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首次举办的学生短片交流会上,该院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昂却本执导的《放羊娃》、拉姆扎西执导的《星期天》、华赞和拉毛才旦执导的《希热的微笑》三部藏语短片的展映,引发了大家热烈的讨论。近日,记者在民大校园里见到了这几位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学生导演,请他们就短片的拍摄契机与感受畅所欲言,讲述影片拍摄背后所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中央民族大学藏族学生导演华赞、拉姆扎西、昂却本(从左至右) 田春艳/摄

  昂却本:用高清数码相机拍出来的《放羊娃》

  洁白的雪地上,躺着一个酣然入睡的少年,这是《放羊娃》的海报。“本来是想出去拍照片的,当把羊赶到草场后,一眼望过去,觉得太美了。就跟弟弟说,我们不如拍个短片吧”,昂却本说。于是,他用了一小时左右的时间,构思了一个小剧本。写一个嗜睡的少年,在放羊时,被小偷偷走了羊、放走了马,还浑然不觉。醒来后,恍然失措。等他找到了马,看到了羊群,却也不管是否丢失了羊,说了句“好羊不弃放羊人”继续睡去。

  昂却本笑着说,自己是个有些懒散的人,他想用这个简单而充满戏剧性的小短片,来提醒大家惰性往往会使人失去很多东西。

  经过简单沟通,弟弟赛却多杰来演放羊娃,自己和妹夫桑结加来演偷羊贼。他先躺在草地上随便摆弄着相机,忽然发现倒着看过去,草像是指明了方向一样,这便成了他的第一个镜头。这种倒置的机位,也得到了其他几位导演同学的赞赏。昂却本说,很早以前就喜欢电影,也一直有拍电影的想法,这部短片却拍得过于简单——剧本简单、台词简单、设备简单、后期剪辑也简单。但不管如何,这是迈出的第一步,以后会做得更好。

  拉姆扎西:剧本还需要准备得更充分

  拉姆扎西在西南民族大学读本科时就曾拍过一部短片。去年寒假前,接到朋友一个说可以借用到设备也有资金支持的电话后,他立刻动身去了成都。依旧是第一部短片的原班人马, 6个人总共用了13天时间,完成了《星期天》的剧本创作、拍摄、后期制作。

  短片讲述了一个大学生一天的生活,无论身处宿舍、教室还是茶馆,均无法静下心,内心充满了浮躁、困惑与迷茫。在拉姆扎西看来,多数大学生都经历过这样一个时期,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因此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坚定的意志,树立好自己的目标,如果没有定力,只能是纵容自己。

  “我们架了两个机位,也有监视器,作为实验性的作品,设备相对而言很不错,但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设备都用得不到位,很多镜头都是用很笨很原始的方式拍的。”拉姆扎西觉得整个拍摄中,与演员沟通经验少、拍摄技巧不足,后期剪辑也比较困难,一切都只是凭着感觉和热情去做,短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在做短片的人很多,而剧本是一部片子的核心,下一部我首先会将剧本打磨好,现在要做的就是多储备专业知识。”

  华赞:用我的镜头讲故事给你们听

  希热,在藏语里是“智慧”的意思,而老师是智慧的来源。由华赞和拉毛才旦执导的《希热的微笑》讲述了一位叫希热的乡村教师在午睡时梦中仍然牵挂着学生的小故事。华赞说,以前跟一个当过小学老师的朋友聊天,朋友讲到有次批评了一个学生,吃晚饭时发现这个学生不见了。夏季牧场又离学校很远,路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就非常担心。经过艰难的寻找,在茂密的草丛中,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学生。这个故事让华赞颇有感触,也成了剧本的雏形。

  与其他两部短片相比,这部短片不仅剧本打磨过四五遍,而且有专业的摄影师、录音师,后期制作,相对而言较为成熟。华赞感动地说,“特别感谢给我提供帮助的那些朋友们。”

  原本计划大年初七八开拍,结果初二晚上集合,简单沟通后,初三中午就开始拍了。其他人在热热闹闹过年,他们一帮年轻人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日玛乡的一个小学校里拍短片,大家白天拍片子,在风沙里啃着干吃面、饼干,晚上赶回70公里外的家里住,用了四天半时间将短片拍摄完成。

  华赞说,因为是刚开始拍短片,所以并不擅长用镜头语言来表达想要表达的东西,似乎更习惯于用情节来表达。希望在以后的拍摄中能一幕幕地用自己的镜头讲故事给大家听。

  他们并非专业导演,也无相关培训,仅凭着一个挚爱电影的梦想,哪怕手执数码相机,也会用镜头记录、讲述、想象一路上看过的风景、发生的故事。虽略显稚嫩,更无技巧可言,可无论是昂却本的想象力、拉姆扎西的思索,还是华赞与拉毛才旦短片中的温暖,这些干净而充满灵性的画面,分明让人感受到了他们对电影的喜爱,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也许,我们可以期待着这新的一批未来“电影人”的成长,从他们纯净澄澈的眼神中,从他们未经打磨的朴质技巧中,从他们坚定而执着的理念中,看到梦想的实现从不远处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