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2月2日从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获悉,2015年西藏自治区中(藏)药资源普查试点野外作业工作已经结束。截至目前,普查队已从玄参科、虎耳科等中发现50余种疑似药材新种。

       西藏自治区中(藏)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于2013年5月启动,这是西藏首次大面积规范化进行全区医药资源普查。普查工作分别由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和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组成两个中(藏)药资源普查队伍,进行走访采集样本。

       据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普查队队长扎西次仁2日介绍,目前,普查队已经完成全区30个县、1118个样地的的野外作业调查工作,累计行程达75000公里,共采集重点药材、特色药材品种分别达80余种。

       扎西次仁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的藏药标本室向记者展示了一个植物标本,他告诉记者,这是普查队在林芝发现的一个虎耳草科的疑似新种,“对于普查队员来说,任何新种的发现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分,我们将对这50余种疑似新种做进一步论证,希望这些发现能够成为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中有价值的发现。”

       另外,普查队在日喀则吉隆镇经过一天的徒步攀登,最终在海拔4300米的山上成功采集到稀缺的珍贵中药材胡黄连。据扎西次仁介绍,胡黄连主产于印度,在中国国内分布于西藏、四川、云南以及喜马拉雅山区,但产量很少,多数依靠进口。此次发现并采集到胡黄连,对于研究其生长环境,对其资源的监测有着重要作用。

       扎西次仁表示,此次普查工作的开展,不仅培养了一批西藏本土、年轻专业的普查队伍,同时也为制定西藏药用植物资源区划、编撰出版系列专著等提供了珍贵的数据及资料,为西藏藏医药事业、藏药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