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合作编纂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将于全国书市期间隆重推出。它标志着继全面出版流失海外的汉文文献之后,藏文文献以出版形式回归祖国的序幕就此拉开。

二十世纪初,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是中国文物考古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一场文化浩劫的开始。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数万件珍贵的古代文献文物流落到英国、法国、日本、俄国、德国等地。从此开始了中国学者漫长的求索历程。据统计,在全部藏经洞流失文献中,藏文文献的数量达到10000件左右,几乎和汉文文献的数量相当,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回鹘文、粟特文、龟兹文、于阗文、梵文、希伯来文等写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英藏、法藏、俄藏敦煌西域汉文文献出版为标志,大批流落海外的敦煌文献得以通过出版形式回归祖国,但藏文和其他西域文献,尤其是最大宗的敦煌古藏文文献仍然不为国人所见。

据专家介绍,所谓古藏文文献,是指吐蕃时期的藏文文献。西藏历史以吐蕃灭亡为标志,公元842年末代吐蕃赞普达玛灭亡以后,西藏动乱百年,经籍文书尽毁。而敦煌藏经洞中的藏文文献均为八至九世纪的藏文写本,是八至十世纪中原和吐蕃历史的最主要的研究材料。这些独一无二的藏文资料于1906年——1908年分别被斯坦因与伯希和劫往英国和法国,国内目前仅有王尧等编纂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目录,而关于英国的藏文文献材料则连完整的目录也没有。因此将全部英藏、法藏藏文文献进行整理、出版,是我国几代藏学专家梦寐以求的大型文化工程。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王兴康告诉记者,《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的编纂出版,是中国学术界长期努力追求的必然结果。从于道泉先生等前辈学者远赴西方图书馆搜寻抄写藏文写本,到敦煌藏文文献的全面编目,再到大批优秀学术论文的发表,这种长期如饥似渴的求索,体现了学术界对于完整出版敦煌藏文文献的迫切需要,催生了海外民族古文献的整理研究和编纂出版。这次借助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合作,学术界可以第一次最大可能地利用敦煌古藏文资料,对西藏早期文字形成和文化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并藉此考证、比定、公布大量流失海外的古藏文文献,这必将会引起国际藏学界、敦煌学界、汉学界的密切关注。据了解,继《法藏敦煌藏文文献》之后,该社正在积极准备出版《英藏敦煌藏文文献》。此次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西北民族大学在新疆举行新书发布,意在以出版《法藏敦煌藏文文献》为开始,建立和新疆高校、科研、文博等学术界的广泛合作,继续编纂出版流失海外的民族古文献,使中国流失的历史文化珍宝都能以出版形式回归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