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群星璀璨,风光无限。大批新出现的少数民族80后90后作家以自己独特的写作个性,在新世纪的文学创作园地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独特的时代境遇下,他们对人、事、物有哪些感触?在文学题材的开拓上有哪些进步?在文化自觉的建立上又有哪些瓶颈?

       4月10日,由民族文学杂志社、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作家协会主办的“少数民族80后90后作家对话会”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原副书记潘琦,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副主编赵晏彪,广西文联副主席石才夫,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朱华,广西作协名誉主席冯艺,广西作协主席东西等嘉宾与会作家、学者就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创作发表见解,并从各自角度对青年作家们的讨论进行了评议。

       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已成长为文坛重要新生力量

       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老中青梯队完整、知名作家成果突出的当下,80后90后作家的不断涌现和创作潜质的不断彰显,已成为备受文学界关注的现象。

       本次作家对话会中,受邀参会的青年作家来自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满、白、土家、哈萨克、黎、佤、畲、东乡、达斡尔、羌、仡佬等18个民族。其中既有较早亮相于文坛、备受关注的鲍尔金娜、陈克海、包倬、何永飞、朝颜、向迅、羌人六、晶达、苏笑嫣等,也有近两年涌现出来、具备一定创作潜质的新秀丁颜、宋阿曼、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祁十木等。他们围绕“少数民族80后90后作家的创作题材、表现特质”“关于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与表达”“校园时代的熏陶对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等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与交流。

       《民族文学》副主编赵晏彪针对活动表示:以东西、凡一平、黄佩华等代表相思湖作家群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不可忽视的力量。他希望年轻作家们相互学习、交流,写出代表自己写作水平、体现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本次“对话”,对民族文学杂志社来说是首次,在全国来说,类似活动可能也是第一次,会议的参加对象本身就是一个亮点。他认为,80后90后作家代表着中国文学的明天,这次“对话”将是一次少数民族文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促进会。

       创作需跳出自我,走向世界

       呈现蓬勃创作生机的同时,少数民族80后90后作家作品在主题思想挖掘、文学想象和表现技巧提升等方面也面临着新的争议和考验。

        当日的对话会聚集了40后至90后老中青三代作家、评论家。作为现场“接触80后90后作品最多”的专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指出了青年作家写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他看来,80后90后作家的写作基本是从自我出发,写作向内;而文学阅读、文学借鉴、文学吸收和文学传承又倾向于外,对民族、传统关注较少。他希望青年作家能够在个人性、民族性、时代性三点之间找到契合点,形成特点和个性,写出辨识度高的作品。

       谈到少数民族80后90后作家作品中的民族性时,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认为,民族作家不应只拙守于自己的民族,在为自己民族说话的同时,也要用民族的东西跟世界对话,用“世界的眼光”来写作。

       针对实际创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会60后、70后作家结合自身向青年写作者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广西作协主席东西告诉青年作家,要先用体力面对文坛,有不怕输的勇气,再用正确的写作技巧结合自身经历坚持创作,“你所热爱的东西终将回报于你”。广西作协副主席朱山坡也鼓励在场青年作家保持作品中奇特的想象力和鲜活的时代感。《广西文学》副主编、小说家李约热则称,青年作家拥有更多的灵魂自由的可能性,要以自由的灵魂参与社会的进步。他引用当下流行的一句话寄望青年作家:“愿你出走半生,归来时仍是少年。”民族地区的差异性、思想感情的独特性,是民族作家创作的资源。在差异性、独特性中寻求人类的共性是民族文学的优势所在。诚如《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所言,少数民族作家应该关注写作本身,关注各自作为作家应该达到的高度,少数民族80后90后作家坦诚而郑重的文学态度是弥足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