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林寺红殿壁画研究:历史、图像与文本》.jpg  近期,王瑞雷的著作《托林寺红殿壁画研究:历史、图像与文本》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承古烁今,托林寺是吐蕃王室后裔益西沃(Ye shes ’od,947—1024)在象雄文明故地所开创的古格王国的政教中心,它不仅是古格王室参政议政和颁发诏令之所,更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启序幕之圣地。本书以该寺红殿壁画为切入点,通过对历史、图像及所据文本的翔实考证,呈现了古格佛教艺术复兴之潮、西藏地方政教变迁之景和我国多民族文化交织之维。

  吉光片羽,托林寺红殿是由古格国王赤·南喀旺布平措德(Khri nam mkha’i dbang po phun tshogs lde,1409—1481)主持重建,为现存15—16世纪古格王国佛教复兴期遗留至今的最大的佛殿。作为王室贵胄参拜礼佛的重要礼仪空间,其壁画是昭示早期古格王国政教韬略的历史之镜;其图像配置隐现了西藏西部与卫藏地区诸教派的互动关系和政教话语。通过剥丝抽茧地接通历史、图像和文本所依,作者发现红殿借古开今重构了古格早期艺术传统,壁画呈现了先祖益西沃与大译师仁钦桑布(Rin chen bzang po,958—1055)于11世纪初所建立的“瑜伽上派”(Yo ga stod lugs)之传规。该传规曾被后藏地区年楚河流域诸寺传承,后经由布顿·仁钦珠(Bu ston rin chen grub,1290—1364)和萨迦派叔侄发扬光大,才得以见诸托林寺红殿的绝世精美壁画。

  金玉珠贝,托林寺红殿遗存的解读关乎西藏西部文明演进的关键性内核,是西喜马拉雅地区重要的历史性纪念碑,其壁画内容为古格王国中晚期扑朔迷离的政教历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线索。壁画所据文本及图像传承具有连续性、正统性和层累性,其图像遗存以深奥精妙的视觉语言再现了波澜起伏的古格政教关系演变进程。托林寺红殿艺术以冰山一角实证了藏传佛教是融合本土宗教实践而形成的文化系统;古格早期艺术传统及其与卫藏地区在政教方面的关联互动,丰富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内涵。

      作者简介

  王瑞雷,甘肃庄浪人。现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第七届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之江社科青年学者”。主要从事汉藏佛教艺术史、丝绸之路与跨喜马拉雅地区佛教艺术交流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在艺术学、考古学、民族学、敦煌学与宗教学等领域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与国别史研究专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课题以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