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被艰苦的环境吓倒,相反她觉得这是对自己能力的挑战。夜晚是交给书本的时间,白天,普布卓玛也有学不完的东西。就拿小球测风来说,虽然在短训班的时候,普布卓玛已经掌握了小球测风的原理和步骤,但是要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困难。因为青藏高原上空的风很大,风向也很容易改变,所以很难驾驭。刚开始时,普布卓玛在经纬仪前常常望球兴叹,一丢球就急得掉眼泪。台站的老同志告诉她,“没有什么技巧,只有多练多实践,只要熟练掌握经纬仪,就能抓住球。”
她想出了拿飞鸟当小球,以飞鸟为目标来练习的好办法。每天值完班后,普布卓玛就将天上的飞鸟当气球,在经纬仪下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直到眼发酸、腿发麻时才肯罢休。夏天倒是好办一些,冬季可就麻烦了,气温常常是零下二三十摄氏度,观测时稍有不慎,嘴唇就会被经纬仪“贴”掉一层皮,血流不止。对此,普布卓玛根本就不当一回事,她往嘴唇上贴一点纸,又继续干。
普布卓玛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独立当班了,而且还一专多能,成了台站的顶梁柱。1974年,单位推荐23岁的普布卓玛上了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
在三年的大学生活里,普布卓玛在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的领悟力很强,学习中经常能够举一反三。作为学校推荐的尖子生,她参加了云南省组织的气候考察工作。普布卓玛不怕苦不怕累,虚心向老专家学习,得到了全考察队的好评。1976年12月,她获得了云南省委颁发的“云南省气候考察科技进步奖”。
1977年7月,曾布卓玛以优异的成绩从云南大学毕业,她又回到了熟悉而艰苦的申扎气象站。普布卓玛除了正常的通讯、观测和小球测风之外,还承担长期预报的工作。遇到实在弄不清楚的地方,她就写信求教,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气科院、广州气象站……她强烈的求知欲感动了这些老师,总是尽力解答她的问题,给她提供最为细致和耐心的帮助。
1982年,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普布卓玛被调到自治区气象局工作。普布卓玛认为仅靠单一的方法是无力掌握青藏高原的天气变化的,必须探寻更多的途径和方法。通过研究分析,普布卓玛发现藏历量算和周期与天文周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并具有独特的演算预测旱涝、霜冰、冰雹、风雪的办法。她根据大气环流过程及气象要素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并与天文周期相对的原理,推断出通过天文活动建立中期天气过程模型在原理上是可行的。她完成了“天文历算与气象结合做高原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
1986年,普布卓玛的论文《盛夏期雅鲁藏布江地区强降水系统分析及预报》在全国大气球流中期预报学术交流会上宣读,得到了大会专家的好评。1988年,经过反复论证,以此方法成功地预报出日喀则地区洪涝灾害,并提请该地区采取防范措施,使受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此后,她潜心研究,成果不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3年,普布卓玛被聘为天气预报高级工程师,成为西藏气象系统第一个藏族女高级工程师。
来源:中国民族报
编辑:方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