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精良的《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

 
 《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出版座谈会于北京时间3月23日下午在中国书店拍卖大厅举行。

  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金维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王尧等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丹珠昂奔首先对谢继胜教授带领的主创团队表示了祝贺。丹珠昂奔说:“藏学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几个世纪,藏传佛教这个学科不断地走向成熟,必须在各个点、各个专业方向上都加快发展,藏传佛教艺术这方面相对还比较薄弱,通过这本书可以对藏传佛教艺术这个薄弱环节进一步的充实,对藏学学科走向成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王尧教授引用费孝通先生对文化研究的三点意见,提出了对当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建议:“要具有文化自觉意识,如何对待各民族间的不同的文化,首先要各美其美,每一种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不同,都有自己认为最美好的方面;美人之美,要承认要互相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美美与共,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共同平等地受到保护,天下大同;我们正在逐渐地实现这样的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局面。今后希望在座的各位以及有关的文化部门能努力使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下,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金维诺委员在对该书出版表示祝贺的同时,呼吁有关部门加大对西藏文化保护和扶持的力度,希望文物局利用在故宫地下室保存多年的藏传佛教艺术珍品,建立相关文物博物馆,为专家学者们对藏传佛教的研究提供便利,为广大人民群众对藏传佛教艺术发展的了解,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座谈会现场

  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在介绍该书编辑出版情况时表示:“中国美术史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而成的,民族美术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脉,作为出版业应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历史与发展。《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的出版历经两年时间,出版社经过多次编辑、校对,在写作风格的统一、结构的合理安排以及引用文献的规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藏传佛教艺术通史性著作,在汉藏发展史的个案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该书出版后的市场推广方面,王社长表示对于文化,出版社肩负着传承、传播、推广的任务,再加上近年来国家的大力支持,出版社出版此类书籍将更侧重于文化贡献的角度,把文化使命放在首要位置。

  原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马丽华对该书的出版给予了“十年磨一剑精妙集大成”的评价,她说:“在印刷和装帧上,该书精心选印的图片制作精良;经过重组编排后,在系统化呈现自身的同时,也在说明问题印证观点;在内容上经过梳理和提升而体系化,有常识也有新知;参与编著的作者更是当今藏传佛教艺术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该书还集老一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充实,理论建树完善。该书的出版竖起了一座民族文化交流的丰碑,一部《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是民族文化历史的组成部分,这条史线为各民族同步共建中华文化的光荣传统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从这些经典图片及其展示中,我们看到了交流融合不仅发生在汉藏之间,而是有更多民族参与,不仅是双向的,而是多项的文化交流,各自保持着特质充满张力,同时又相互输送接纳,中华文明因之风味饱满流光溢彩。”

  主编谢继胜教授代表著作者发言,表示该书是几位学者研究成果的汇总,是我国藏学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据谢继胜教授介绍,《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是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项目,也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重点图书。研究计划最初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后期得到首都师范大学专项资金的田野调查补贴,作者谢继胜,熊文彬,罗文华,廖旸等分别来自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故宫博物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各位作者都有较好的民族语言训练和艺术史背景,花费十余年时间在全国各地调查藏传佛教美术遗存,此书虽名为发展史,但各位作者用力甚深,全书将藏传佛教艺术的形成,发展及其在祖国各地的传播,作为我国各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的文化想象加以总体的把握,将汉藏艺风的相互影响作为艺术史发展的主线,并将这种发展趋势作为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史进行研究,从中揭示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

  本书的研究包括横向的研究和纵向的研究:横向研究主要是考察不同时期藏传佛教艺术作品本身的特点,并分析其风格成分,如敦煌吐蕃石窟壁画和绢画,扎唐寺、夏鲁寺、瞿坛寺壁画,飞来峰、居庸关石刻造像、清宫藏传佛教佛堂等等的个案研究;纵向的研究主要是以藏传佛教艺术作品风格,尤其是藏传佛教艺术在汉地的传播作为线索,将个案研究的结果按风格发展的历史线索串联起来;同时,考虑到藏传佛教艺术本身在西藏腹地的发展规律与印度、尼泊尔纽瓦尔艺术对西藏的影响,将7世纪至19世纪的藏传佛教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汉藏艺术的交流及藏传艺术在中原内地的传播历史加以研究。本书涉及的问题几乎都有学术上的突破,如藏传佛教造像的正确辨识,题记、铭文的解读,文物遗址的考察报告等等,因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