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30707101119.png

        “当时我还很担心,真的能去鲁迅文学院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吗?很显然,是真来了!”回忆起在鲁迅文学院度过的学习时光,来自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的青年作家阿米娜·阿布力孜感慨万千。她耳畔仍然回响着父亲在她临行前流着眼泪的嘱托:“孩子,一定要向习主席转达咱们乡亲们的感恩之情!国家刚解放的时候,我们家乡就有库尔班·土鲁木大爷骑着毛驴来北京,向毛主席表达了他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的。”

        这是发生在鲁迅文学院文化润疆作家培训班上的动人一幕。4月12日至6月9日,鲁迅文学院携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协,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文化润疆作家培训班,来自新疆的50位中青年作家参加培训。中国作协党组高度重视本次培训班的举办,党组书记张宏森特地到鲁院与学员座谈交流,对大家提出要求和期望。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的王新鑫表示,宏森书记的讲话帮助她厘清了“为什么写?写什么?如何写?”的困惑,坚定了她今后要遵循的写作方向。

        近年来,中国作家协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治藏方略,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务实举措扎实开展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学工作,引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讲好边疆故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


把文学创作融入文化润疆工作大局,举办文化润疆作家培训班、改稿会受到学员们的普遍欢迎,希望这样的活动常态化


        新疆作为中国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并存的地区,一直以来就是文艺创作的宝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杨牧、刘亮程、董立勃、丰收、李娟、董夏青青等一批又一批新疆作家持续在中国文坛上闪闪发光,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重要奖项上屡创佳绩。

        进入新时代,广大新疆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文学创作融入文化润疆的工作大局,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把文艺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切实推动了新疆文学的繁荣发展。

        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协党组高度重视,多次研究部署文化润疆工作,推进新疆文学事业发展。举办文化润疆作家培训班就是其中一项务实举措。

        为办好文化润疆作家培训班,鲁迅文学院特别邀请到王蒙、朱秀海、仲呈祥等众多知名作家、学者为学员授课。授课老师们坚持政治引领,以深厚的学问修养、精彩独到的观点、深入浅出的表达,为学员们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学养、拓宽视野、深化思考给予了重要启发和切实帮助。此外,针对基层学员实际创作需求,鲁院还组织多场改稿会,邀请《人民文学》《民族文学》等重点文学期刊的主编和编辑们审稿、改稿,为大家引荐资源,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学员们表示,在今后的写作与学习中,将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文化润疆的重大意义,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在做好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力争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今年6月,张宏森一行在新疆调研期间,中国作协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共同签署了“文化润疆”文学工程。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介绍说,在历年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项目以及中国作协会员发展等方面,都不乏新疆作家及作品,这是中国作协关注新疆作家、大力扶持新疆文学事业的结果。创联部还曾在新疆举办“我们向着小康走——中国作家新疆行”“国之大者·新时代兵团”主题采访,在京举办哈萨克族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长篇小说《歇马台》研讨会等活动。特别是去年7月在新疆伊犁举办的“文学润疆”全国多民族作家培训班,不仅邀请著名作家、编辑围绕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文学讲座和培训,还请党校专家进行政治理论辅导,邀请英雄模范作事迹报告,学员反响极为强烈,希望这样的“文学润疆”培训班能常态化。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表示,举办文化润疆作家培训班,是鲁院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国作协党组关于开展文化润疆工作的部署要求、以实际行动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重要举措。今后还将举办类似活动,助力“文化润疆”文学工程,打造新时代新疆作家群,加快推进新疆文学事业繁荣发展。


提升多民族作家创作水平,助力少数民族文学发展,以报刊和新媒体为平台,发表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培养少数民族作家,繁荣少数民族文学


        《民族文学》自1981年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进入新时代,《民族文学》积极适应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态势,不仅将汉文版扩版到可以刊发长篇作品,还举办作家和翻译家培训班,助力少数民族作家成长、少数民族文学发展。

        6月17日至21日,2023《民族文学》长篇小说作家培训班在辽宁丹东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0名少数民族作家参加培训。培训期间,孟繁华、滕贞甫、周景雷、范玉刚四位专家学者分别以《理想的文学与现实的文学》《主题性创作的另一种书写》《读者的阅读期待和作家的创作姿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题向学员授课,引导大家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长篇精品力作。

        学员们表示,专家授课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既从宏观视角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特点,梳理了中华文化与文学的深刻关联,又结合具体的作家与作品介绍了当下少数民族长篇小说的创作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今后从事少数民族长篇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每年举办作家和翻译家培训班,是《民族文学》杂志一个重要的办刊特色,也是《民族文学》践行培养少数民族作家、繁荣少数民族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办刊宗旨的具体体现。”《民族文学》杂志主编石一宁谈到,今年4月,《民族文学》在广西凤山举办了《民族文学》基层作家培训活动,受到热烈欢迎,取得很好成效。下半年,《民族文学》还将在内蒙古举办一期作家翻译家培训班,进一步推动多民族作家作品创作态势。

