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毛之名,致敬文学。4月20日晚上,第四届三毛散文奖颁奖典礼在三毛的故乡浙江定海举行。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作家以及热爱三毛的文学爱好者,相聚在定海,感受丰美润泽的优秀文学作品颁奖词。
“三毛散文奖”是以定海籍当代女作家三毛命名的著名文学奖项,每两年举办一届。本届三毛散文奖共评选出获奖散文集13部、单篇散文13篇,包括大奖各5件、实力奖各4件、新锐奖各4件,获奖作品均获得评委总票数一半以上。其中,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的《以文记流年》,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恰如一阕词》,江西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江子《去林芝看桃花》等获得散文集大奖;汗漫《在南方》,罗南 《后龙村扶贫记》等获得散文集实力奖;四川作家羌人六的《绿皮火车》,藏族作家王小忠《洮河源笔记》等获得散文集新锐奖。
阿来:惜春因叹华光短,方以文字记流年
这是一部别有意味的作家日常生活史。或盘点自我写作,或揣摩他人作品,或漫行于山水之间,或玩索于金石之中,或把酒论道,或演讲交流,在这些看似惯性化的日常生活中,阿来以其特有的情思,道出了一个作家极为特殊的生存方式。它既单纯又丰富,既平凡又幽深,呈现了作家在与人类心灵打交道过程中丰饶的生命镜像。
——第四届三毛散文奖《以文记流年》颁奖词
《以文记流年》是阿来2021年3月推出的散文随笔集,由“云中记”“读书记”“出行记”“怀人记”“鉴赏记”“品酒记”“演说记”七个部分组成,是阿来第一次在作品中展现他的多元才华、学识、情感世界及日常生活。
“一个作家的生活,首先就是与大家共同的日常。除此之外,于我而言,无非就是:读书、游历、鉴赏——艺术与美酒,写作。偶尔演讲——引佛经所言,是‘与他人说’,自己的立场,自己的领悟,也以此与人交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归根结底,就是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编这本小书,我想要和以前那些书有些区别,那就是用这些文字表现出一个写作者相关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诗,有酒,有爱——对语词、对自然之物、对世道、对人都能兼得,居于城市楼群森林中某单元某层某室,也就能如行天涯。文字中,真有一个稍稍深广些的生活。惜春因叹华光短,方以文字记流年。”阿来给他的新散文集取名“以文记流年”。将文章视为记录流年的手段,表明阿来无意将这些文章做成精致而孤寒的艺术品,而致力于写出岁月轮转里的作者本人。通过这本散文集,我们可以跳脱出小说之外,认识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阿来。
阿来的笔下,所记既关乎读书、游历、写作,又涉及鉴赏、演说、怀人,形式可谓丰富,内容更是丰富,每篇散文皆辞采飞扬,言之有物,尽显文章之美,读到深处,更可见天地、人文之大美。原创、真诚、有趣、有用,这就是阿来心目中好作品的标准。
谈及写作,阿来坦言,对于自己来说,灵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直都是语言。特定的语言方式,才能表达出最想要抒发的情感。语言是写作的地基、门户,高顶。写作是召唤语言加入精神与情感的重新构建。
记录流年的这些文章,我们完全可以忽略其中的匠心架构,却总能从中看到一个人,在他的生命旅程里缓慢地走着,张望着,感觉着,思考着。
在阿来看来,文学由生活而来,又升华了生活。个人际遇,与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最好的生活,就是在际遇中发现自己于这个世界的价值和意义。谈到行走,阿来说:“三毛的散文作品都是我们每个人有限生命中时间和生活空间的无限拓展,不断有新发展、新客人,所以也才有《万水千山走遍》这样的作品。希望每个人都万水千山远行,万水千山走遍。”
王小忠:洮河是一个精神家园的归宿之地
行走洮河两岸的独特体验,既有对社会变迁的深入描叙,又有对现代性的深切反思。无以言明的复杂情愫,囊括在平静而质朴的文字中;闪烁温暖的人性关怀,萦绕在引人共鸣的乡愁里。呈现给读者的,是真实的生存样态;唤醒读者的,却是千回百转的思考。这就是王小忠的《洮河源笔记》,一部没有宏大叙事却有着宏大叙事意味的著作。
——第四届三毛散文奖《洮河源笔记》颁奖词
洮河是黄河上游的一条大支流,藏语称为碌曲,意为神水。洮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之地,拥有灿烂辉煌的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洮河源笔记》是甘南作家王小忠继《黄河源笔记》之后的又一力作,以实地考察为写作基础,记录洮河一带的民生民俗,讲述人们与河流相依相存的故事。
从《黄河源笔记》到《洮河源笔记》,王小忠“河流”系列非虚构写作坐标的明确:作者怀着对故土深沉的热爱,透过岁月的静好,揭示了当下生活中的痛感,写出了人生的戏剧性,但依然不乏温情。
《洮河源笔记》记录了洮河流域的一些山水、人文,写了车巴河、大棚菜,这些都是红尘中的事物。这些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但我们看到的是小忠的修辞立其诚,我们能看出他文字的内在力,他敢于刺破生活的表层,直击人性和社会的幽暗,这无疑是一种勇敢。王小忠说:“洮河沿岸生活着的我的亲人们,或耕种,或放牧,或于青藏高海拔的天地里放牧自我,或在黄土堆中躬身劳作。千百年来,他们坚守着理想信念,不折不扣地守护着河流,使自己的人生世界在无尽广大的天宇之下不断完善更新。他们坚守理想、守护河流的同时,也朝着连自己都不可预知的方向前进着。牧业因为草场的不断缩小而收入锐减,农业收入微薄,传统的种植被人们放弃,手工业更是萎缩,甚至消失,土地变得复杂起来——其实,根本上和土地无关,是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变得复杂起来了。”洮河是一个梦开始的地方,也是一个精神家园的归宿之地。
王小忠以他特有的敏感去触摸生活,通过关注那些冲突性的因素,写出人生的戏剧性。他挚爱故土,笔下不乏温情与热爱。打开这本书,洮河两岸村寨人家的日常生活场景和藏地的风土人情,浪花般从作者笔下汩汩涌出,仿佛是岁月遗落在全球化时代的一首田园牧歌。“在行走洮河沿岸的那些日子里,我看到了许许多多人和事,是我起初的想象里没有的人和事。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如果仅仅停留在想象上,我想,这是一个作家的不真诚。观察、叩问、反思,贯穿于我在洮河沿岸行走的过程中,也纠缠在散文的真实与虚构之中。或许跟现实贴得太紧,作品反而表现出更多假的成分来。作为艺术,怎么能离开虚构呢?我不否定所有有关洮河源记录的真实性,但也没有放弃对某些情节的虚构。我不想纠结,散文的真实并不一定就是作者所经历的真实,只要写出真情、真诚、真实,只要写出人情味、世俗味、烟火味,我想就够了。”王小忠坦言,“不管如何,我不会放弃对土地的热爱,也不会放弃对河流的追寻。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坚守,把简单淳朴的词语抱在怀里,让它给予我这个冬天无尽的温暖,像大地一样,焕发新的活力;像河流一样,永不枯竭。或者说,这就是我要找的那个支点。找到它,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会渐渐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