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定期组织当地中小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教育活动。
普达措国家公园位于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心地带,属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哈巴雪山片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多样性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科研和科普价值,总规划面积602平方公里。以高山湖泊、雪山草甸、原始森林、地质遗迹、民族风情、宗教文化为主,融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为一体,以其独特性、珍稀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著称,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和展示价值。
据统计,普达措国家公园范围内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5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6种。普达措国家公园科普教育基地自挂牌以来,立足资源优势,不断深化科普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自成体系的科普宣传教育模式。
资源——人与自然共生共荣
国家公园是世界广泛采用,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用于保护重要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一种保护地模式,是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双赢的有效管理体制。国家公园在对生态系统、地质地貌和人类文化实施有效保护的同时,为公众提供游憩和享受自然美景的场所,并开展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环境教育,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国家意识,也带动了香格里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普达措国家公园通过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国家公园”新理念实现了景区管理理念的转型,开创了社区居民参与保护的管理新模式,社区居民既是保护工作的参与者也是保护区重要的组成元素,普达措国家公园实现了环境保护主体的多元化,生态管理的精细化,实践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国家公园旅游管理模式。
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经过多年发展现已成为外来游客了解、本地居民热爱的香格里拉自然与文化资源的重要窗口,它的成功组建,为云南省开展国家公园试点建设起到了开创性先河作用,普达措国家公园取得的经验还被应用到迪庆州其他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并为其他国家公园的保护发展提供了各种援助。
步入普达措国家公园内,映入眼帘的森林、雪山、草甸美景让人叹为观止,当地村民们古朴自然的生活方式也恍若世外桃园,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相得益彰。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分地质地貌景观资源、湖泊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森林草甸生态旅游资源、河谷溪流旅游资源、珍稀动植物和观赏植物资源五大部分。人文景观资源是为普达措国家公园自然生态景观注入活的灵魂的藏族传统文化,包括宗教文化、农牧文化、民俗风情以及房屋建筑等。
在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面对保存完好的普达措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出了保护区内少数民族“天人合一”传统生态文化价值观。普达措国家公园属于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带,共有种子植物485种,常见的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有松茸、油麦吊云杉、金铁锁、长苞冷杉、桃儿七、拟耧斗菜和穿心莲子藨等7种。云南八大名花中,就有杜鹃、绿绒蒿、龙胆花、报春花等。除了植物,普达措还有国家级重点保护珍稀濒危动物30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有豹、林麝、马麝、黑颈鹤、绿尾虹雉、斑尾榛鸡、雉鹑、胡兀鹫8种;二类保护动物22种。可以说,普达措国家公园是一个珍稀动植物的大观园。
模式——探索创新中前行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是普达措国家公园科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为基本策略,通过较小范围的适度开发,普达措国家公园实现大范围的有效保护,既排除与保护目标相抵触的开发利用方式,达到了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目的,又为公众提供了科研、教育的机会和场所,是一种能够合理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模式。
公园依据国家公园建设要求,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功能,普达措国家公园虽然在科研和环境教育功能发挥方面一直缺乏专业的技术团队,但通过自筹资金、借助中科院、西南林业大学等科技和学术机构进行了水质、动植物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为日常经营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并以此为依托,抽选出一些文化程度高、热心科教事业的职工组成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服务队,构建了科普工作队伍、科学教育基地、科普宣传员、科普志愿者服务队自上而下的科普网络,有效地保证了科普宣传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科普教育未来可期
未来如何继续保护与发展,如何继续延展普达措国家公园科普教育功能,共建共享10多年来的发展成果?从省级到地方都有着明确的方向。
普达措国家公园被列为全国十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下一步,将结合国家公园试点工作,按照总体规划,将科普教育、研学教育及户外活动相结合,开展户外旅游项目,培养专业户外指导员,在游览、徒步过程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视角积极向公众全面科普公园动植物知识,最大化发挥科普作用。另外,普达措国家公园拟在新开拓的徒步线路上增设露营地、动植物识别导视牌等,促进提高教育与科普教授知识的实践性,使科普工作更加深入人心,让普达措国家公园成为科普教育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