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信先生近照
《黄明信拉卜楞寺研究论集》封面
日前,由甘肃藏学研究所所长丹曲研究员担任主编的《黄明信拉卜楞寺研究论集》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论集》共收编了黄明信先生有关拉卜楞寺专题研究的11篇译文和论文,共计13万字。
在旧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大批有识之士深入拉卜楞藏区,苦读藏语,致力于文化研究和民族教育,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使世人了解和熟悉了拉卜楞寺和拉卜楞历史文化。作为第五世嘉木样的汉文老师、中国早期藏学研究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曾被国名党南京教育部任命为国立拉卜楞青年喇嘛职业学校教导主任的黄明信(索南嘉措)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黄明信拉卜楞寺研究论集》
第一篇《拉卜楞寺主历辈嘉木样呼图克图传略》,是1947年第五世嘉木样临近圆寂时聘请当时的总法台嘉纳华仓口述,通称为阿克堪布的资深秘书执笔完成的,原文是藏文,后由黄明信先生翻译为汉文。
第二篇《拉卜楞寺青年喇嘛学校》,记录了黄明信先生在参与创建、经营拉卜楞寺青年喇嘛职业学校的情况。
第三篇《拉卜楞寺的喇嘛生活》,是黄明信先生对拉卜楞寺20世纪40年代初的实况照录。“喇嘛”是其他兄弟民族对藏传佛教僧侣的俗称,有学问的藏传佛教僧侣一生的重要活动习惯上概括为“讲传、辩论、撰述”三方面。
第四篇《藏传佛教的口头辩论》,描述了最具特色也最引人注目的藏传佛教“口头辩论”。 黄明信先生认为,一般人只是欣赏其众多人围在一起拍手顿足问答的热烈场面,而不真正了解辩论的规矩和内容,有人只从“立宗”一词引申出称赞某一学者时说他所立的好几个“宗”,都没有人能够驳倒之说。为此,对于端正世俗的误解颇有裨益。
第五篇《<藏族历史人物年代手册>前言及编纂缘起》和第六篇《<藏族历史人物年代手册>内容介绍》中,黄明信先生认为研究藏传佛教可以从历史、文献、教理等多方面入手,其中历史方面首先是重要历史人物的年代,为此,他取材《佛历表》写成了《藏族历史人物年代手册》。
第七篇《<汉藏大藏经目录异同>编辑笔记》中,黄明信先生认为文献研究藏学最主要的资料是大藏经。汉文大藏经与藏文大藏经所收入的经、论的种类和数量很不一样,对于研究佛教文化的人,找出二者的异同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但是进行这样的工作谈何容易,不精通佛典和多种语文是办不到的。只有到了元朝,才由皇帝的力量集中了几个民族的高僧大德、大学者的力量完成了《至元法宝勘同总目》,用汉文逐部标注出了蕃本有无或其他情况。
第八篇《拉卜楞寺总书目与北京图书馆藏文古籍目录编制条例》,严格运用文献学和图书馆学的分类方法,分11条制订了编制拉卜楞寺总书目与北京图书馆藏文古籍目录的条例,
第九篇《拉卜楞寺藏书中的<汉历大全>》,介绍了拉卜楞寺馆藏的一部清康熙年间御制的藏译《汉历大全》,共870叶(正反两面为一叶),其中点明了此书的难懂性和重要性,以及不完整性。尤其是指出黄明信先生在拉萨布达拉宫的五十达赖喇嘛的书库里发现此书的木刻本,也不完整,恰二者可以互补,他建议应完成合版。
第十篇《西藏文献目录的过去和对今后工作的希望》,总结了西藏文献目录工作的过去,提出了新的希望。
第十一篇《<至元录签证>编辑笔记》,是黄明信先生对藏传佛教文献研究的力作,是对《至元法宝勘同总录》这部元世祖至元年间编制的汉文大藏经目录的逐条检查,全文是经过对照后的签证。
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部的拉卜楞,多元文化深入交汇,农耕文明与牧业文明相互碰撞,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作为安多藏区政治、宗教、文化中心的拉卜楞,其自然景观、宗教文化、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社会形态以及民族服饰和语言等自成体系,为国内外潜心于民族学、宗教学和文化人类学的专家学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大批专家学者致力于拉卜楞各个层面的研究,为今后拉卜楞地区藏族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资源的整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明信拉卜楞寺研究论集》的结集出版,是当代学术界公认的博古通今、突出专长的一种现实体现,是将专题研究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实效性成果。这些论著,无疑也是研究拉卜楞藏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和民俗风情的重要参考资料。
人物链接:
黄明信,藏名索南嘉措。
1917年生于湖北,成长于北京,1938年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只身赴青海国立湟川中学任教。
1940年秋,赴拉卜楞寺专门学习藏文。
1941年冬入拉卜楞寺,依照寺院传统修习方法钻研佛学理论。
1945年就任第五世嘉木样的汉文老师。后经五世嘉木样向南京教育部推荐,被任命为国立拉卜楞青年喇嘛职业学校教导主任。
1947年,五世嘉木样圆寂后,该校被迫停办。
1948年,黄明信在拉卜楞寺考取了“然卷巴”学位,回到北京。
1950年起在中央民委工作,1953年调入民族出版社从事翻译工作。
1958—1978年在农场劳动。
1979年平反恢复工作后,在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民族工作组任研究馆员。
1988年离休后返聘10年,直至1998年方才正式在家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