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著名作家甘南采风活动掠影1.jpg

9月8日至11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中国作家协会社联部主任李晓东、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中国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朱钢、中国报告文学副会长任林举、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主任王晖、中国作协办公厅宣传信息处处长王志祥、《文艺报》总编室主任李墨波、人民日报出版社第七编辑部主任陈红、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张子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李玉梅等著名作家应甘肃省文联、甘南州委宣传部、州文联邀请,由会长徐剑带队,赴甘南州临潭县、碌曲县、迭部县,开展采风活动,深入了解甘南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及环境革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文旅融合“一十百千万”工程、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等取得的成就,近距离感受“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新时代甘南精神。 

9月8日上午,采风团前往临潭县八角镇庙花山村。碧山环抱之中的庙花山村,空气清新,环境宜人。一排排整齐的二层小楼,白墙黛瓦,依山傍水,一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田园风光,使参观者仿佛步入了江南小镇。绝版的江淮遗风和纯朴的民俗风情,特别是当地政府打造“花芦”民俗旅游品牌“一户一方案、一户一特色”的设计理念,以及追求个性化、体验化、休闲化的智慧旅游思路,引起了作家们的极大兴趣。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作家徐剑说,在大西北,在偏远的甘南,“江南之魂”的遗存,老建筑的保留与传承,使我感到欣喜,这是人类奔赴文明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标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著名作家甘南采风活动掠影2.jpg 

群山环抱中的冶海,水色深绿,仿佛一面留存在人世的清亮的明镜,又好像一块镶嵌在山间的碧玉。这个水波潋滟的高原湖泊,使作家们深切地感受到生态甘南的大美,采风团成员纷纷合影,要把这人间美景长留在心间。中国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作家北乔说,甘南的“绿色革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它同时带动了三个点,第一,带动了甘南地区干部的事业观,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第二,它对甘南人民的生活观进行了绿化;第三,悄然带动了整个甘南地区人文精神的变化。

冶力关镇池沟村,一股清流穿村而过,道路两旁,是古色古香的中式传统民居,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俨然一派江南水乡美景。这种出现在青藏高原上的“草原深处的江淮人家”,确实适合于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在池沟村党群服务中心,“党建+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给采风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作家协会社联部主任李晓东说,今天在冶力关镇,天高云淡,天清气爽,像瑞士的小镇一样温暖,这种氛围,才是我们新时代应该表现的内容。 《文艺报》总编室主任李墨波认为,“环境革命”给甘南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它改善了干群关系,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民族团结。同时也找到了机遇,发现了商机,推动了甘南产业结构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整治,重塑人的内心环境,凝聚了人心,实现了人的思想转变、观念转变、信念转变,最终实现了文化转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著名作家甘南采风活动掠影3.jpg

9月9日,采风团前往碌曲县西仓寺采风。西仓寺,藏语称“噶丹曲科林”,位于碌曲县东,是碌曲县境内较为著名的格鲁派寺院之一,在安多藏区享有较高声誉。县上领导向采风团介绍了西仓寺院的管理、8+基层社会治理、和谐寺庙工作开展等情况。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著名作家甘南采风活动掠影4.jpg

坐落在碌曲草原腹地和国道213线上的尕海乡尕秀村,既是海拔3500米的高原生态与草原风光完美结合的一块瑰宝,凝结着祖祖辈辈“逐水草游居”的血脉乡愁,更是游牧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的一座丰碑,寄托着草原儿女“建家园定居”的幸福愿望。在尕秀村,作家们进入牧家乐,一边参观,一边听镇村两级负责人的讲解。近年来,随着甘南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纵深推进和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全面推开,尕秀这座游牧民定居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蝶变,曾经居无定所、栉风沐雨、颠沛流离的游牧生活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拔地而起的藏家民居、一座座独具特色的藏式门楼、一条条通畅整洁的水泥村道、一处处错落有致的休闲广场。特别是“智慧尕秀”的出现,实现了全景VR与微信平台和电商平台无缝链接,开辟“互联网+”与农牧村经济社会发展完美结合的有效途径,拓宽了以智慧牧场引领现代畜牧业多元化转型升级发展渠道,增加了牧民群众经济收入。作家们注意到牧民群众的脸庞,逐渐褪却了过去游牧岁月留下的风雨沧桑,开始在现代文明的春风里灿烂绽放,尕秀“走出草原、联通世界”的梦想,即将实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著名作家甘南采风活动掠影5.jpg

在郎木寺,采风团切身感受到了碌曲人民围绕“环境革命”“五无甘南”“十有家园”的创建而取得的生态旅游业的成效。郎木寺地处甘川两省交界处,是兰州到九寨沟旅游的必经之地。西方传教士埃克尔在其撰写的《西藏的地平线》一书中写到郎木寺,称其为微缩版的“香格里拉”,使这个甘南小镇名扬海外。近年来,郎木寺镇利用区位优势,抢抓旅游专业村建设契机,大力提升景区整体形象,丰富旅游业态,优化营商环境,使魅力小镇的靓丽名片有了新的内涵。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纪实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丁晓原说,甘南人有着崇高的生态自觉,甘南不仅是甘南人的甘南,也是中国的甘南,更是世界的甘南。这方热土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一个典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主任王晖认为,敬畏自然、珍惜生命、拥抱文明的意识,已深入甘南人民的心中,它的意义和价值,远远超出了地域意义上的甘南。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著名作家甘南采风活动掠影6.jpg

9月10日,采风团前往迭部县益哇镇扎尕那村。扎尕那景区雄居迭山山脉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集石林、森林、古冰川遗迹、农耕文化、田园风光、寺庙、藏寨等资源为一体,属“省级地质公园”,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土资源局评为“国家地质公园”。2021年,迭部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全面打响扎尕那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在村景建设、民俗打造、服务中心、游客接待、标牌标识、旅游厕所、亮化绿化等方面作了高品质的建设,完善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呈现出风貌与自然协调一致、色彩与风光浑然天成的美丽形象。作家们在基层干部身上,感受到了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景区群众身上,感受到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蜂拥而至的游客身上,感受到了他们对甘南生态的迷恋与沉醉。中国作协办公厅宣传信息处处长、作家王志祥说,甘南州各族人民,以“环境革命”为切入点,循序渐进,创造性提出了“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的新思路新举措,改变了甘南人民固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理念,有力推进甘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人画面。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著名作家甘南采风活动掠影7.jpg

在茨日那,采风团重温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壮举,见证了苹果种植示范园的成效。茨日那村属于迭部县旺藏行政村辖区的自然村,村内有著名的茨日那毛泽东旧居,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留下的红色印记,也是旺藏人民帮助红军、支援红军的历史见证。近年来,茨日那村充分依托红色资源和白龙江沿线河谷地带光照充足的优势条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经济林果种植,逐渐形成了“旅游+特色种养殖为主、劳务输出+传统种植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和“红色”带动“绿色”、“红绿融合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画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作家任林举说:“我们党这些年不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老百姓盼什么?盼着有一个好领导,领着我们把日子过好,社会就和谐了、进步了,但是最简单的东西落实起来,却十分复杂。只有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才会经济发展好,政治生态好,文化心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