        不单单是《民族文学》杂志,中国作协所属《文艺报》《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小说选刊》和中国作家网等,都积极为优秀的民族文学作品提供发表的园地,大力推举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

        地处中国北疆的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有着促进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新时代以来,广大内蒙古作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感召和鼓舞下,不断开拓创新,推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让这里成为一方文学沃土,成为中国文学版图中一道靓丽风景。

        6月27日至7月1日,鲁迅文学院携手内蒙古文联在包头举办了“文润北疆”内蒙古作家培训班,来自全区各盟市的42名学员参加培训。该活动是落实中国作协、内蒙古党委宣传部联合实施的《“文润北疆”内蒙古文学创作三年帮扶合作计划》的具体举措,也是该计划在内蒙古落地实施的第一个项目。学员们在培训期间认真听课思考、积极交流互动、相互借鉴学习,度过了难忘的学习时光。大家表示,在今后的创作中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记文学初衷,坚守文学阵地,全心打磨力作,努力多出精品,为内蒙古乃至全国文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谱写新时代文艺事业和党的民族工作新篇章,中国作协从文学出版、文学翻译、理论研究、重点作品扶持等方面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结出了累累硕果


        为了繁荣少数民族文学,谱写新时代文学事业和党的民族工作新篇章,中国作协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培育少数民族文学作者、扶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用文学方式讲好少数民族地区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方面,也不乏《诗刊》的身影。为提升西藏文艺评论工作质量和水平,达到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端正方向、团结鼓劲、繁荣创作的目的,今年5月26日至28日,由《诗刊》社联合西藏自治区文联、西藏大学主办的首届西藏文艺评论讲习班——新时代青年诗人研修班在拉萨举行。来自西藏各地市文联、西藏作协、西藏评协及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的90余位学员参加学习。其间,徐粤春、李少君、陈人杰、胡沛萍、东周才让分别以《文艺评论概要与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与境界》《故乡之上——从海边到牧场,一位江南游子的诗和远方》《关于诗歌阅读的一些心得》《西藏当代诗歌及其美学张力》为题进行专题授课,点燃了西藏自治区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热情,描绘了雪域诗歌的美好蓝图。

        “作为一名青年文艺工作者,我要将目光聚焦到老百姓身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将我们老百姓的故事、基层的故事传播得更远更广。”学员枣儿在讲习班上倾情谈道。

        捐赠《诗刊》《岁月青铜》《致青春·青春诗会40年丛书》等相关诗集杂志3000余册,在所办刊物《中华辞赋》刊发临潭诗词小辑,助力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协助举办“诗意临潭 高原甄选”农产品包装设计大赛……近年来,《诗刊》社响应中国作协党组关于大力支持甘肃临潭文化事业发展的号召,积极投身定点帮扶工作,以自身诗歌优势极大促进了临潭的乡村振兴,协助中国作协拓展定点帮扶成效。

        6月29日,《诗刊》社在临潭举办诗歌改稿班,并举行“作家面对面”活动。《诗刊》主编李少君说:“临潭文化底蕴深厚,文学事业蓬勃发展,文学的新生命力不断积累和涌动,作家队伍建设取得可喜成果,文学前景令人期待。希望改稿班的举办能进一步提升创作能力和技巧,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用精妙的文学语言回答好时代的呼声,用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独特的审美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观照时代、温润心灵的优秀作品,用文学的方式讲好临潭故事、传播好临潭声音、展示好临潭形象。”

        培训班期间,《诗刊》编辑与临潭本地作家就如何真实、深刻、准确地反映新时代现实生活,如何更多更好地创作出紧贴时代脉搏、拨动读者心弦的作品,以及作品的创作技巧、写作手法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对临潭部分诗人的稿件进行了面对面的专业点评,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与建议。

        作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文化大县,临潭自1998年开始由中国作协定点帮扶。多年来,围绕“文化润心、文学助力、扶志扶智”帮扶理念,先后培养作家348名,出版文学作品集100多部,组织6批次共计300名作家深入临潭采风创作,极大推动了临潭文学事业发展。2020年,临潭被授予“中国文学之乡”。

        据彭学明介绍,从2013年开始,中国作协连续11年开展了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从文学出版、文学翻译、理论研究、重点作品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结出累累硕果。此外,广泛开展少数民族文学作者培训,举办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全国少数民族作家培训、少数民族作家新会员培训等多期培训,从政治理论、思想品格、文学创作等方面入手,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广泛组织少数民族文学作家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学主题实践活动,一方面专题组织少数民族作家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另一方面在其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学主题实践活动中邀请少数民族作家。在会员发展中,长期对少数民族作者、特别是对人口较少民族作者进行倾斜。如今中国作协会员中少数民族会员共计1588人,占会员总数比11.6%,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中国作协会员。

        文化润疆气象万千,文学百花园姹紫嫣红。可喜的是,在中国作协的团结引领下,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切实肩负起自身使命与责任,以优秀的文学作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造民族团结的精神长城,让新时代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学事业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原刊于《文艺报》2023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