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 由甘南州文联、甘南日报社、中共舟曲县委宣传部主办,甘南州作家协会、舟曲县文联、舟曲县文化馆承办的“2017甘南作家舟曲行”采风活动,在泉城舟曲拉开序幕。此次采风活动,旨在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倡议作家诗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学作品,更好地繁荣发展甘南文学,进一步展示泉城舟曲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讴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拓宽文学艺术创作途经。

       舟曲县,隶属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舟曲是藏语“龙江”之意,因白龙江穿县境而得名,有“陇上桃花源”、“藏乡江南”之称。舟曲建制始于先秦,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于今舟曲西北置羌道县,解放后设西固县,1955年改设舟曲县,1959年改名龙迭县,1962年恢复舟曲县。截止2016年,舟曲县下辖4个镇、15个乡,208个行政村, 403个自然村,总人口14.2万人,其中藏族人口5.04万人,占35.8%。 因地处西秦岭岷、迭山系与青藏高原边缘,舟曲县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一江两河(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贯穿其中,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是“5•12”特大地震和“8•8”泥石流灾害重灾县。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河川地带气候温暖湿润,享有“藏乡江南”的美誉,高山地带则较为寒冷,属温带季风气候。自然资源有水力、矿产、中药材、经济林果等,2016年舟曲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4.75亿元,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

       11月11日中午,甘南双语作家诗人一行50余人,参观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纪念馆。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纪念馆位于舟曲县“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情最为严重的三眼峪冲击口与白龙江堰塞湖的交汇处,占地面积6535平方米。纪念馆共分上下三个展区,第一展区:“抢险救援展”利用航拍图片、三眼峪灾前灾后对照图、80多张抢险救灾图片、30多件抗洪救灾物品反映舟曲人民和救援大军万众一心、团结一致的抗洪救灾精神;第二展区“人间大爱.舟曲感恩”感受无私奉献的救援精神和满怀感恩的舟曲情怀;第三展区:“灾后重建成果展”利用40多张剪影栏全面展现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多功能厅播放的纪录片《风雨同舟》利用先进多媒体设备让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的伟大壮举,体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感人精神,让参观者目睹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舟曲特有的藏乡历史文化,展现舟曲儿女“爱党、爱国、感恩、奋进”的精神风貌,弘扬“大灾不屈、抢险不惧、共克艰难、矢志不渝”的抢险救援精神。纪念馆的建设是为了达到铭记舟曲抢险救灾历史,弘扬和传承伟大的抢险救灾精神,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自2013年建成投用以来,纪念馆通过临时展厅积极开展展示、宣教和研究工作,年接待观众2.5万人次。

       11月11日下午3时,甘南双语作家参观舟曲县民俗博物馆。

       舟曲县民俗博物馆成立于2006年,位于舟曲县春江广场人民会堂四楼,隶属于舟曲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博物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展厅面积2400平方米。馆藏各类文物85件,其中珍贵文物19件,以民族民俗文物为馆藏特色。举办有“舟曲境内出土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一个基本陈列,年接待观众1.5万人次。

       下午4时,作家诗人们前往大川镇土桥子村,参观楹联葡萄街廊和乡村记忆博物馆,并深入农户家,了解农民生产生活情况,品评新酿的葡萄美酒。据悉,大川镇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以葡萄为支柱产业的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重点产业正在形成,以乡村旅游为依托,家家兴办农家乐的雏形已然成形。

       土桥子村位于甘肃省舟曲县县城东南部大川镇,交通便利,气候宜人。土桥子村2007年年底人均纯收入达1700元,全村107户482人,总耕地面积为248亩,其中水浇地150亩,人均耕地0.51亩。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借助优越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人文环境,紧紧围绕发展作文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庭园经济”、“农家乐”旅游业,使全村经济发展走在了全镇的前列。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均获丰收,多次受到国家、省州县的表彰,先后获得“县级文明村”、“州级文明村”、“甘肃省先进党组织”、“省级文明村”称号。2009年元月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土桥子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殊荣。2017年4月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2017年,又成功入选第五届全国文明村申报名录。

      11月12日上午10时,作家诗人们深入曲瓦乡岭坝村采风。走进岭坝村,就像走进了石头的王国,从村道的铺设到石像的雕刻再到村民民房的建造,都使用了石头。村头古色古香的牌坊、古典中式的石鼓、石磨、月历以及印在地面的太极八卦图,无意间将人们领进了“国学元素”的殿堂。

       岭坝村位于曲瓦乡东北部,是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易地重建村,同时也是舟曲县去年打造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在建设过程中,结合当地丰富的石头资源和人文特色,在保留房屋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对全村进行了科学设计,合理规划。特别是村民们就地取材,巧用石头,把废旧的瓦片、砖石进行了再设计、再利用,通过镶嵌、堆砌等方式,建设了独具特色的石板墙、文化墙,既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又形成了独特的景观,美观大方。同时,融合当地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村里将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打造了灯廊、灯赋等文化长廊,为“文化旅游村”建设打下基础。走进舟曲曲瓦乡岭坝村,就像走进了石头的王国,从村道的铺设到石像的雕刻再到村民民房的建造,都使用了石头。村头古色古香的牌坊、古典中式的石鼓、石磨、月历以及印在地面的太极八卦图,无意间将人们领进了“国学元素”的殿堂。连接村

       11月12日上午11时,作家诗人们深入巴藏乡各皂坝村采风。由于舟曲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是大果樱桃栽培的适生区。为调整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各皂坝村还按照县里具体指导的“一村一品”要求,自2017年3月引进栽植60亩大果樱桃,园内优质果率在90%以上。据预测,5年后每棵果树挂果约为120到160斤,每亩年平均可产果1000斤以上,产值可达20000元。

       各皂坝生态文明小康村在舟曲县巴藏乡境内,人文生态良好,绿色环保意识明显,是一个文明和谐的藏族村落。小康村的建设,保留了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房屋建筑多为古朴、犷之美感的传统藏式建筑。村道硬化、庭院绿化、田园美化、村容亮化,除了“石头文化”外,各皂坝生态文明小康村的文化墙也是形势多样、内容丰富、朴素实用,特别是把地方特有的民俗、宗教、服饰等文化元素展现其上,惟妙惟肖、亲切朴实。藏族楹联展示长廊,也成为各皂坝村发展文化与旅游的重要举措。独具特色的各皂坝村,已成为S313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旅游度假。各皂坝村的变化只是舟曲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程中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