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们陆续走过汶川、茂县、松潘,蜀叔今天带大家去草原啦!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牛羊儿忙吃草……从松潘到红原,再到若尔盖、阿坝县,秋日的阿坝草原少了鲜花绿草,却也别有一番韵味。

  看完了美景,下面我们说点更美的东西。没错,就是“梦想”。

  从红原往若尔盖的路上,路过瓦切镇时,蜀叔看到一群人排成一线往山上走去。追过去一打听,才知道这是红原县白玛泽真学校的“写生队伍”。

  山脚下蜀叔见到了这个学校:一座有1000多平方米的两层藏式小楼,设有教室、画室、装裱室、作品陈列室和民间工艺品收藏室。学校的兼职老师向秋卓玛告诉蜀叔,学校是以创办人的名字命名的。

  白玛泽真,是红原当地一个有名的僧人,后来在甘孜州色达佛学院花了七八年学习藏文化、历史、数学和书画,2005年在北京外交学院和北京大学进修过汉语言文学。

  回乡后,他创办了这个全免费学校,希望帮助家乡的孤儿、残疾人和家庭困难的孩子,让他们能学一门手艺,将来通过自己的双手创作出精品力作,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我们看到的这座小楼,是借助国家在牧区实施的定居行动计划,加上建房补助和政府贴息贷款,一共投资100多万元人民币建起来的。

  如今学校有80多个藏族学生、4个藏族老师。每天学习汉语、藏语、英语的同时,他们还要学习唐卡、石雕等藏艺。向秋卓玛是白玛泽真的妹妹,如今常年在北京经营画廊。每个一段时间,她就会回到红原来兼职代课。她说自己是被逐梦的学生感动来的。

  
图:仁青措

  在教室里,蜀叔看到最小的5、6岁,最大的30多岁。22岁的仁青措喜欢唱歌,以前曾到上海等地参加过演出团。但由于不懂汉语,艺途并不顺遂。半年前,她进入学校,希望学好汉语后再去闯荡。“我就想站到舞台上去唱歌。”笑起来有些腼腆的她,现场还为蜀叔演唱了一曲藏族民歌《下雪了》。

  19岁的索甲,家里世代是牧民。听到他的梦想时,蜀叔的眼睛有些潮湿。“我想学好唐卡。和风雨无阻的放牧生活相比,坐在温暖的屋里画画就是天堂。”

  10岁的嘎多,先天聋哑。家里母亲瘫痪在床,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尽管学唐卡不到半年,嘎多却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学校的老师们对他也格外怜爱。

  
图:唐卡老师在讲线条课

  临走时,蜀叔问卓玛,学校目前最需要什么?卓玛望着天空,淡淡的说了一句,“学校最需要的,是留住这些真正爱孩子的老师。”走出校门,卓玛又补充了一句。“这里的学生汉语水平都很低,他们目前也很需要学习汉语的入门书籍和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