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东旺人》,这部由黄豆米主笔、何金武摄影、慈仁群佩负责资料和统稿的图文并茂的长篇作品去年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香格里拉东旺人》不同于我们习惯了的艺术散文,取材自由,可以海阔天空地放飞作者的思路,写自己人生的经历或感悟。这部书的描写对象,一个位于香格里拉县北端雪山中偏僻闭塞的藏族之乡,似乎更适合文化人类学者的脚步去探寻。作为作家的黄豆米因为喜欢行走,上世纪90年代就和香格里拉结缘,并于2006年意外地和这个美丽、独特的藏族乡村相遇。而吸引她目光的除了藏于深山的自然风光,主要还是东旺的人。这个地理位置偏僻的藏族乡村在近百年间人才辈出,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从这里先后走出两位国家副部级干部、两位州长和数位司局级、处级干部,以及多位文化艺术、宗教、教育等方面的优秀人才。而东旺一词在藏语中即是“人才宝库”之意。追寻发展原因,探索民族文化之秘,应该是黄豆米写作这部长篇作品的动因。

黄豆米总是在挑战自己的写作,因此她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在审美上形成一定高度。现在这部《香格里拉东旺人》也是如此。这是一部很有意义,也很难把握的作品。

首先它是历史和文学的结合。作品采用了以人物为经线、史实为纬线的结构,选取了东旺一些最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人物作为书的主要内容。而每个人物的身后是一部家族近百年历史的勾勒,从而达到为村庄立传的目的。作家探索一个乡村的历史,其实是为现实生活服务。希望从东旺人默默无闻的先辈和正在努力奋斗的当代人身上,揭示出他们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民族智慧,勾画出另一条精神上奔流不息的东旺河。这必然会涉及到藏族古老的文化、宗教的薰陶,涉及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风情等丰富内容。从而使这部聚焦于乡村的作品,体现出丰富的内蕴。同时,因为是为普通人立传,作家的目光所及之处主要是感性的日常生活内容。比如人物的性格、长相,家庭生活、生产场景,生儿育女的琐事等等。而这些内容又串成一个个乡村人物的成长史。如写到的江巴吉才、七林旺丹等人,书中既概述了他们政治上的成就,也“复原”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如何在民族文化的传统中成长,甚至如何上学、娶妻生子,生动而感性。可以说,村庄和人物的历史是这部作品的主要内涵,文学的表达则为这部作品增添了艺术的魅力。

其次,这部作品也是文化人类学方法和文学手法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文化人类学和文学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文化人类学是通过研究文化来理解人性的学科。文学也要通过形象的创造来关注人性,要对具体生活作深入细致的观察理解。所以这两个学科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打通的。黄豆米的这部《香格里拉东旺人》已经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采用了文化人类学的某些方法和手段,但又不是纯粹的学理研究,并不是要对一个族群的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系统研究,而是充分发挥了文学创作生动形象的优势,对一个乡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作深入的探索和文学描写。其实黄豆米更关注的是一个村庄在精神上的发展走向,并把雪山峡谷里积聚下的人文精神昭示给后人。从书中每一个家族的历史和日常生活描述中,读者可以感性地认识藏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习俗,具体到季节变幻、房屋建筑、居住环境、婚丧嫁聚的场面。那些后来成为名人的人物,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中成长起来。在文学之光的烛照下,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有了灵性,同时也可以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者提供丰富翔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