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藏气候中心监测与评估室主任张核真介绍,从1961-2013年,西藏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6.8毫米。近33年来(1981-2013年),西藏平均年降水量增幅为每10年增加15.0毫米,主要表现在春季和夏季。西藏7地市除林芝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外,其他各地市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拉萨、山南、昌都等地,尤其沿雅江一线大部增幅最为明显。
充沛的雨量让拉萨周围的山都披上了一层“绿装”,山上的各种植物从地里“冒”了出来。据张核真介绍,1961年至2013年,西藏年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119千克/公顷;特别是近33年(1981-2013年)气候生产潜力增加更明显,增幅达238(千克/公顷)/10年。2013年,西藏年植被气候生产潜力为7247千克/公顷,比常年值偏高551千克/公顷。他解释,气候生产潜力,指充分和合理利用当地的光、热、水气候资源,而其它条件(如土壤、养分、二氧化碳等)处于最适状况时单位面积土地上可能获得的最高生物学产量或农业产量。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科研所高级工程师边巴次仁介绍,根据卫星遥感监测,6月之前,由于西藏降水偏少,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全区植被比去年历史同期少;自6月下旬全面进入雨季后,那曲地区东部及林芝地区、昌都地区植被略好于去年同期。
据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杨勇介绍,进入雨季以来,受南部低压系统带来的暖湿气流和高空低压系统的偏北风场共同影响,西藏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性降水天气,与历年同期均值相比,阿里地区西南部、那曲地区东部、林芝地区大部分地方降水略少2至3成,其他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3至6成,尤其是沿江一线,拉萨市区尤为明显,较历年同期偏多1倍。
西藏自治区气象台副台长普布次仁说,今年进入雨季以来,由于西藏大部持续性降水,且每次降水量基本都达到中雨量级及以上,即降水量达到10毫米以上,7月14日-7月20日,拉萨河、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年楚河、尼洋河等西藏主要江河流域周降水量为36—152毫米,与历史同期相比偏多0.5至2.6倍,其中日喀则、拉孜、贡嘎、泽当和加查偏多1倍以上,拉萨偏多2.6倍。由于降水集中,强度较大,这些江河的水位均有不同的上涨。普布次仁建议,由于这些主要江河流域水位较高,有关部门需加强中小水库监测,防范洪涝及次生灾害发生。目前土壤含水量基本饱和,后期仍有短时强降水,需要注意防范局地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并且,连阴雨天气对农作物生长不利,对流天气易引起农作物倒伏,还应做好田间管理,防范灾害。此外,各地需加强防范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灾害。
西藏雨季下雨通常在夜间,时下,正当中国其他地方遭遇酷暑“伏天”,拉萨市民却能伴着20℃的清凉,每晚聆听着雨声舒适入眠。第二天雨过天晴,人们上班、群众转经又迎来艳阳天。
雨季令高原的空气湿润中透着清新与生机,微风徐来、柳树青青的高原美景,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西藏旅游观光。清早,天空中还飘着毛毛细雨,拉萨布达拉宫入口,打着伞的参观游客已排起了长龙,诗意的雨天更增添了游人的兴致。在羊湖、纳木错等景点,游人也络绎不绝。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女士兴奋地说:“来到拉萨,我感到首先是身体特别舒适,气候宜人,去了纳木错和羊湖等景点,西藏的大美景色让我感到非常震撼”。
进藏游客在饱览美景的同时,出游也应准备好雨具及合适的衣服,以防天气突变。另外,降水增加,使西藏大部分河流水位上涨,泥石流及洪涝灾害也随之增加,出行需及时了解路况,并注意安全。据中国天气网西藏站报道,7月西藏因持续性或局部强降雨导致的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0余起,受灾区域遍及拉萨市、山南地区、林芝地区、日喀则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灾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160余万元,但无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