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在京举行开学典礼,来自全国各地的51名新学员相聚在鲁迅文学院,开始了他们为期4个月的学习生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白庚胜,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出席开学典礼。出席开学典礼的还有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副院长王璇,中国作协办公厅副主任徐光等。开学典礼由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邢春主持。
董夏青青、周如钢、雍措、唐荣尧等学员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先后发言,分享了各自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体会感悟,表达了对参加鲁院高研班学习的喜悦和感激之情。大家表示,将珍惜此次难得的机会,以积极的态度、勤勉的作风和良好的操守投入到学习研修中去,力求经过此次深造,取得更大收获和进步。
本届高研班学员是从全国31个省区市和13个行业优中选优选拔出来的。学员平均年龄42岁,三分之一为中国作协会员。不少学员在文坛已颇具实力和影响,有的虽刚崭露头角,但也表现出良好的潜质。
作家雍措
雍措(发言):我会像爱凹村一样爱着这里
我是来自四川康定的雍措,藏族。在我来的时候,我的家乡正是雪花纷飞,严寒覆盖。我离开的脚印遗留在凹村的小路上,深深浅浅,连成一条歪歪扭扭的路。回看,就如同我走过的人生。
凹村是我生活的村子,她让我成长,赋予我丰富的人生。她给予我血肉般的实在感,让我不再像没有故乡的人,无根,盲目流离。
目前,我的小说、散文创作都源自凹村。现实中的凹村坐落在半山腰,偏僻、封闭。凹村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凹村处在藏、羌、汉结合地,长时间的杂居环境,使凹村风俗、生活方式等都和其它地方有所不同。独特的文化背景,让这里凸显出一种混沌的美。
凹村是我精神世界里的故土。在凹村,我是第一个接触文学创作的人。有时,我觉得自己是个罪人,打着《凹村》的幌子,来满足自己的写作欲望。深深的愧疚,让我见着每一个凹村人,每一样凹村的事物,都怀着歉意。在我的文字里,他们是一个个帮助我完成文学作品的人。在每一篇作品里,我把自己当成是凹村最大的人物,我主宰着凹村人的命运,他们却一无所知。
我背着凹村做着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我欠凹村很多需要说清楚的原由。
庆幸的是,2016年,我的《凹村》文字被大家认可,并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从去年,凹村人除了忙活地里的农事,茶余饭后多了一项有趣的事情,他们开始关心起我的文字。他们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名字、自己家土地的名字、自己家牲畜的名字,他们乐呵呵的来找着我说话。他们觉得自己能在一本书中出现,好与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名字能变成文字出现在书里。
凹村的纯朴、宽容、大度,让我一直沉着的心,轻松了不少。我想用更好的文字来向外界展示凹村。
自己最初的写作悬在空中,落不到地上。后因热爱文学,从教师职业调动到《贡嘎山》杂志社当一名文学编辑,并加入到康巴作家群这个团体,慢慢对文学有了一些认识。2014年,参加鲁迅文学院第九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更加深了自己坚持文学创作的决心。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知足可能是最大的敌人。然而,对于我而言,我是一个非常容易知足的人。比如对曾经仅有的一次鲁院学习机会我已经非常满足,从不敢奢望还会来鲁院学习,更何况是高研班。
在我来之前,曾在网上搜索过历届高研班参训人员名单,当一个个著名作家的名字出现在眼前时,不禁为鲁院能培养出这么多名家而惊叹,同时自己开始忐忑起来。现在的我,还跌跌撞撞地在文学的道路上摸索前行,甚至自己的创作都还处在不稳定的情况下,能来到这里,是鲁院给我的最大鼓励。
凹村是我创作的根据地。这次鲁院的学习,是我凹村系列创作的照明灯。
我会像爱我的凹村一样珍爱这里。
四个月的时间,并不会很长。时间有脚,我的爱将附在时间的影子里,慢慢行走,细细品味这难得的好时光。
感谢文学,感谢相遇,感恩鲁院!
(藏人文化网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