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拉卜楞寺建筑空间结构研究》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为2024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拉卜楞寺建筑考古研究”的第二卷,全书系统研究了拉卜楞寺内7所学院的建筑空间布局、结构构造及其使用功能,详尽描述了每所学院建筑组群的构成规模及各单体建筑的结构、造型、内外空间尺度,同时辅以大量老照片、早期绘制的寺院全景布画以及测绘图,完整展示了各学院建筑组群的历史变迁过程、现存整体风貌及微观结构特征。
拉卜楞寺自1710年正式创建以来,历经300余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仍然保存着7所显密学院、20余座佛殿、60多座活佛囊欠、500多院僧舍及其他建筑与设施等,这些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不仅探讨了拉卜楞寺建筑的空间布局理念及其演变历程,还结合丰富的汉文、藏文历史文献,深入分析了拉卜楞寺各学院建筑的历史发展、功能用途、文化特征及艺术风格。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建筑形态变化进行对比,揭示出其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技术传承。
寺院全貌(1961 年,自南向北)
美国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藏“寺院全景布画”中的下续部学院建筑组群分布全貌
作者唐晓军在本书中利用三维图像技术生动再现了拉卜楞寺各类建筑的独特魅力。本书还收录了1985年—2023年多次实地调研与精细测绘的数据,包括2004年—2016年对拉卜楞寺开展的四次大规模现场调研及测绘工作。这些数据和资料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拉卜楞寺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技术特点,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书中提出的关于藏式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新见解,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讨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寺院文物陈列馆藏“寺院全景布画”中的下续部学院主要建筑组群
医药学院经堂横剖结构形态之二
书中提到,拉卜楞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清末以来,拉卜楞寺快速发展,跻身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列,成为安多地区格鲁派佛学的研习中心。大批外国探险家、旅行者、记者和植物学家纷纷来到拉卜楞寺。这些早期的研究成果及相关影像资料非常丰富,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拉卜楞寺建筑空间结构研究》不仅是对拉卜楞寺建筑的学术解读,更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度探索。它填补了以往对于拉卜楞寺建筑空间格局、结构构造、工艺技术等方面研究的空白,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无可替代。
作者简介
唐晓军,1966年生,历史文献学博士,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级研究馆员。长期从事古建筑保护与修缮方案设计、文物保护规划、古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工作。出版专著《甘肃古代石刻艺术研究》《甘肃古代建筑》《甘肃古代民居》《拉卜楞寺建筑历史及文化艺术研究》《甘肃文物建筑测绘图集(全六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