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重点作品、青海省重点文艺作品、藏族作家道帏多吉的长篇人文地理文化散文《山神的牧场》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作家次仁罗布说,这是一本历史、传说、当下生活相互交融而绘织的散文集子,从文字的构建中我仿佛听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也体悟到了对生命的省悟与体察,大地青藏巍然耸立在那里,而生于斯长于斯的道帏多吉从日常生活入手,给我们开启了琐碎中遇见高贵与不平凡的一扇窗子。

       导演、作家 万玛才旦认为,道帏多吉的散文质朴轻柔又冷峻沉浑,凝重潇洒又满怀悲悯的书写跃然于纸上,坚守了最柔软的本真。

       作家、诗人杨献平说,道帏多吉关于青藏地理的随笔整体上气质苍茫而浩大。他对地域历史文化的深度了解与贯彻,以及在书写中所体现出的情怀,都使得他的写作具备了大地的原生风韵,也处处透射出刚韧、强健的精神向度。或许是民族出身和长期的高原生活和体验等缘故,他的写作是悠长的、深刻和深情的,也是精细的、独特的和别臻境界的。

       作家唐涓是这样评价道帏多吉散文的:在藏地划出的履痕,时而坚硬,时而绵软。有如三江源头的冰雪,气概雄浑,品性高洁。又好似荡漾在故乡田野上的歌谣,蓄满情思,余韵深长。

       道帏多吉,原名次仁多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协主席团委员。作品散见于《光明日报》《诗刊》《朔方》《民族文学》《西藏文学》《三月三》  《萌芽》  《散文》《星星》《鸭绿江》 《芳草》  《青海湖》等。出版有诗文集《献诗青藏》  《寻梦青藏》  《天上的青藏》 《诗意藏地秘境》 《激情青海湖》《圣地:诞生》《安多之魂海南藏地》  《镶嵌在黄河臂弯里的巴域》等十六部。作品入选《中国散文精选》 《中国诗歌年度诗选》等三十多部选集。执导纪录电影《阿尼玛卿》、《圣境天河》、电视文艺片《天下黄河贵德清》 《赛宗寺》等。荣获多种文学奖。

       一部游历藏地的心灵笔记

       寒竹

       这是一本探寻藏地绝美的自然风光和多样的人文秘境的行旅散文,收录了作者道帏多吉近几年的散文作品。作者用心灵感触着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用饱含深情的笔调捕捉着藏地的风光和生活的真实与质朴,也引发了作者对“好”生活的质疑。而这样的质疑从始至终都显露在这本散文集的字里行间,散发着尖锐的痛感和柔软的质感。

       道帏多吉是属于藏区的,也是属于乡村的,他行走在藏区的山山水水间,用流畅的笔墨描述着绚丽多彩的民族人文印迹。他以仰视这片土地的姿态,将自己置身于藏区,怀着敬畏之心欣赏着这片土地的神山圣水和风情民俗的粗犷与诗意。他说,我以鹰的姿态悄然潜入青藏,一次次与有关青藏的传说相遇,穿行在这般隔世的神话里,竟然忘记了身体的存在。尽管我常常以散文、诗歌或影像的方式去阅读、去表达,但这并不足以叙述它。它闪耀着灵性的光泽,展示着自然王者的气度,那晚霞掠过雪山和草原的那一刻,我听到了我的心跳,也听到了时间流逝的声音……我们已无须证明他对于藏地的痴爱,这样的痴爱闪耀在他的每一篇文章中,时而绚丽灿烂,时而悲伤沉痛,时而敬畏有加,时而叹息无奈,而这样的韵味便形成了道帏多吉自己的写作特点,也在用他的方式保护着他痴爱的这片热土。

       在这本散文集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藏区人民朝拜神山圣水的仪式,也用真实的笔调描写着这片脆弱不堪的土地,在关乎信仰的每一个细节里,都毫不犹豫地显现出藏区的劳动者对于这片土地的敬畏,而这一切都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在一声声灵魂日渐荒芜的悲叹中,阐述着精神世界在现实社会中的挫败。他用他的文字告诉我们,在“环境治理”被重视、被提倡的今天,心灵环境的治理也需要同步进行。他在文章中提到,在佛陀的眼里也许我们都是堂吉诃德,携着天真和恐惧,在轮回中臆想着自己的所有命运,那就是我们的人生骑着满载欲望的战马驰向死神的怀抱……这些深深刺痛每一个人神经的句子,无不阐释着生命的无常。也警醒着被欲望和贪婪占据的今天,要懂得爱和生活的真理。

       藏区,是一片众人眼里贫瘠的土地,它的确是贫瘠的,恶劣的环境,频发的自然灾难,但是就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这片藏地上的生灵们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重创却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淡定与从容,这种强大的力量就来自于他们对传统的精神信仰。本书中作者将藏传佛教文化对于藏区人造就的神圣化的自然观,平等和善的道德观,超然物外的人生观贯穿于文章其中,从自然审美到精神需求,达到了藏区社会宗教信仰与现代文明的碰撞融合,其立意要深广得多。

       最后,我当然更惊异于这本散文集成功地建构的一个隐喻的、象征的、自然的精神的世界。作者以优美流畅的文字表达他的声音,以这种高度抽象化的有意味的形式,对藏区的自然景观、风俗民情进行浓缩和模拟,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道帏多吉语言特色的藏区,他回望历史,触景生情,用一颗虔诚的心描写了一条跨越时间空间的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正如作者所说,站在这残存的古道上,站在怀念古代那一段段隐秘历史的深处,伸手触摸这遥远的记忆,仿佛进入悠远的历史故事中,那条悠悠古道上一行行忽明忽暗的马帮随着由远而近的马蹄声缓缓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