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同仁刻版印刷技艺研究》出版发行。
同仁刻版印刷技艺,一般称热贡刻印技艺,是热贡农耕文化与宗教文化相融合产生的以长条木板为材质的一种传统手工刻版印刷技艺。长期以来,它是藏民族历史记录和传承文化的表现形式,是藏文化重要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我们研究藏族早期历史文化、印刷术、宗教与艺术的传播,以及藏族人类学文明进程的重要依据和见证。
历史渊源:吐蕃王朝建立伊始,藏族已有使用文字印章的历史记载,此后随着周边地区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藏文刻版技术得到广泛的普及。最新发现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证明,藏文雕刻印刷史的年代久远、体系成熟,对于藏文文献保存和藏文化的传播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刻板印刷术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发展:热贡刻版印刷技艺的起源,相传于元代由著名的隆务噶当寺创建者三木旦仁钦的喇嘛所研发。作者通过热贡地区一户人家发现的文献可确切考证,热贡刻版印刷技艺的历史可追溯到17世纪中期,此后,热贡地区陆续涌现出多座规模较大的印经院,为安多地区的一些寺院提供大量的木刻版及传输雕版技艺。然而,在藏学领域至今尚未对安多地区古代印刷史及热贡雕版印刷的研究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热贡雕版印刷技艺处于研究空白,为填补这一缺憾,本书以历史学、文献学、版本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为指导,对热贡地区雕版印刷技艺源流、管理制度、雕版印刷版本特点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研究。
本书系统梳理和填补了同仁刻板技艺研究领域的学术空白:一是源流考辨:追踪溯源。本书以安多藏区雕版印刷兴起的社会背景与历史环境作为切入点,论证藏文雕版印刷术起源于吐蕃时期的印章文化。该时期汉藏文化广泛交流,尤其是佛教在敦煌的兴盛发展,开始出现藏文陀罗尼符咒的印刷品,是藏族雕版印刷史之源。此后,藏传佛教广泛传播与安多地区也开始从事藏文陀罗尼符咒印刷事业,有力促进了藏文雕版印刷史的发展。二是版本谱系:系统研究。本书依据热贡地区出现的不同年代的雕刻印刷版本,重点论述刻版印刷技艺在热贡地区的起源与发展,版本技艺特点等详细阐述。并对热贡地区的具有历史性的印经院及家庭传统作坊的木刻本进行介绍与梳理统计数量,立足早期藏文雕刻印刷版本之行制,分析讨论版本设计与风格,分类研究不同历史年代中的雕版题记与文风特点。三是制度运作:微观剖析。本书根据热贡地区木刻文献的题记与刻印规范等内容,对印经院详细工作流程、具体分工情况以及印经院的管理规范等方面进行微观研究,同时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深入分析热贡地区印经院的具体运作模式,对其资金的收入支出、雕刻经费与运算等相关问题加以阐述分析,力图探究印经院所体现出的社会历史现象。四是技艺形态:多重阐释。本书详细阐述了刻版印刷流程(雕刻流程、印刷流程),取材及工具,刻印仪式,价值和影响,保护与发展,以及传承现状与传承人的情况。
综上所述,热贡地区的雕版印刷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对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热贡地区的刻版印刷技艺,追诉其源流、阐明其脉络、分析其发展与功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且对于深切认识及保护这门技艺和当前藏文古籍版本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