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此前刊登了一则短新闻,报道了最近日喀则谢通门县对传统藏语敬语进行收集整理、编辑出版中小学生《藏语礼貌用语》教材的消息。笔者以为,通过挖掘民族文化,利用传统礼仪规范引导中小学生日常言行,不失为一件值得推广的好事。
作为社会礼仪的重要部分,不少民族语言都拥有自身的敬语体系,虽然是古代等级制度的产物,但在当代多数情况下,优美高雅的敬语,不仅是人与人之间表现友好、谦让的方式,也能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高低,更能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敬语的出现在丰富民族词汇、美化语言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藏族的敬语产生较早,史料记载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藏族内部就出现敬语。藏族敬语十分丰富,在日常用语中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如平时用语中的手为“拉巴”,敬语中则为“恰”,平时说头发为“扎”,敬语为“乌扎”。同时,藏语敬语的使用范围不分地位、贫富、性别、职业,只要表示尊敬,均使用敬语,这也充分体现了藏语的文明程度。
就整个藏区来讲,敬语使用范围最广、最多的,是以拉萨、山南和日喀则为中心的前后藏地区。但就笔者了解,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西藏各地市的中小学都不同程度存在轻视道德文明行为教育的现象,加之家庭教育的不足,以及影视娱乐节目的影响,造成了目前西藏不少青少年伦理道德的欠缺和文明礼仪意识的淡薄。
礼仪是个人素养的体现,作为一种养成教育,礼仪教育应当从青少年抓起。此次,地处后藏地区的谢通门县利用自身传统优势,将藏语敬语列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青少年从小礼貌待人,学会礼让和与人为善,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不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对于培养孩子端正的言行,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交际能力也大有好处。此外,如果在西藏工作生活的汉族同志在掌握一定日常藏语的同时,学习一点藏语敬语,并学以致用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做到“彬彬有礼”,那么不仅有利于加强民族交流、增强民族感情,同时对于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也大有好处。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联想起内地近两年兴起的“国学热”,我们不仅可以将其看作是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重视的觉醒,也可以理解为是在物质条件日益富足的今天,人民群众对更高精神生活的需求。藏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当前西藏现代化建设逐渐提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加以继承和推广,不仅可以减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社会礼仪的缺失,对于推动社会文明和诚信,促进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建设也将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