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松错 摄影:南湖石鼓狼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论坛
有人说,西藏是行者的不老情人。但对我来说,差不多每年都去一两次的西藏,更像是一块神奇的抹布,每次都把我的心擦拭得更加干净。这片土地改变了我,让我的内心更加平和柔软。
所以,我对西藏除了热爱之外,总有一种亏欠之心。怀着这种亏欠之心做事,唯一能让我有所慰藉的就是:如何更好呈现一个真实的、深刻的、不矫情的西藏?
(一)
《微观西藏》这样一本书的构思,最早可以追溯到我的西藏妈妈(阿妈拉)、著名藏族民间文学专家德门·德庆卓嘎。
两年前的一个晚上,在拉萨大昭寺旁她的家中,她给我讲了两个她从刚刚探亲回来的保姆那里听来的故事。当时我就想,如果能够搜集到足够多这样的故事,编辑成为一本带领读者走入西藏人内心深处的书,该是一件多好的事啊。
那天76岁的阿妈拉陪我喝青稞酒吃风干牦牛肉,还兴致勃勃地载歌载舞,用藏语唱了几首她从小就会唱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等到一直安静地坐在一旁编织金刚结的保姆曲珍来收拾桌子的时候,天已经很晚了。这时,阿妈拉忽然对我说:你不是要了解藏族人吗,我给你说两个最新鲜、最真实的故事,是曲珍昨天刚对我讲的。
“曲珍村里有个十来岁的女孩,搭乘一位邻居的摩托车去镇上买东西,路上车出了事故,那个邻居没受什么伤,小女孩却去世了。小女孩的妈妈很伤心,整整3天没有出门,那位邻居很内疚,也有些担心。没想到第四天早上,小女孩的妈妈来到他家,不是为了要赔偿,而是安慰他,请他不要自责。”
“小女孩的妈妈怎么安慰那个闯祸的人呢?那位妈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我女儿出了事不仅仅是因为你的过错,更是因为她前世和今生所造的业。车祸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我女儿去世前每分每秒的念头和行为,汇集起来才是导致这个后果的因。所以,让我们都接受这个事实,只有生者不再悔恨难过,死者才能更安心地往生。”
阿妈拉的讲述立刻深深地震撼了我。但她还有一个同样震撼的故事在等着我。
“曲珍这次回家,正好她们家一头牛摔到悬崖下受了伤,很重的伤,被救上来已经奄奄一息了,怎么办?按照有些人的想法,养牛就是为了吃肉,现在既然这样了,干脆杀了吃肉吧。可是她家的人想法不一样,她们认为牛既然还有生命就应该找兽医来看病,结果花了比一头牛还贵的钱把牛治好了。这就是西藏牧民,他们的想法到现在还跟过去一样,那就是一头牛的生命和人没有什么区别,这辈子是头牛,也许下辈子就是一个人呢。”
那天晚上从阿妈拉家出来,八廓街格外安静,屋顶的经幡在柔和的月光下清晰可见。那一刻,我恍然行走在儿时的故乡,内心深处有一种熟悉、亲切和温暖的东西在流动。
(二)
《微观西藏》要求所有的文字图片都要反映西藏人日常生活的本真。哪怕是真实的瑕疵,也胜过虚假的完美。我曾好几次细读书云女士的《西藏一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乡村医生拉姆的故事。在一间简陋的卫生院负责全乡5000多人的医疗。因为积劳成疾,拉姆医生患有严重的胃病,但身为医生的她却相信自己的病是“前世的孽障”造成的,因此首先求助于法师,而不是比自己更高明的医生。这个听起来匪夷所思的例子其实在西藏并不稀奇,这就是普通西藏人的故事。这个故事也许无法充当正面传播西藏的绝佳素材,却散发着原汁原味、真实的西藏乡土气息。
所以,这本书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一个“真”字。我们要用真诚的心态,找到尽可能多的真正了解和理解西藏的人,挖掘和呈现那个超越了走马观花、一惊一乍和非黑即白的西藏真容。
这本书在形式上的一个创新,是采用了所谓的“微博体”。个中原因,不仅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这种更方便浏览、转发和扩散的“段子阅读”,更是因为这种体裁更加能够见微知著,更有利于发掘和呈现有关西藏的点点滴滴,并且通过大量有血有肉的细节,拼接出一个有喜乐有忧愁有希望也面临挑战的西藏。我深信,一个真实的西藏是更美的西藏,而这种美丽,蕴含于大量的、鲜活的、一手的细节中,蕴含于大量的、深入的、中肯的言论中,也蕴含于大量的、有趣的、独到的小故事中。
一座雪山远远就能看到,可是要真切地看到那些西藏人日常生活中能够拨动人心弦的细微之处,却需要长期的浸润和近距离的凝视,需要对这方水土丰沛的感情和持久的热爱。作为一本在新媒体环境下追求最佳阅读体验的、试图用最短的文字还原那些最了解西藏的人心中最真实的西藏的书,这本书书名《微观西藏》中的“微”字,正是微博的微,也是细微的微,还是微妙的微。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读者能够通过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显微镜”,窥探到西藏的“门道”,而不是仅仅“围观”浮光掠影的有关雪域高原的“热闹”。
(三)
在和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周洪波先生共同带队到西藏的调研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西藏画派”两位代表人物的谈话。他们一位是旅居西藏30年的前西藏文联副主席余友心先生,一位是进藏40年的现任西藏美协主席韩书力先生。
书力先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年冬天我下乡采风,坐在冰冷的石头上画画,当地的藏民就把小木板放在太阳下晒热了悄悄递给我,还生怕打扰我画画。”在两个语言不通生长环境迥异的人之间,一个无所欲求的、真诚的举动,就使一块小小的木板温暖了另一个人的心,即使过了很多年。
在谈到对待西藏的心态时,给了我们三点建议:第一,用平视的眼光看西藏,平视就是不怀偏见的注视;第二,用平常心看西藏,不要一惊一乍;第三,用包容的心态看西藏,不要带着救主的心态和优越感。
余友心先生称西藏是一个可以“让心安驻”和“不再火烧火燎”的地方。他说,西藏人有他们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对这些不能机械地用外来者的标准去衡量,也不需要用过分的辞藻来包装。能让人看到一个真实的西藏和西藏人,这就是最大的价值。”
他说:“要发现和理解真正的西藏,就要撇开一切偏见,摆正心态,把自己当作小学生,忘记那些条条框框的成见,把心打开。”
是的,把心打开。一个真实的西藏必然深藏于西藏人的内心。一个真实的西藏也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