄金时代”时代的重写与敞开——王小波的写作与现代新理性的重建(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2期,P116~120)
《憩园》:五四启蒙文学的一个转折性象征(文学评论,2002年4期,P116~124)
焦虑:本土梯级差异的观察(民族艺术研究,2002年4期)
边疆的策动:先锋叙述中的边疆文化(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2期)
方法、论证与潜逻辑(民族艺术,2003年第1期,P9~16)
纪末的焦虑:知识界九十年代年代文化认同言说的反思(暨南学报,2003年第3期,P81~87)
对当代民族文学批评的批评(文艺争鸣。2003年5期,P17~21)
西部与小说“叙事革命(暨南学报,2004年第1期)
追求的轨迹与困惑——“少数民族文学性“建构的反思(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P15~24)
文学“风暴“与制度的承袭和变迁(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P202~206)
艺术的高蹈与政治的滞累(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P23~27)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民族叙事(暨南学报,2004年第4期,P)
“民族”前途何所之(南方文坛,2004年第4期)
虚拟的“路线斗争”——关于“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思考(《文艺争鸣》,2000年1期,P44~52)

  三、主持课题

新时期文学多样性文化互动关系研究(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000年,)
转型期中国文学与边缘区域及少数民族文化关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4年)
 

  四、得奖情况

《主体的的塑造与变迁——知青文学新论(1977-1995)》,第八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憩园:五四启蒙文学的一个转折性象征》,第二届广东文省学评论奖,2001-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