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上午,第29期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开学典礼在鲁迅文学院八里庄校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4个民族的41位少数民族作家将参加为期4周的培训。其中,来自西藏的龙卓仁青加、岗仚多杰普,青海的范红梅,四川的阿郎和甘肃的诺布朗杰等5名藏族作家参加培训。
藏族青年诗人诺布朗杰代表学员发言:
缘聚鲁院,缘聚这个做梦都来过好多次的地方,想必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样澎湃。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难能可贵的培训,组织这样的培训班无疑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的壮举。借此我代表学员们向鲁院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携一群词语,唯唯诺诺地走在文学的百花园中,以笔为拐杖。是的,作品才是作家的立身之本,我们需要把胸口发着微光的感悟掏出来,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
在我家乡的大山深处聊文学好像是件很可笑的事。它不能养活一片青稞地,它不能帮母亲除地里的草,不能阻止庄上人的聚众赌博,更不能妨碍那些败家子的大吃大喝。它只能一遍遍地让我检讨自己、洗涤自己。
去鲁院学习的事,母亲在庄上传了个遍。但庄上人不知道鲁迅是谁,他们只知道北京有毛主席。我一回老家,就有几个老人给我说:到北京了好好拜拜毛主席!
我去北京,就是来传达家乡人的声音来的。 每次到兰州,会和兰州的文友们彻夜长谈文学。这几年,我渐渐淡出,我感觉到文字不是谈出来的,是一字一句写出来的。需要我们掏心,需要我们掏肺,需要我们把内心的血都挤出来。好作品都是作者咳出来的血,没有随随便便写出来的佳作。
我时常感叹:我们是结结巴巴说着母语而流利地说着汉语的藏人;我们是吃着西餐吃着炒菜米饭而丢掉糌粑酥油的藏人;我们是骑着摩托车而摒弃了马的藏人。不止藏族,其他少数民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民族与民族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有些少数民族甚至与汉族一般无二。少数民族作家应该怎样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里提取营养,呈现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学成为关键。 尤其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浪尖,我们肩负着使命,为自己的民族发声。把自己民族最需要的声音喊给世界听。
带着很多迷茫与困惑,也带着满满的希望来到鲁院,我想我们的收获一定会是沉甸甸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路还远。祝愿此次培训班能取得好的效果,也祝愿大家在以后的写作路上能多多摘取文学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