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日渐增多和扩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的问题。面对日趋紧张的水资源形势,西藏自治区以其独特的方式确立了西藏水资源的功能和地位,科学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西藏水资源,推进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图为雪山下的西藏第二大湖泊纳木错。

       西藏水资源是构建国家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基石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主体,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地域辽阔、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冰川林立。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水资源,是我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亚洲著名的河流,如长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湄公河、印度河等,都源于或流经西藏,素有“亚洲水塔”之称。而作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西藏更是我国和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气候“调节器”,对我国和亚洲气候稳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藏也是我国和全球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西藏出现了部分冰川融化、雪水贮量减少等问题。因此,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健康的河流湖泊,对于维护高原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基石。

       据水利普查公报显示,西藏共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6418条,总长度17.73万公里;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湖泊808个,水面总面积2.8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1.7%。同时,西藏还有大量的冰川,其面积和储量分别占到全国的48.2%和53.6%,冰川水资源总量约3000亿立方米。全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达到4394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16.5%,水资源总量、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均居全国各省(区)之首。特别是西藏由于区域地理位置高差大、江河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也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达2.01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为1.76亿千瓦,位居全国首位,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水能资源“富矿”。

       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护西藏水资源

       为切实保护好水资源,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名片,西藏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和“保护好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就是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全面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取得了良好成效。

       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厅长孙献忠说,西藏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让西藏的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从一开始就纳入到科学的轨道上。印发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印发构建河湖休养生息长效机制工作方案,开展河湖水系连通生态修复及综合治理,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不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大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治理力度。“西藏的水资源非常丰富,虽然大部分的水量最终都流到了境外,但我们还是把水资源管理保护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确保了这些国际河流的源头不受污染。”

       西藏积极探索建立西藏江河源头区水生态补偿机制。“我们结合西藏江河源头区域的特点,从2014年开始选择了那曲的安多、日喀则的仲巴、昌都的察雅三个县,开展水生态补偿的试点。这两年我们在怒江上下游相关地区也进行了水生态补偿的积极探索。同时,建立水生态补偿脱贫机制,确定水生态补偿脱贫主要范围,强化培训指导,让有劳动力的贫困农牧民从事一些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工作,让贫困群众转型成为村级水管员。”据孙献忠介绍,在建立水生态补偿脱贫机制时共设立了七万多个水生态岗位,使西藏部分贫困人口吃上了“生态饭”。

图为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

       从“见河长”到“见行动、见成效”,五级河(湖)长制助力西藏山清水秀

       2017年4月5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西藏自治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自此西藏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构建区(省)、市(地)、县(区)、乡(镇)、村五级河(湖)长体系。

       “西藏对于河(湖)长制工作可以说是高位推动,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担任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所有常委担任副组长,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和政府主席担任双总河长。”孙献忠介绍说。

       “在西藏各地的河湖岸边,都可以看到用藏汉双语制作的河长制公示牌,介绍了河(湖)的简单情况以及相关河(湖)长信息和联系方式。”孙献忠表示,这样做是为了接受社会监督,压实各个河(湖)长责任。“我们把河(湖)长制工作列入了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的重要内容。”孙献忠说,这项措施对于推动河(湖)长制工作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据了解,西藏全区共设立22名自治区级河湖长、219名地(市)级河湖长、1530名县(区)级河湖长、4747名乡(镇)级河湖长、8229名村(居)级河湖长,各级河湖长开展巡查调研工作2万余人次。全区共落实河长制工作专项经费1.5亿元。各级河湖长以“水环境专项整治”“垃圾围坝”“清四乱”等专项行动为重要抓手,积极履行巡河、管河、护河、治河职责,河湖管理保护实现常态化、制度化。

       河(湖)长制有力维护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了江河湖库水系的完整性,人民群众保护河湖生态环境的意识逐步提高,水域岸线垃圾乱堆、乱倒、乱弃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河湖水质持续保持良好,河畅、水清、岸绿的景象随处可见。

图为日喀则境内的佩枯错

       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会民众对于西藏水资源保护意识,西藏深入开展宣传工作,陆续举办了“首届青藏高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高峰论坛”“西藏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高端论坛” “西藏自治区水资源、水工程、水环境学术研讨会”和“首届青藏高原河湖监测与水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等。在历年的3月22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以及“6•5世界环境日”等宣传日,以各种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内容为主题,采取电视、报纸、广场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提升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强化社会舆论监督,为西藏水资源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并持续开展水土保持“进党校、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等活动,让爱护水生态与水环境逐渐成为自觉,让西藏真正实现山清水秀岸绿,造福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