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物里中华——一文一物话西藏》阅读分享会在天府书展圆满举行。该书主编、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霍巍,四川民族出版社社长泽仁扎西,以及耿静、雷玉华、李锦、张长虹等十余位专家学者与现场读者齐聚一堂,与现场读者共同开启了一场以文物为舟、穿越万年时空的文明探索之旅。
活动在富有藏族特色的音乐和精美文物图片循环展播中拉开帷幕。四川民族出版社社长泽仁扎西在分享中表示,《物里中华》的策划出版,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我们希望通过‘一文一物’的独特视角,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真正‘活’起来,成为每位读者都能读懂、都愿意读的‘一场可以随身携带的文明之旅’。”
接着,主编霍巍教授的深情讲述将观众带入了考古现场。他形象地将这本书比作“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并阐释了本书打破传统王朝史叙事的创新写法:“我们刻意避开了宏大的王朝叙事,转而聚焦于古人的衣食住行。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密码,恰恰就隐藏在一粒从中原传入西藏的碳化粟、一匹带有‘王侯’铭文的汉字织锦、一件元代青花凤穿牡丹纹罐这些具体的器物之中。”读者可以在阅读中身临其境,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生动细节。
在随后的“多维对谈”环节,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所长耿静研究员、西南民族大学文博学院院长雷玉华教授、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李锦教授,分别从不同专业角度分享了各自的阅读体会。
耿静研究员从日常之物入手,分析了文物背后体现的民族交往与生活图景;雷玉华教授通过对比川渝与西藏的石窟艺术,揭示了佛教文化沿古道传播与交融的脉络;李锦教授则从理论高度指出,这些珍贵的文物实证,为理解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共同体发展历程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读者互动环节,执行主编张长虹研究员、编委杨锋副教授、朱德涛副教授就读者关心的文物年代、考古发现背后的故事、文化交流细节等问题进行了专业而生动的解答。三位提问读者获得了由出版社赠送的签名新书。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不少读者站着听完全场。一位读者表示:“专家们的讲解让我意识到,原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就藏在这些触手可及的文物里,这样的历史既真实又亲切。”
据悉,《物里中华——一文一物话西藏》是四川民族出版社重点策划出版的品牌书系《何以中华》的姊妹篇。全书以60篇精彩文章、180幅高清图片,透过100余件代表性文物,分为“生息之所”“物里同心”“窟寺辉映”等六大篇章,系统展现了西藏与内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壮阔历史。
该书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生动的大众表达和精美的装帧设计,入选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和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会青年骨干编辑激励计划项目,为读者提供了一把理解西藏、认识中国的全新钥匙。
活动结束后,举行了签售活动,读者们手捧新书,与学者们热烈交流的场景,生动诠释了“让文物活起来”的深刻内涵。这场阅读盛会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承,更是一次精神的凝聚,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