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中国官方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目前,中国正式进入国家公园时代已满一年。在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愈发呼之欲出,且通过生态修复和智慧园区搭建,不断保护“地球第三极”。

  打造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

  中国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梳理中国第一批十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计划创建的十多个国家公园,三江源、祁连山、大熊猫、珠峰、羌塘等九个国家公园,位于“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副校长马洪波表示,按照中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相关方案,未来,中国将遴选50个左右的国家公园候选区,“也就是说,在中国现有约2750个自然保护区及其他众多的自然保护地中,只有极少的‘幸运儿’才能升格成国家公园。”

  目前,在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满一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已完成试点任务,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已启动,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青藏高原建设国家公园,是一种全新体制探索,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青海省副省长刘涛表示,要将生态系统关键区域、生态敏感区和重点物种主要分布区等划为核心保护区,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和监督。

  刘涛表示,青海省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上,总体呈现出“高(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建设)、大(面积比例大、影响力大)、多(保护成果多、亮点多)、广(参与度广、普惠面广)”的特点。

  生态修复保护原真性、完整性

  据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晓南介绍,青海省在中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和整合优化,全省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提升至34.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副局长杨庆元介绍说,目前,已编制完成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科研监测体系等专项规划,统筹湖里和岸上、水源和流域,先后投资2.2亿元人民币实施草地治理、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修复等16项重点生态项目,全面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据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恩光介绍,该省统筹实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祁连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一系列治理措施,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三分之二以上植被呈总体改善趋势,草地退化趋势得到遏制,河流年径流量与多年(1956年-2000年)平均相比增加27.5%。

  智慧建园瞄准学科前沿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田俊量介绍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在打造智慧生态监测系统,实施生态大数据中心(三期)建设项目,构建生态大数据云平台和生态智慧平台,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生态管护、行政执法、生态价值评估展示与分析等管理系统,与“青海生态之窗”实时观测数据共享,“生态之窗”观测点位由2016年6个扩建到46个,有效提升国家公园智慧化治理水平。

  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陈世龙透露,该院正在谋划建设“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重点实验室”,将针对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脆弱生态区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功能、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