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下午,由鲁迅文学院主办的“穿越的语辞——帕蒂古丽、陶丽群、雍措研讨会”在京举行。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以及贺绍俊、孟繁华、冯秋子、宁肯、周晓枫、徐则臣、张莉、丛治辰、傅逸尘、肖贵平等作家评论家,鲁迅文学院第34届高研班的全体学员,共六十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议由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郭艳主持。

       帕蒂古丽、陶丽群、雍措三位女作家都是中国多民族文学中的少数民族作家,她们都曾经是鲁院高研班的学员。帕蒂古丽是维吾尔族作家,近年来在小说创作、散文写作两个方向成绩突出,创作出长篇小说《百年血脉》《柯卡之恋》等,获了多项文学奖项。陶丽群是壮族作家,小说《回家的路亮堂堂》、《一个夜晚》等荣获多项广西文学奖项,小说《起舞的蝴蝶》已被改编为电影《胡蝶》。雍措是藏族作家,作品数量不多,却少而精,其散文作品《凹村》获得了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 “骏马奖”。

       邱华栋介绍说,本次研讨会是鲁迅文学院后续教育的跟踪项目,学员们在鲁院学习后,写出了有影响力的作品,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鲁院就用这种方式来支持、促进学员的创作,让学员们能够获得更大的精神动力和创作上具体的指导。邱华栋表示,三位作家的创作既有独特的、浓郁的本民族特征,又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近年来鲁院毕业的学员中成绩突出的女作家,她们的写作显现出我们当下多民族文学和女性文学更加丰美的一面。

三位作家帕蒂古丽、陶丽群、雍措(从左至右)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帕蒂古丽的《水乳交融的村庄秘境》、陶丽群的《母亲的岛》、雍措的《凹村》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研讨。

研讨会现场全景

       与会者谈到,帕蒂古丽生在新疆,工作在浙江,是一个跨文化、跨区域的少数民族散文家。她把难度较大的少数民族主旋律作品,写出了新意,挖出了深意,她紧紧围绕着民族共融、共建,从历史传统、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社会特性等等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和研究,以独特的文学表达涉及人类学的广阔领域,手法上则运用了纪录片捕捉与切入等特点,文体别致,观察细腻,语言幽默而精准,她的作品守望存在、思想在场,语辞具有很强的穿越性,为我们理解维吾尔族文化和全球化时代下的民族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更加深刻的思想维度。

       陶丽群的短篇小说含蓄迂回,用摘取片段式的方式,在扎实、紧凑的结构中,追求小说含混复杂的意蕴,以精准的文字、淋漓尽致的表达,给人带来新鲜感。她的小说耐人寻味,于空白处让人想象、思索,虽然整体上比较压抑,但这种压抑本身就是一种封闭的、聚合的力量,一旦开放,可阐释的空间更大。

       雍措的散文体现出了“万物有灵”的世界观和生命观。在她的作品里,动物、墙、风都能进行拟人化的交流,产生一种“鬼使神差”的魔幻效果。而且,她对各种生命力的介入信手拈来,表现自然,找到了自己特殊的角度、素材、语调,通过自由的表达,使作品跌宕而敏感,调皮而深情,既体现了藏民族的宇宙观,又体现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女性作家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